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文化―读《三国演义》 析孔明之死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乃三国之“智绝”。他上知天文,下晓地理,兼修儒道之术。时运不到,躬耕南阳,“淡薄以明志,宁静以致远”,颇有黄老之风;时运一到,奋然出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极尽孔孟之道。他满腹经纶,指挥若定,火烧博望,曹军丧胆;舌战群儒,孙权失色;六出岐山,七擒孟获。蕴大才,成大器,每常自比为管、乐,其才不可量。智计百出,鬼神莫测。然年仅五十有四,而薨于五丈原,何也?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余后学末进,有志于中医,故由此入笔,略抒浅见,以求教于方家,切磋于学友。
诸君皆知《三国演义》共一百二十回,书从孔明出山以后,只言其才智而未言他,至八十五回“刘遗诏托孤儿”之时,乃有“凡事更望丞相教之”之托。于是八十七回便有“诸葛丞相在于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之载。至九十一回,孔明于《出师表》中亦自言“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余以为,此乃孔明病之渊源也。
因脾“在志为思”,“思伤脾”,孔明“政事无巨细,咸决于亲”。思虑过度,其脾必虚.《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言“懿问曰,‘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曰,‘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汉之一升乃今之十八至三十克也,“日不过数升”,则其日食之物充其量不过三百克,堂堂须眉,日理万机,而所食如此之少,明显有脾虚运化失司之象。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此则损之大矣。
且孔明于《出师表》中自言“夙夜忧虑”,然“忧伤肺”,而“肺者,气之本”、“诸气者,皆属于肺”,故肺伤则其气必虚。故一百零四回乃有孔明“自觉秋风吹面,彻骨生寒。”史载孔明于建兴十二年秋八月二十三日薨于五丈原,五丈原乃今之陕西宝鸡市歧山县境内,其东距西安一百三十公里,西距宝鸡五十六公里,北距歧山县城二十五公里,地不甚偏,山不甚高,况时值秋高气爽,如若常人,秋风吹面,焉有“彻骨生寒”之感?经云“阳虚则外寒”,孔明之感表明其全身阳气虚衰已极矣。
《三国演义》一百零三回中孔明听费告之东吴兵败,“长叹一声,不觉昏倒于地。”此昏倒明显与情志有关,然“七情之伤,虽分五脏而必归本于心。”由此可知,其心必伤。本回中孔明苏醒后,叹曰“吾心昏乱,旧病复发,恐不能再生矣”!“吾心昏乱”表明其心已伤,而“旧病复发”则暗示其肾已伤,何以知之?久病及肾也。而肾为“五脏阴阳之本”,故肾伤其五脏之阴阳必损矣。
一百零三回言其“次日,扶病理事,吐血不止。”此正是肾水枯竭、水不涵木所致肝气上逆,血随气脱之象。肝为血海,“吐血不止”,必致肝血亏虚,故其肝必伤。且五脏六腑互为表里,其经脉相互络属,生理相互配合,病理相互关联,故五脏病必致六腑损。
由此可知,孔明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俱损矣。人之一脏一腑受损或可丧生,况其全身俱损,又焉有再生之理?
叹诸葛亮一代忠臣之楷模,万世智慧之化身。后人每每提及,只感慨其“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不知其为何而死,岂不悲哉!今予析之以岐黄,愿能解世人之惑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