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从宫廷谋杀案说到附子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9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从宫廷谋杀案说到附子,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


据《汉书》记载,汉宣帝时期(公元前73年~前49年),大将军霍光的妻子想让自己的女儿做皇后,想法谋害当时的皇后许氏。许氏分娩之后,霍光的妻子就胁迫御医淳于衍利用服药的机会进行谋害。淳于衍暗中将捣好的中药附子带进宫中,偷偷掺合在许皇后要吃的药丸内。许皇后服药后不久,即感到全身不适,很快昏迷死亡。

附子是一味剧毒药,是毛茛科植物乌头的旁生块根(子根),大辛大热,含有许多生物碱类,如乌头碱、次乌头碱、中乌头碱等。药理实验指出,口服0.2毫克乌头碱,即可产生中毒症状,表现为口腔、咽喉部刺痛、烧灼感,口唇及舌头的麻木感,语言不流利,舌体不灵活;重者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头晕眼花,四肢肌肉强直,阵发性抽搐,牙关紧闭,甚至引起心室颤动、心源性休克而死亡。

鉴于此,古往今宋,不少医生对它的使用都持慎重态度。

然而,中医理论认为,药物的有毒无毒是相对的,“有是证,用是药”,根据病人的“证”选用剧毒药物,药物的针对性强,能够发挥其专注、强大、峻猛的治疗作用。此时有毒之药就成了有益之品。

以传统的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遵循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是发挥剧毒类药物临床效应、有效防止其毒副作用的根本措施。如附于是大毒之品,由于有回阳救逆,除湿散寒的良好作用,故在临床上有广泛用途。我们还可配伍其它药物,以起到增效减毒的效果。如“四逆汤”以附子配干姜、炙甘草主治少阴虚寒证,姜、草即增强了附子的回阳救逆之功,又缓解了它的毒性,具有一箭双雕之效果。同时,“久煎”可以降低附子的毒性,煎煮的时间越长,其毒性越小。

经验丰富的医学家,能够把附子驯服得俯首听命,用它的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追复散失的元阳,常能收到立竽见影的效果,确是一个神来之笔。医圣张仲景就很善于用附子治病,在他著的《伤寒论》中,用附子者,有20方,37条;《金匮要略》中,用附子者,有11方,16条。著名方剂附子汤、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都是屡用屡验、经久不衰的名方,用之得当,疗效绝佳。

《本草正义》写道:附子“其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腑,果有真寒,无不可治”。附子若与其它药物配伍,则更有良好的效果。

附子配麻黄,能够温肺化饮治疗肺胀。临床凡是咳喘频发,咯痰清稀,脊背寒冷,舌苔白腻等阳虚饮凝证者,取小青龙汤(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五味子、半夏)加附子投之,每能奏效。附子大辛大热,不仅祛寒,而且燥湿,与退黄专药茵陈相使而用,温阳化湿,治疗阴黄有良好的效果。附子其气亲下,善补肾阳,温膀胱之气,与石苇等清利通淋之剂同用,可以温阳行气,通淋排石。附子配大黄,可以温阳泄浊治关格,大黄为降浊之要药,有祛浊通腑之力,惟其性寒凉,久服必伐肾阳;附子辛热,功能温散寒浊而开闭结,并能抑制大黄性寒而保存其走泄之性,两药合用,共成温散寒浊、苦辛通降之剂,而奏通关除格之功。附子主入手少阴心经,能够大补心阳,其性走而不守,善于祛除寒邪,疏通血气,用以治疗胸痹,有一举三得之妙。特别是与生脉饮同用,既生脉养饮,又振奋阳气,效果更好。

现代医学对附子进行了较多的研究,发现附子可使原来低下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合成率提高,并能兴奋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调节性激素;还能促进新陈代谢,加强心肌收缩力,扩张血管,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增强机体抵抗力;还有调节植物神经、祛除寒冷的作用。

