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中医中药正在被“西化” 不要以西医标准要求中医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6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中医中药正在被“西化”不要以西医标准要求中医,   长期以来,由于按照西医的学术标准和教育体制管理中医药,已使几代中医药工作者

    长期以来,由于按照西医的学术标准和教育体制管理中医药,已使几代中医药工作者迷失自我。中医药学术和产业正在因被釜底抽薪而濒临灭顶之灾。真正的中医和中药有不少已被基本异化,有学历、有文凭的中青年中医药师,多数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中医药师了。
    一代名老中医正随着时间的推移相继谢世,而新一代中医中,真正既具备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又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中医临床医疗人才越来越少。一位业内专家认为,中医药人才正在走向濒危。

    从踏入中医药大学的大门,到成为针灸推拿学的博士,贾博士在中医药领域学习和研究已有10多个年头。现在她做的博士后研究课题是,利用脑功能成像技术证明针灸对疾病的治疗作用。

    许多大学"科班"出身的中医院校的学生,都和贾博士有着类似的经历。在研究生阶段为完成课

题,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努力寻求中西医的结合点,用现代医学的方法证明中医药的疗效,从而证明中医药存在的价值。只能利用西医的研究技术、客观指标进行研究才能被认为是科学的,客观的。专家认为,这种评价体系和价值观背离了中医理论和实践。

    业内人士认为,长期以来,由于按照西医的学术标准和教育体制管理中医药,已使几代中医药工作者迷失自我。中医药学术和产业正在因被釜底抽薪而濒临灭顶之灾。真正的中医和中药有不少已被基本异化,有学历、有文凭的中青年中医药师,多数已不是原本意义上的中医药师了。

    科技部"中医药战略研究课题组"负责人贾谦研究员的调研也证实了这一点。安徽绩溪县瀛州乡卫生院现有在职员工15人,其中5人为中医,他们都是从中医学院毕业的,但是都不太会按中医思维看病,望、闻、问、切等手段不会用,不会开中药饮片处方,只知道使用西药或者中成药,他们大多已被"西化"了。

    中医研究院一位教授感叹地说,由于课程设置和考试关系,他的研究生外文和计算机水平都很高,但很少在中医上下功夫,甚至连《本草纲目》的《序》都读不懂,这样培养出来的人已无多少中医味道了,更难说是高级中医人才。某中医药大学2004年制定的五年本科教学计划中的中医学专业,中医课时仅占33.86%,西医课时却占到39.38%,英语、计算机等公共课程占26.76%。

    更令人担忧的是,由于中医药行业的整体萎缩,收入水平低和用人减少等问题,使许多中医学院毕业的学生选择了改行。一个最直接的比较是,全国最好的中医医院的医生收入仅相当于三流西医医院医生的收入水平。贾谦说,由于卫生医疗被推入了市场,迫使医护人员自己赚钱养活自己。许多中医医院在巨大的生存压力下,医生们不敢用简便灵验的中医药为病人治病,只好开西药以增加收入。有人做过比较,在美国一个针灸医生治疗一个患者一次的诊费可以收到30美元,而国内十几年来针灸一次的诊费一直是4元钱,没有改变,甚至比不上一个理发师剪一次头发的收费。

    中医药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其作用也已被实践所证明。但为什么今天我们的众多中医硕士生、博士生们还要继续为中医存在做证明?面对记者的疑问,贾博士说:"现在无论读研究生还是评职称,都需要论文;申请国家基金和项目支持,也需要拿出客观的证据,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用西医的实验方法来证明。同时,中医虽治疗了很多病人,但中医药要与世界接轨,要让充斥着自然科学观的现代人信服,也许只有用西医的方法做出证明,才能被世人承认。"

    贾博士说:"中医在为生存而挣扎,中医院在不断萎缩,中医诊所治疗的病种范围也逐渐缩小,中医连自己的生存空间都面临危机,又怎么能获得很大的发展呢?""无论我们如何大声疾呼,这声音也是微弱的。"她说,国家应该支持中医的发展,改变中医的弱势地位。

    贾谦说,以西医标准评判中医,贬低甚至否认中医成果,非要经西医认可中医的疗效和科研成果才算数,是造成目前中医药尴尬的重要原因。中医西医拥有不同的理论与实践体系,各有一套临床方法与评判标准,两者基本无法兼容。硬要"削足适履",中医药只能是走下坡路。

    贾谦表示,目前我国按西医医院方式管理中医医院,中医已无真正的临床基地。目前在全国2500多家等级中医医院中,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几乎都是中西医"结合"医院。查病,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测与化验;断病,主要靠化验单数据来判定;处方,主要按西医思维与理论来开方治病;抓药,则是中药西药并用、中药西药互见;验效,主要靠西医仪器来检验治疗效果。据统计,2001年全国等级中医医院的药品收入中,中药只占40%,西药则占60%。因此,可以说目前的许多中医医院已经不姓"中"了。

