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洋御医迷倒康熙帝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9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洋御医迷倒康熙帝,公元1693年,康熙得了疟疾,这种病在当时也很难医治,时冷时热,非常难受,御医用

公元1693年,康熙得了疟疾,这种病在当时也很难医治,时冷时热,非常难受,御医用药后,效果不佳,康熙仍然高烧不退。这时洪若翰和刘应求见康熙,他们是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派来的传教士。两人知道康熙得的是疟疾之后,就跟康熙说,这种病没有关系,它是通过蚊虫叮咬传染的,只要服用我们带来的这种“金鸡纳霜”就可以治好。在法国,夏季来临的时候,我们都会向人们发放这种药,以免造成疟疾瘟疫。金鸡纳霜又叫“奎宁”,是用产于南美洲秘鲁得金鸡纳树的树皮研磨而成的。因为是被传教的耶稣会士发现,也叫“耶稣会树皮”,它是疟疾治疗的特效药。康熙听后,半信半疑,对于西药的疗效谁也不敢打包票,这两个“洋御医”所拿来的药是否真的有效呢?

为了确定药效,四个大臣自告奋勇,提出亲自尝药,同时还找来一些患疟疾的人服用,结果病患服用后很快就好了,而四个大臣服用后,也没有出现什么不良反应。康熙这才服下了金鸡纳霜,果然这副神奇的西药,很快治好了康熙的疟疾。康熙为此还还赏给他们一间大房子供传教士们居住,并允许他们在北京传教。用金鸡纳霜治好康熙疟疾的事情还被另一位法国传教士白晋写在了他的《康熙帝传》一书中大为炫耀。

此后,江宁制造曹寅也患上了疟疾,病情十分严重,他托另一位大臣李煦向康熙上奏,希望康熙能够下赐他金鸡纳霜,康熙立即同意,并且担心延迟,所以还特别赐驿马星夜赶去送药。在奏折上,康熙还评论说南方的庸医,总是用补剂,伤人者不计其数,所以要特别小心。而且特别说明,疟疾如果没有转成泄痢,吃这个药是没有问题的,如果转了,就不能吃这个药了。

经过这些事,让康熙从此对西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还下令在皇宫内开设了一间化学实验室,命另外两位法国传教士白晋、张诚进行研究。白晋根据法国的《皇家药典》,制出干燥剂、糖浆制剂等西药制剂,还被康熙装在了旅行药壶里,随身携带。

不过西药也不是万能的,康熙老年的时候经常受到咳嗽的困扰,每逢大寒季节就会发作,很难治愈,对于西药喜爱有加的康熙,在用过西洋大夫裕吴实配制的冰糖达摩方后没有见效,于是下旨询问还有什么其他的好药方,康熙信任的法国传教士张诚就禀告说,在中药里,硫磺、甘草在治疗咳嗽方面很有功效。他制作了肺胸舒丸,实际上是中西合璧的药品,制作时用硫磺花粉、金银香花、甘草膏子及冰糖粉,将此四种药和他带的温密德喇噶刚地之花露,搅拌成糊状,制成大约重一钱左右扁圆形之药丸。张诚介绍说这个肺胸舒丸,对于医治由感冒引起的咽喉堵塞,咳吐清痰,及有咳嗽引起的各种肺胸疗效比较好,对于哮喘、痨病有一定益处。

听了张诚的上奏,康熙还是非常谨慎,在他批复的折子上,对于方中所说的西洋药品温密德喇噶刚地之花露,觉得比较可疑,猜测是否是阿芙蓉,就是鸦片,并且还让人去查清楚,体现出康熙对医理认知的精明之处。这个温密德喇噶刚地之花露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药,今人也没有证实,可以肯定的是应该是一种具有镇咳作用的西药。

之后张诚又推荐了龙涎香露,龙涎香是抹香鲸肠内分泌物的干燥品,龙涎香露里还有麝香以及白糖,麝香具有化痰开窍、散结解毒的作用,除了止咳喘外,也是很好的养生药品。不过肺胸舒丸、龙涎香露对于康熙这种老年慢性支气管炎还是没有起到神奇的功效。

