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出其不意治“手举”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39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出其不意治“手举”,兴化名医赵海仙,擅治疑难杂症。一天太阳快落山了,赵大夫正在家配制丸药,推门走进一


兴化名医赵海仙,擅治疑难杂症。一天太阳快落山了,赵大夫正在家配制丸药,推门走进一对年轻夫妇,那男人上前向赵大夫行礼后,说道:“我们是从乡下赶到这里,求您给我媳妇治治这病。”只见那少妇一直举着双手。她男人说,“她早晨梳着头,说什么手也落不下来了,老举着手难受极了,赵大夫您快给想想办法,让她把手放下来吧。”

赵海仙向这位少妇打量了一下,沉思了片刻,对他说:“别着急,明日你们再来吧!”临行时,赵海仙叮嘱患者的丈夫说:“明日你妻子就诊时,必须穿衣不穿裤,系一条裙子就行了,切记切记。”

第二天一早,患者和他的丈夫遵照医嘱又来到了赵海仙家,赵海仙要患者的丈夫不要离开。赵海仙独自坐在木椅上,要患者来回行走。突然,赵海仙蓦地站起来,大步走了过去,一手猛地抓住患者,有揭裙之势,这位少妇被赵海仙这一突如其来的举动吓了一跳,立即将双手放下掩护,赵海仙哈哈大笑,对他的丈夫说:“你的妻子病好了,带她回去吧!”

赵海仙一没用药,二没手术,治好了少妇的毛病。这对年轻夫妇惊喜不已。他们问赵大夫这是一种什么病?赵海仙回答说:“此病系经络扭转,气血偶尔停滞,妇人在梳头时,其手上举,出其不意使气机不利所致。我要使其手下垂,亦得使她出其不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粢饭团治“怪病”
清代初年,江苏出了一名医,名叫叶桂,他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勤奋好学,且先后拜了十七位名医为师,广取各家之长,自成一身,成为中医温病学的奠基人。话说某年盛夏的一天,叶桂被南京以铁公鸡著名的大官僚吕维其请到家中,原来三四天前吕大人的儿子嫌天气太热,就独自一人来到后花园荷花池边乘凉,躺着躺着,不知不觉睡了过去。一觉醒来,便觉得周身奇痒难忍,浑身上下碰到哪儿哪儿痛,连衣服也穿不得。叶桂仔细地诊视了病人,发现周身不红不肿,不寒不热,脸色如常,饮食照旧,脉象平和,不像是脏有病。于是叶桂来到公子乘凉的地方,但见池中荷花点点,绍波荡漾;池边碧柳成荫;叶桂仔细地看了柳树和地面,心中似有所悟,旋即回到房中为公子开方。方中写道:“白糯米三石,洗净蒸熟,做成饭团,连做三天。”并解释说:“公子之病,乃是在身,需用粢饭团方可驱逐。驱邪之法,当在南京最热闹之处,设摊发放饭团三天,凡衣衫褴褛者,每人发放四只。”吕维其一听...
· 中医文化―简化字的一些不足举隅
请问:1“胸膛”的“胸”和“凶”确有一定关系,因为伤及这个部位就是凶多吉少;那么,“脑颅”的“脑”和“凶”可有一定关系?2、孟子说“心之官则思”,现在虽许多人都说“思”和“脑”有关,但中医仍这么认为:“思”和“心”有关系;只是,“思”和“田”又如何扯得上关系?――脑筋急转弯!
· 出其不意
【成语】出其不意【成语】出其不意【拼音】chūqíbùyì【解释】出其:代词,趁对方;不意:没有料到。趁对方没有意料到就采取行动,后也泛指出乎别人的意料。【出处】《孙子·计》:“攻其无备,出其不意。”《后汉书·庞参传》:畜精锐,乘懈沮,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则边人之仇报,奔北之耻雪矣。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二回《陶恭祖三让徐州曹孟德大战吕布》:薛兰、李封出其不意,只得引兵出城迎战。《三国演义》第五十六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拏下,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十五回:“其地树木丛杂,山石崚嶒,有数处车不可行,必当解骖不走。若伏兵于此处,出其不意,可使秦之兵将,尽为俘虏。”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今日是年晚,此老必定在家,须乘...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治泻
从前有一个人,他拉肚子已经很久了,旁边的阿三告诉他一个偏方:用粪车的竹条熬水喝。这个人回去试了一下,但是拉得更厉害了。他去找阿三,阿三叹了口气说道:“那么大的一车粪,竹条都能挡着,却挡不着你那一点,唉,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 中医文化―大顺妙手救皇母
汪大顺,清・乾隆年间,安徽歙县人,父亲汪世渡、祖父汪元皆以医著名,家族世代相传,普济百姓疾苦,尤以汪大顺宫中救治皇母,成为新安医家中流芳后世的一段美谈佳话。汪大顺业医,博考群书,不泥成法,自幼继承祖传,接受庭训,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每每诊病,应手奏效。后寓居京城悬壶。乾隆四十二年(1771年),皇帝的母亲患了一场大病,经太医院太医们诊治均无效果,眼看着皇太后病情一天天危笃,太医院及皇宫上下惶恐不安。经人举荐,乾隆皇帝急召汪大顺入宫为皇母看病。果然,汪大顺名不虚传,医技超群,他认真把脉,“望、闻、问、切”四诊合参,运用八纲辨证,处方开出,很快便药到病除,皇太后日渐好转。乾隆帝十分欣喜,当即赐于汪大顺捐职州同加五级,并颁发“奉天诰命”之圣旨,特封汪大顺之父汪世渡为中宪大夫,封大顺之嫡母鲍氏和生母黄氏为恭人,同时赐于汪大顺名贵的红豆树苗两株。于是汪大顺告别京都,携带圣旨及红豆树苗返回新安故里,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