    专家们普遍认为,中医教育是发展中医事业的基础。中医事业能否发展、壮大,与中医传承者的培养、教育休戚相关。如果走不出教育误区,中医事业失去了传承者,"振兴中医"就只能是一名空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宋代皇帝和中医中药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写道:“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考任何一个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在这个时期里,中医药事业也得到了巨大的进展。出版了医学百科全书《圣济总录》、编辑了21卷本的《图经本草》、铸造出了世界上第一具立体针灸教学用的铜人、创办了国家医学院、制药厂及颇有规模的医院。所有这些成就,和北宋历代重视医药事业,甚至有些帝王本人就是医学家、药学家的状况是分不开的。宋太宗赵炅远在登基之前,在自己的封地里,便非常留心医术方药。经多年辛苦收集,竟“藏有名方千余首,皆有验”。当时潭州人释洪蕴,以医鸣人,赵炅闻讯,以皇太子身份,拜释洪蕴为师,请他为己讲解方药知识。公元976年,赵炅执政,亲自下诏在京师(今之开封)置香药交易院。此举促进了中外名贵药材的交流,并由此而产生了许多“香药”为主的中成药。在他执政的第3年,便“召翰林医官各具家...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粤港大学生打擂煲靓汤以弘扬中医中药文化
沙参玉竹老鸭汤、乌豆杞子沙参猪肝汤、无花果花生猪肚汤……3月29日上午,10个有着鲜明广东特色的汤煲在中山大学北校区篮球场上一字排开,来自香港理工大学和中山大学药学院的百名大学生正在设擂比赛药膳烹饪。作为“弘扬中医中药文化•培育中华文明情结”活动的主要项目之一,两地的大学生除了比赛药膳烹饪外,还参加了辨药开方及中医药知识竞答等多项比赛。最吸引人的药膳烹饪由专业老师指导形成10个配方,每组同学随机抽取1个药方并作为药膳比赛的专案。上午9时半,10个小组的参赛者统一抽签并领取了各自的药材和烹饪材料,9:40准时点火,11:10之前完成,送到评委处品尝,并向学校同学销售。记者在比赛现场看到,40名参赛学生几乎都是女生,其中香港学生占了一半以上,煲起汤来却个个都似模似样。在赛场上,写满各款汤水原料和功效的展板一字排开,引得过往上了年纪的路人争相抄写。
· 中医文化―中医别称溯源
相传三国时,吴国有个高明的医生叫董奉,有起死回生的医技,曾救人无数,董奉给人治好了病,不收酬礼,人们对他更是由衷地敬佩。为了答谢董奉,经他治愈的重病人,在他家附近种五株杏树,轻病人就栽一棵。数年之后,这地方蔚然出现了一片杏林。从此,“杏林”一词便成了医学的象征。人们在赞扬中医精湛的医术和良好的医德时,往往给医生赠送“杏林春满”或“誉满杏林”的锦旗。悬壶据《汉书・费长房传》载:古代有一位管理街市的小官叫费长房。一天他看见一老者在街市行医卖药,治病很神,并悬挂一壶(葫芦)于铺房外面,白天卖药,晚上就跳入壶中。费长房想此老翁定非凡人,于是百般亲近他,希望能学得医术。后来老者传授给他各种治病方法,费长房从此以老者为榜样,悬壶行医济世。日后郎中行医常腰悬葫芦,或在诊所门前高挂葫芦,有些中药店也常以之作为标记。岐黄据说黄帝和他的臣子岐伯都能治病,黄帝常与岐伯讨论医学,并以问答形式写成《黄帝内经》。其文...
· 中医文化―围棋与中医
“人生一局棋”,我把它解释为人的生命如一局棋,这并非曲解,如从中医角度来看,正是如此。如反过来说“局棋一人生”,当指每临对局,对局者都应将人生积蕴的才华在纹枰上充分展现。围棋是一种纯粹意义上的东方文化。它没产生于西方,就象西方没有“经络”学说一样。如果把中国的大文化理念比作一根藤,那么围棋与中医就是这条藤上的两个瓜。顺着藤去梳理二者的脉络,你会发现下棋就是在诊疗疾病,而中医者,就是下棋。吴清源先生在畅导二十一世纪围棋的时候,强调一种最根本的理念,那就是“平衡”。我们不必去评论这种观念的“新”与“旧”。先看一看,为什么吴先生把一种古已有之的观念称为二十一世纪围棋。事实上,这种畅导就是对二十一世纪围棋出现的浮躁氛围的一种诊断,同时也是对由高额奖金刺激出来的只争胜负、不及其余的一种治疗。而“中医”的“中”,也正是“平衡”与“中和”观念的最好阐释。《黄帝内经》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而摆在医与...
· 中医文化―中药文化―中医对联2
我国中药药名多达数千种,不少医家以中药为素材编出许多“药名对联”的故事来,颇为有趣。张氏父子在外地行医,因医技高超,求医者不绝,生意兴隆,财源滚滚。可是,他们却遭到本地一名医霸的百般刁难。为此,父子俩决定返回故乡。临行之前,他们在店门口贴了一副对联:“生地人参,附子当时”。横批是“茴香”。然后,他们悄悄离去。次日一早,病人见到门前对联,都为张氏父子的遭遇鸣不平,同时也为他们的离去感到惋惜。某地一位客人,慕名前去拜访善作“药联”的名医。客人进门见竹,不由赞道:“烦暑最宜淡竹叶。”名医从容笑答:“伤寒尤妙小柴胡。”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