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漫谈殷商医药文明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16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漫谈殷商医药文明,作为在中国文字起源地出生的人,学者张世红在研究甲骨文时发现:在人类文明初期,医、


作为在中国文字起源地出生的人,学者张世红在研究甲骨文时发现:在人类文明初期,医、巫是不分的,正如同中国的文明、文化都是从占卜(现在叫“予测科学”)和卜辞(现在称“文学起源”)开始的。

《中华大辞典》中有“+石”字,注解是音“翳”,即黑色美石。+石、、三字分别代表了中国医学史发展的三个过程。即古人治病,最初用石治,后靠祝由,最后又用药酒,三个字下半部分的演变就反映医药的发展。现在“医”字音yi,源于黑色美石“+石”。

我国医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传说神农尝百草,发现药材治病救人,说明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医学就已开始,到了殷商时代,更加辉煌灿烂。

商汤王的丞相伊尹,帮助其建立了大商帝国,并发明了汤药(至今我们仍称中医药尤其是中草药为“汤药”),是中国药剂学的鼻祖。

甲骨文中不仅记载了各种疾病,还记载了治疗疾病的方法。胡厚宣先生在《殷人疾病考》一书中指出:“殷人之病,凡是头、眼、耳、口、牙、舌、喉、鼻、腹、足、趾、尿、产妇、小儿、传染等十六种,具备今日之内、外、脑、眼、耳、鼻、喉、牙、泌尿、产妇、小儿、传染诸科。”

近年来研究证明,殷人还认识了“心疾”。古代所说的“心”的功能与现代所说的大脑功能相当,“心疾”即脑神经系统的疾病。殷人还发现“龋齿”,比埃及、印度和希腊等文明古国早700~1000年。

在妇产科方面,殷人对于是否能受孕、是否顺利分娩或难产死胎等都有详细的记载。特别令人惊异的是殷人已能较准确推算预产期和生男生女(摘自《甲骨文合集》和《考古学报》1977.2)。

殷人已知道用天然绿色植物和矿物作为药物来治疗疾病(《文物》1974.8)。殷人喜欢饮酒,所饮用的香酒“鬯”就是一种特制的药酒。《黄帝内经》里就有“上古圣人作汤液醪醴”的记载,“醪醴”即药酒。

除了用药物治病外,殷人还采用针刺、火灸、砭术、按摩等多种方法来治病。甲骨文中有“殷”字,作针灸之意(《论殷人治疗疾病之方法》、《中原文物》1984.4)。

在我国针刺治病的起源很早,原始社会时期人们用石制成针,故石又称作“砭石”。藁城台西(今河北省内)晚商遗址中,曾有一座墓葬土了一把精制的石镰,装在一个木匣子里,考古专家认为该墓主为一巫医,石镰是其用来治病的工具。

殷墟中大量发现的削、镞、锥等,也均能用作治病。现代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证实:出土于殷商时期的龙纹磬、虎纹磬和纹磬也属于古代人疗病祛疾的砭石范畴。通过打击(敲、叩等方法),让刻有猛兽或猛禽的石磬发出声响,来治疗源自恐惧、悲哀、烦恼等心理的疾病,以振奋精神,使身体康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漫谈蟹文化与中医药
蟹是我国特有的水产品,自古就是宴席上的珍肴,并见诸经传。宋人傅肱说:“蟹之为物,虽非俎之贵,然见诸经,引于传,著于子史,志于隐逸;歌咏于诗人,杂出于小说,皆有意味焉”。我国食蟹的历史悠久,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求》有藏蟹之方。南北朝时已有糟蟹的吃法,隋唐时,糟蟹、黄毕罗、醉蟹已是贡品。宋代有蟹黄包子,蟹酿橙,陆游赞之日:“蟹馔牢丸美,鱼煮脍残香”。元人爱吃煮蟹,明代出现了玛瑙蟹,清代有了蟹黄兜子、蟹黄糕、笼蒸蟹等蟹肴。有人盛赞其四味曰:大腿肉,丝短纤细,味同干贝;小腿肉,丝长细嫩,美如银鱼;蟹身肉洁白晶莹,胜似白鱼;蟹黄妙不可言,无与伦比。蟹形丑而味美,有“以貌取物失诸蟹,岂知内蕴非同凡”的评价。古往今来,蟹与文人雅士结下了不解之缘,每与螃蟹佳宴、赏菊赋诗联系在一起,更有多少骚人食客为之倾倒,留下了许多轶闻佳话。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嗜蟹如命,在《丁公默送螃蟹诗》中写道:“可笑吴兴馋太守,一诗换取两...
· 中医文化―医药对联―中医对联1
中医对联1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做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灯笼,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子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假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 中医文化―医药对联―中医对联3
中医对联3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
· 中医文化―医药对联―中医对联2
中医对联2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论中医药文化与中医药哲学
中医药学是在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属性于一体的医学体系.探讨中医药文化与哲学的意义就在于,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去认识和发展中医药学.几十年的研究结果告诉我们,用西方的文化认同审视中医药学是不客观也是无益的,从根本上说是不能发展中医药学的,因为它首先是把中医药学放在了是否科学的角度上来分析与解读.只有认识中医药文化的的背景、内涵、特征及其文化核心,才能清楚地解读中医,才能更好地发展中医.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