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学需要人文精神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8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学需要人文精神,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应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医疗,更需对病人的诚挚关怀和细致的热情照料。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之思维定势并非易事。即使在当前,许多医生仍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能理解医学的本质和价值。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但就医学而言,由于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医生如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之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

    一个好的医生,就是承诺对病人实施“最好的保健”的医生。现代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强调:成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指出:作为医生,需要不断地提醒自己,在看病人时,应当坐下来,哪怕只是30秒钟,病人会因此而放松,更容易交流思想,至少会感到医生愿意花些时间对待他的病人。这是医生的基本哲学。目前,欧美各国医学界已深刻地认识到加强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教育的必要性,许多大学的医学院和临床医院都设置了相应的课程和实践训练,以促进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结合。

    我国传统医学是人文主导型医学,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资源,十分重视医疗实践的伦理价值,强调医疗活动以病人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的人,而不是“损伤的机器”。在诊疗过程中,贯穿着尊重病人、关怀病人的思想,主张建立医患之间的合作关系,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这些宝贵的医学人文精神遗产在现今时代仍然光芒四射。遗憾的是,在西方医学技术思想的影响下,我国医学界也表现出类似的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甚至在传统医学的临床实践中也出现忽视人文关怀的倾向。

    如何重建科学医学与人文医学的结合和平衡,是医界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文化研究―医学需要人文精神
上世纪70年代后期,随着生物科学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应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只是对疾病的医疗,更需对病人的诚挚关怀和细致的热情照料。然而,要扭转长期以来生物医学模式所形成之思维定势并非易事。即使在当前,许多医生仍未充分认识到生物医学模式的局限性,不能理解医学的本质和价值。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但就医学而言,由于经常面对病痛与死亡,医生如忽视病人的价值,不探求生命的意义和医学之目的,其后果是难以想象的。一个好的医生,就是承诺对病人实施“最好的保健”的医生。现代医生面临的挑战是在科技知识和人文素养之间保持平衡。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一步是强调:成为一名医生,不仅需要自然科学知识,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美国著名医学家、人文主义者奥斯勒指出:...
· 中医文化―中医学美称撷趣
师祖――春秋战国时期医家扁鹊,对祖国医学有重大的创造和贡献,是四诊的奠基人,被后人尊称为我国医学的“师祖”。医圣――东汉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成我国第一部临床医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被后世称为“医圣”。药王――唐代医家孙思邈,深研医理,系统总结唐以前医学经验,撰写我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千金方》,被誉为“药王”。书淫――晋代针灸学家皇甫谧,刻苦攻读针灸医书,因“耽习典籍,忘与食”而被称之为“书淫”。上手――南北朝医家秦承祖,精通医药,医术超众,被誉为“上手”。鲍仙姑――晋代女医家鲍姑,医道精湛,知名于时,有“鲍仙姑”之美称。神灵翁――五代时江左医家杜公,善治目疾,每收奇效,被称为“神灵翁”。张熟地――明代医家张景岳,善用熟地,屡起沉疴,人称“张熟地”。陈半仙――明代医家陈实功,治病有起死回生之效,故有“陈半仙”之称。天医星――清代医家叶天士,临床经验丰富,医术闻名大江南北,...
· 中医学
界说广义的中医,指的是中国境内所有的民族医学和宗教医学。如汉医、藏医、蒙医、苗医、彝医、维医、哈萨克医、佛医等等。中医穴道针灸狭义的中医学,指的则是汉医。汉医学“汉医”一词,一是来自日本之称,一是来自清代的称呼。又称汉医学或汉方医学,是在中国地区发展出的传统医学思想及治疗技术,因为它是汉民族发展出的医学传统,所以称呼它是汉医学。随着汉文化的发展,它被传播至韩国、越南、日本等地,与当地医学结合,形成各种不同的流派。最早使用“汉医学”这个名词的是日本,在江户时期,他们用这个名词来与他们本土医学—“汉医学”,及西方医学—“兰医学”(荷兰),来作区分。清朝时也使用这个名词来称呼中国的传统医学。1949年之前,汉医一词比较普遍。在中国,“中医学”(意为“中国的”医学)比“汉医学”更常用。但在日本及韩国等地仍然使用这个较中性的名词。日本的汉方医学,韩国的韩医学,朝鲜称的高丽医学、越南的东医学都是以中医...
· 中医文化―中医不是现代医学的“文化补丁”
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医,早已不再是留着长指甲,蓄着长长的鲶鱼胡须,满口之乎者也的老先生了,而是手拿听诊器和手术刀,能熟练地检视化验单和病理报告单,甚至会上网的新一代中医。然而,他们究竟还会不会把脉,会不会辨证施治,会不会准确地理解《黄帝内经》和《伤寒论》,却是个问题。尽管他开出的处方也还是中药,但很可能却是根据化验单来决定药物的性质和配伍,而不是根据经方。在此情况下,我们还会相信自己是在看中医吗?中医的消亡已经不单是“狼来了”的呼喊了。在将近一百年的时间里,传统中医文化遭遇了两次大劫难。一次是上个世纪初,在现代科学的名义下,对中医所采取的取消主义态度,迫使这个存在了几千年的医学体系在其本土迅速被边缘化。第二次是上个世纪中后期,在缺乏充分的相互理解的条件下,以功利主义的态度,盲目和粗暴地从外部推行“中西医结合”策略。虽然这一策略部分地恢复了中医的“合法性”地位,但其代价却是从理论上和实践上将中医...
· 中医文化―祖国医学之最
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医学行政和医学分科。医官称为医师、上士、下士,主掌医政。下设府、史、徒,分管医政管理。医学分为食医(卫生)、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和兽医等科。公元前541年,秦国有一个名叫医和的人,首先提出“阴阳风雨晦明”等六气致病理论,是中医病因学的开端。《黄帝内经》中最早提出血液“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理论,以英国人哈维于1628年发现血液循环约早两千年。西汉医家淳于意(公元前215年~公元前150年)所写的25例医案,是最早的病史。最早的格式完整的病案则是明代医家韩懋于1522年写的《医通》。西汉王莽时(公元9年~23年),太医院医官解剖了被处死者的尸体,这是我国最早进行的一例尸体解剖。公元326年,东晋葛洪在《肘后救卒方》中最先用狂犬脑敷治狂犬咬伤,比法国巴斯德发现狂犬脑中有抗狂犬病物质早一千多年。第一部外科专著是南北朝刘涓子等人于公元483年写成的《鬼遗方》。书中记载用水...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