由于康熙对西洋文化的重视,西药也逐步在中国的传统治疗被人们认识并得以应用。到清末时,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清太医院最后一个院使张仲元曾经上奏了一个计划,希望举办太医院医学堂,培养出中西医结合的医学通才,为宫廷服务。计划招生120人,分为两个班,一班是中等班以中医为主课,5年制,另一班是高等班。先以预科班学习5年,以西医为主课,5年后升入本科再学3年。光绪帝批准了该计划,但是因为各种经费、设备等问题,最后只办了中医班,而大清王朝也逐步走向最后的没落。

(选自《历代宫廷御医档案揭秘》)

延伸阅读: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康熙帝传》原文选读

我们用欧洲带去的药物治愈了大量病人,其中不少是宫廷大臣,甚至还有一驸马。不久,皇帝也患了一场重病,服御医药无效,恰在此时,洪若翰与刘应两神父来到,并带来紧急金鸡纳霜,治愈了帝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徐氏家族名医辈出的御医世家
虽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已有了官办的医学教育,但是世袭的医学家族仍然存在,徐氏家族七代人当中就出了十二位名医,而且其中徐道度、徐文伯、徐成伯、徐之才、徐之范都曾进入宫廷,有的进入太医署任职,有的还被皇帝封为高官,得到皇帝的器重,经常要给皇帝及皇族治病,医道十分精湛。徐家从医基业的创始人徐熙,曾做过南朝宋濮阳太守,后来跑到秦望山做了隐士。传说有一天他遇到一位道人,道人留给他一个葫芦,告诉他:“你的子孙应该用道术来救人,而且会尽享富贵。”徐熙打开葫芦,里面竟是一卷《扁鹊镜经》,于是他精心研读,不久医术就名震天下。徐熙的儿子徐秋夫秉承父业,也成了一位有名的医家。徐秋夫的两个儿子徐道度和徐叔响,医术也十分出色。徐道度内外科都很擅长,但是他脚有点毛病,走起路来不太方便,宋文帝为了让他给皇子看病,就允许他乘着小车入宫来看病。徐道度往往是手到病除,宋文帝曾感慨说:“天下有五绝,都出于钱塘一带。”这里的“五...
· 中医文化―中医别称溯源
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技,曾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种五株杏树,轻病人就栽一棵。数年之后,这地方蔚然出现了一片杏林。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悬壶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并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就跳入壶中。费长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他,希望能学得医术。后来老者传授给他各种治病方法,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日后郎中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挂葫芦,有些中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岐黄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3
药名对联是劳动人民群众消遣娱乐活跃文化生活的方式。相传唐代诗人杜甫,老年多病,贫困潦倒,开了一间中药店,对联是:独活灵芝草;当归首乌身。由四个药名联成,寓意深邃。还有一副长联:白头翁持戟跨海马,与木贼草寇战百合,旋复回朝,不愧将军国老;红娘子插金簪戴银花,此牡丹芍药胜五倍,苁蓉出阁,宛若去母天仙。上、下联共用药名18个,对伏非常工整,令人耳目一新。药名亦可入谜。明代文人祝枝山聚宴赋诗,乐不思归,深夜仆人迎接,手提灯笼,他触景生情,吟成一首诗:淡竹枳壳制防风,内藏红花在当中。熟地不须用半夏,生地车前伏此翁。既是药名诗,也是药名谜,道出了谜底"灯笼"的结构、用途,可谓工巧神奇。更有把药名写入戏曲者,元代著名戏曲家王实甫的杂剧《西厢记》第五本有一典写道:裙染榴花,睡损胭脂;钮结丁香,掩过芙蓉扣;线脱珍珠,泪湿香罗袖,杨柳眉颦,人比黄花瘦。共用了7个药名,构思厅特,含而不露,道...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1
有位中医,善用中药名做对联,一天,客人一进门就指着门口的灯笼说:“灯笼灯笼,纸(枳)壳原来只防风。”医生笑对道:“鼓架架鼓,陈皮不能敲半下(夏)。客人进院后,赞叹道:”避暑最宜深竹院。医生随口对说:“伤寒尤妙小柴胡。”客人在院子里坐下后,又出一联:“玫瑰花开,香闻七八九里。”医生不假思索地应道:“梧桐子大,日服五六十丸。”客人看了病,告辞出来,说道:“神州到处有亲人,不认生地熟地。”医生对道:“春风来时尽著花,但闻霍香木香。”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