现在用熟附子已经制成注射液,肌肉注射,可以治疗心功能不全(充血性心力衰竭),应由医生根据病情使用。

在冬季,附子炖羊肉,是虚寒证老人的优良补品。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附子补阳,羊肉暖中补虚,既有食补的作用,又有药补的效能,相得益彰,两全其美。具体方法是取1~2斤羊肉,洗净,切块,放入锅中,加水,再加入制附子30g,配适量大茴、小茴、桂皮、甘草、生姜等作料,武火烧沸后,再用文火慢炖2~3个小时。两三个小时的慢炖,能使乌头碱水解破坏,食用是安全的。老年体虚、咳嗽气喘、体温偏低、畏寒肢冷等慢性病患者,在冬季进补大有裨益。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嚼食药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附子
性味归经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脾经。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与附子有关的事件本始三年(公元前71年),汉宣帝的皇后许平君再度怀孕待产,显命女医淳于衍在滋补汤药中加入附子,让许平君在分娩后服用,许平君服用后不久毒发逝世。参考文献^附子药物基原^《伤寒论》:“附子、干姜、甘草治疗寒少阳病,阴寒内盛,阳气欲脱,而有腹痛下利,四肢厥冷,脉微细欲绝。”^《本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症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别录》:脚疼冷弱,腰脊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赤白,坚肌骨,强阴,又堕眙,为百药长。^《本草纲目》:“治三阴伤寒,阴毒寒疝,中寒中风,痰厥气厥,柔痓癫痫,小儿慢惊,风湿麻痹,肿满脚气,头风,肾厥头痛,暴泻脱阳,久痢脾泄,寒疟瘴气,久病呕哕,反胃噎膈,痈疽不敛,久漏冷疮。”
· 从冯宿《王氏宗谱序》说到鹤岩谱
从冯宿《王氏宗谱序》说到鹤岩谱南京王中(一)2001年,应故乡浙江东阳六石镇王村村长邀请,参与续谱。我利用业余时间为旧谱加标点、分段落,为新谱改横排本创造条件,亦为读者提供方便。其间通读了一、二百万字的民国丁亥(1947)版《鹤岩王氏家乘》。旧谱详细记载了浙江东阳鹤岩王氏自唐宋以来的历史轨迹,先人业绩,家族繁衍,历历在目。其中很引人注目的是冯宿撰写的《王氏宗谱序》。冯宿(767-837),东阳冯家楼人。792年与韩愈同登龙虎榜,太和九年(835)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年七十卒,以生平书陪葬。旨增吏部尚书。柳公权书冯宿碑存西安碑林。以上是《东阳市志》对冯宿的介绍。民国壬戌(1922)重修的东阳西厚里《太原王氏宗谱》亦收录了冯宿的这篇《王氏宗谱序》,只是个别文字因多次翻刻引起舛误。从西厚里壬戌谱其他序言可以知道,西厚里王氏是玉山南里王氏的第八世王亮、第九世王迎迁居石塘,其后裔王祈、王思诚再从石塘迁...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从《桔梗谣》话桔梗
动听的桔梗谣歌词:“桔梗哟,桔梗哟,桔梗哟桔梗,白白的桔梗哟长满山野。只要挖出一两棵哟,就可以满满的装上一大筐。哎咳哎咳哟,哎咳哎咳哟,哎咳哟,这多么美丽,多么可爱哟,这也是我们的劳动生产。”这就是朝鲜族民歌《桔梗谣》,又名《道拉基》。“道拉基”是朝鲜族人民喜爱吃的一种野菜,即桔梗。这首朝鲜民歌最初产生于江原道,后流传全朝鲜半岛。歌词不一,曲调平缓流畅。传说道拉基是一位姑娘的名字,当地主抢她抵债时,她的恋人愤怒地砍死地主,结果被关入监牢,姑娘悲痛而死,临终前要求葬在青年砍柴必经的山路上。第二年春天,她的坟上开出了紫色的小花,人们叫它“道拉基”(“桔梗”的朝)花,并编成歌曲传唱,赞美少女纯真的爱情。每年春天,朝鲜妇女结伴上山挖桔梗,由于她们平日按习俗不得出门,因此在外采集桔梗时这首歌也表达了一种愉快的心情。《桔梗谣》音乐轻快明朗,生动地塑造了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朝鲜族对桔梗特别有感情。...
· 吴文化—人物春秋—从秦观说到无锡秦氏
秦观,字少游,又字太虚。他与晁补之、黄庭坚、张耒同为苏轼的门生,人称“苏门四学士”。宋哲宗后期,新党重新掌权,苏轼遭贬,也牵连到秦观,被贬为处州(今浙江丽水)监酒税,接着又贬至湖南郴州,随后被流放雷州(今广东海康县)。徽宗立,被放还,死于滕州,葬于故乡高邮。北宋政和年间其子秦湛担任常州通判,又将棺柩移葬于无锡惠山。至明代,秦观后裔秦金历任五部尚书,在无锡修建府第,秦观也就成了无锡秦氏始祖。秦金还在无锡惠山兴建了一座名园,取名“凤谷行窝”。他的曾孙秦耀扩大了园林规模,取王羲之诗句“寄畅山水阴”中的“寄畅”,为园命名“寄畅园”。至清代,无锡秦氏又出了一位名人秦蕙田。蕙田祖父秦松龄,清顺治十二年进士,据传清世祖召试咏鹤诗,其中诗句有“高鸣常向明,善舞不迎人。”世祖选拔他第一,并示阁臣说“此人定是一位有品德的人”。康熙南巡,游览寄畅园时,秦松龄推荐其子道然赴京,在九皇子府任总管。雍正接位,九皇子被...
· 中医文化―中医别称溯源
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技,曾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种五株杏树,轻病人就栽一棵。数年之后,这地方蔚然出现了一片杏林。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悬壶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并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就跳入壶中。费长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他,希望能学得医术。后来老者传授给他各种治病方法,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日后郎中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挂葫芦,有些中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岐黄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