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三月茵陈四月蒿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2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三月茵陈四月蒿,“三月茵陈四月蒿”,这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传的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这句话的


“三月茵陈四月蒿”,这是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普遍流传的一句有关中药的谚语。这句话的由来,相传与东汉时的名医华佗有关。

东汉末年,战乱频繁,尸骨遍野,连年欠收,民不聊生,于是乎天行疫疠,瘟病四起。有年初春,华佗收治了一位女病人。这位女病人骨瘦如柴,面似妆金,两眼杏黄,腹涨呕恶,华佗知道她得的是“瘟黄病”,尽心调治了月余,也不见好,反而有愈延愈重之势。华佗没有办法,只好交代她回家准备后事。没想到一年之后,华佗又碰见了她,见她的病全好了,还保养得白白胖胖的,就感觉到很奇怪。于是华佗就问她的病是谁治好的,这位女病人告诉华佗,既然神医华佗都没有办法能治好她的病,她就没有再去找其他的医生了,也没有吃什么药。华佗就更是奇怪了:“没吃药,这病怎么就能好了呢?难道你吃过一些什么特殊的东西吗?”女病人说:“也没有吃什么,这几年闹灾荒,连饭都吃不饱,我们就是上山采野蒿当饭吃。”华佗恍然大悟:“哦,原来野蒿可以治疗瘟黄病。”从此以后,华佗每每遇到生瘟黄病的人,就告诉他们去采野蒿吃。可有的人吃了就见好,有的人吃了好几个月病情也不见回转。病人把这个情况反馈给华佗,华佗也感觉挺纳闷:“这其中难道还有什么其他的缘故吗?”他又走访了很多的群众,包括那位女病人,才发现原来野生的蒿类有两种,一种是翠绿发青的,叫青蒿;一种是暗绿发灰的,叫灰蒿。瘟黄病病人要吃了这种颜色发灰的灰蒿才有效。可又经过一两年的观察与实践,包括病人反馈回来的情况,华佗就又发现,这种灰蒿必须在清明前后二三月天气、万物生发三寸长短时采摘才有效,而一过三月进入初夏,万物发叶生枝,力量分散,就没有药效了。此外,华佗还发现,那种翠绿发青的青蒿,却有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作用。于是,华佗就给这种能治瘟黄病的灰蒿另外起了一个名字“茵陈”,以区别于那种清退虚热,截疟凉血的“青蒿”。为了让老百姓们都知道并且都能记住这个特殊的现象,华佗还编了一句顺口溜:“三月茵陈四月蒿”,以利老百姓们牢记相传。这就是“三月茵陈四月蒿”的来历。

茵陈为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性味苦寒,归脾、胃、肝、胆经,主要的功效就是清利湿热,消退黄疸,亦可用于湿疮瘙痒、浸流黄水等症。而青蒿却为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青蒿和黄花蒿的全草,而以黄花蒿为最多见、最普遍。性味苦、辛、寒,归肝、胆、肾经,主要的功效为清退虚热,凉血截疟,解暑解热等。用于疟疾寒热,阴虚发热,骨蒸劳瘵,日晡潮热,手足心热,暑热外感,发热无汗或有汗,头昏头痛,口渴脉洪数,或温热病后期,温热之邪入阴分,夜热早凉,热退无汗之证或温热病后低热不退等等。这其中更为值得一提的就是用现代科技手段从黄花蒿中制取的“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有特效,是一种享誉世界的中药现代化产品,为世界各国所沿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茵陈蒿
型态外形像松树也有点像木麻黄,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厘米,直径2~8厘米,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体轻,质脆。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茵陈蒿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裂;外层雌花6~10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药用成分是治疗肝病的重要中药。入药部分为全草干幼苗,含有6,7-二甲基七叶树内酯(6,7-dimethylsculetin)、a-蒎烯(Pinene)、茵陈二炔酮(capillin)、茵陈烯块(capillene)等化学成分。中医所用的茵陈“茵陈蒿”,始见于《神农本草经》。根据《中国药典》记载,“茵陈”为菊科植物滨蒿(猪毛蒿)(Arte
· 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割了当柴烧
茵陈、茵陈蒿,都是同一种植物,只是叫法不同。因此,不论正月、二月采收的都应该属于正品。此时苗旺味厚,是药用的最好时期。随着时令的变化和气温的升高,到了阳春三月,茵陈已是叶败株黄,其最佳的药用状态不复存在了,入药不行,那就"割了当柴烧"吧!这条谚语告诉我们的是,茵陈有效成分的高低、药用价值的大小与采收季节有密切关系。茵陈如此,同为治病疗疾之品的其他中药材也无不如此,因为药物质量的高低直接关乎着对疾病的治疗效果。关于这一点,药王孙思邈在他的《千金翼方》中有过意味深长地嘱咐:"夫药采取,不知时节,不依阴干暴干,虽有药品,终无药食,故不依时采取,与朽木不殊,虚费人工,卒无裨益"。中药材由植物类药、动物类药和矿物药构成,占主要成分的是植物类药。《中药大辞典》收入的5767种药中,植物类药占了4773种,动物类药才740种,矿物类药仅82种,故把中药称为"中草药"也不过分。基于此,我们介绍的中药材采集...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茵陈
茵陈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第五十二回药王施针吐立止茵陈蒿汤疸速消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千古。风樯启动龟蛇静,山花晖映宏图。心田心潮高,滔滔波涌舟头。往昔峥嵘岁月稠,今朝神州风流。药王独立船头,遥望山川大地,浮想联翩。他要把古人流传于世的各种药医宝典,加以传播、给予宏扬。昨晚课徒时的讲授,便是他决心培养一代新人的开篇。他知道,靠一人之力,难以救万民之痛;靠单个之才,难孚学术之望。因此,他打算边行医,边收徒。他要把自身亲历,代代传人,乃至永久。浪水打湿了衣衫,他也浑然未晓,“到钟山啦”、“到石头城了”的叫喊声,方把心田从遐思中惊觉,接着混乱的吵闹声贯耳而入。宋拉匆匆前来,低声道:“先生,丙丁二部酋长携众官前来,躬迎先生莅临!”心田随即返回船舱,众人早把一应行李搬空。只见岱安、金华又从岸上返回,搀扶心田下船。半年来的南行,心田已在无数次的迎送中渡过。出于礼仪,他虽无奈但又不得不作应酬。等二酋长接风洗尘毕,更百般殷勤地恭送心田进入馆驿。再度安排叮嘱驿丞“小心...
· 中医文化―中药典故―“茵陈”的由来
传说华佗给一黄痨病人治病,苦无良药,无法治愈。过了一段时间,华佗发现病人突然好了,急忙问他吃了什么药?他说吃了一种绿茵茵的野草。华佗一看是青蒿,便到地里采集了一些,给其他黄痨病人试服,但试了几次,均无效果。华佗又去问已痊愈的病人吃的是几月的蒿子,他说三月里的。华佗醒悟到,春三月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蒿子有药力。第二年春天,华佗又采集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给黄痨病人们服用,果然吃一个好一个,但过了三月青蒿却又没有功效了。为摸清青蒿的药性,第三年,华佗又把根、茎、叶进行分类试验。临床实践证明,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病,并取名“茵陈”。这就是“华佗三试青蒿草“的传说。他还编歌供后人借鉴:“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治黄痨,四月青蒿当柴烧。”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