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学派、流派、医派刍议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96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学派、流派、医派刍议,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目前中医学界在探讨学术流派的教材、著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目前中医学界在探讨学术流派的教材、著作和论文中,有称学派者,有称流派者,也有称医派者,一般并无严格的区别。甚至有学者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对学派和流派加以区分,因其可统称为学术流派。笔者认为,严格说来,学派、流派、医派这几个概念并不完全相同,实有对其进行一番概念上的疏正之必要。

    关于学派,《汉语大词典》云:“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中文大辞典》曰:“谓讲学家之宗派也。黄宗羲之宋元学案、万斯同之儒林宗派皆专言汉宋学派之书也。”《辞海》谓:“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如:紫阳(朱熹)学派;姚江(王守仁)学派。”对于流派,《汉语大词典》曰:“文艺、学术等方面的派别。”《中文大辞典》云:“水之支流曰流派。今谓一种学术因从众传授互相歧异而各成派别者亦曰流派。按此与流别略同。”而关于“流别”的解释则是:“一,水歧分之谓也……二,世亦谓人品学术等派别曰流别。”《辞海》说:“一,水的支流。二,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

    综观上述所引,学派与流派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和范畴。有“学”才有“流”,无“学”也就谈不上“流”。学派犹如江河之源,流派是学派下的“支流”。正如潺潺的小溪、滚滚的江河和滔滔的大海,无不有其源头一样。它们之间的区别恰如“百川归海”和“独流注泽”:没有众多潺动的波流万水同向地奔向大海,也就不可能汇合成浩瀚无垠、宽阔博大的海洋;孤独独的一条溪流,充其量也不过只能形成一汪曲泽,且存在着干涸的危险。

    由学派是“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观点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一种学术因从众传授互相歧异而各成派别者亦曰流派”,可知,二者的内涵和外延是不相同的,“学派”是指一门学科中的派别,“流派”是指一种学术中的派别。学派要以学说作为基础,学说是形成学派的要素;流派则不一定都要有系统的学说。只要主张、见解、倾向基本一致,即可称之为流派。基于此种认识,笔者认为,对于学派、流派,我们是否可以作如下定义:

    学派是指同一门类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

    流派是指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

    由于“学派”、“流派”并不是中医学所独有的概念和范畴,因此,我们中医学界也就完全没有必要再自己制定一个关于“中医学派”或“中医流派”的定义了。完全可以在前述“学派”、“流派”概念的基础上稍作限定或修饰即可。实际上,这也是目前其他学界处理此类问题的通行做法。关于中医学派和中医流派,笔者的定义是:

    中医学派是指中医学的某个学科中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主张或独特的方法、技艺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

    中医流派则是指中医学同一个学科内因不同的师承而形成的以独特的研究旨趣、技艺、方法为基础的不同学术派别。

    “医派”一词,各种工具书均未见著录,但中医学界却不乏有使用此语的。据初步考证,以其名之的学术流派有:永嘉医派、钱塘医派、吴中医派、孟河医派等。先让我们以“永嘉医派”、“吴中医派”为例,看看他们是如何对“医派”进行界定的,然后再分析其与学派、流派的关系。

    《永嘉医派研究》一书开篇即云:“温州,东晋时为永嘉郡,宋代下辖永嘉、乐清、瑞安、平阳四县,州治即在永嘉县,所以习称温州为永嘉。以叶适为代表的主张事功学说的一批温州学者,史称‘永嘉学派’,循例我们称同时活跃在温州的一批医学家为‘永嘉医派’。”

    “吴中医派”――“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古称吴中、吴郡、吴门。苏州地区人文荟萃,名家辈出,创建出了绚丽多彩的‘吴文化’。吴医是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吴中医学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苏州历代名医辈出,见诸记载的有1400余人,著作600余种,为国内其它地区所罕见。并涌现出了以温病学派为代表的吴门医派。”
    由此可以很明显地看出,“医派”即是“医学学派”的简称。再者,“钱塘医派”亦有称为“钱塘学派”者,也可作为其旁证。

    笔者认为,“医派”属于地域性医学学派之范畴,是“医学学派”的简称,其下可以根据不同的学科再划分流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越剧流派
历史1940年代,越剧第一代流派形成,包括袁雪芬的袁派、尹桂芳的尹派、范瑞娟的范派、傅全香的傅派、徐玉兰的徐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第二代流派形成,包括戚雅仙的戚派、陆锦花的陆派、王文娟的王派、张云霞的张派、吕瑞英的吕派、金采风的金派、毕春芳的毕派。越剧的流派唱腔对推动越剧的繁荣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越剧流派面临停止发展的境况。有人认为,流派唱腔甚至成为创新的阻力。主要流派尹派由尹桂芳创立,代表作有《何文秀》中的何文秀、《屈原》中的屈原、《沙漠王子》中的沙漠王子、《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浪荡子》中的“叹钟点”。主要演员有尹小芳、筱桂芳、宋普南、赵志刚、萧雅、王君安、茅威涛等。徐派由徐玉兰创立。代表作有《北地王》中的刘谌,《追鱼》中的张珍,《春香传》中的李梦龙,《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西园记》中的张楚华,《西厢记》中的张生等,是徐玉兰的代表作。主要演员有金美芳、徐小兰、刘丽华、汪秀月、...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伤寒学派:古代医学流派,尊张仲景伤寒之说者自成一大派
以研究或阐发张仲景的《伤寒论》的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医学流派。历史上对《伤寒论》进行探讨研究的医家极多,留下上千种论著,影响很大。伤寒学派的历史发展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晋唐时期为搜集、整理阶段。《伤寒论》成书不久,未及广泛流传就已开始散落,晋代王叔和是最早搜集整理该书的医家。他从脉、证、方、治入手,按照张仲景辨证施治精神进行编次。唐代孙思邈在晚年见到《伤寒论》,按照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分类条文,每一经病中,又采用“方证同条,比类相附”的研究方法,突出主方,以方类证,提出了桂枝汤、麻黄汤、青龙汤为治疗伤寒的三纲思想,颇有见地。宋金时期为校正定型、展开研究的阶段。能使《伤寒论》有定型版本,并得以广泛传播的,全赖北宋校正医书局的林亿等学者。从宋代起研究《伤寒论》蔚然成风。宋金时期研究该书并成一家之言的,不下80余家,著名的有庞安时、韩祗和、朱肱、许叔微、郭雍、...
· 论越剧流派
越剧在四十年代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越剧流派是演员表演艺术的总体,它包括剧目、唱、念、做等多种艺术因素,集中体现在所塑造的典型艺术形象中。其中,唱腔所具有的独创性最强,特点最突出,影响也最大,因此,人们称之为流派唱腔。越剧流派唱腔由曲调和唱法两大部分组成,在曲调的组织上,各派都有与众不同的手法和技巧,通过旋律、节奏以及板眼的变化,形成各自的基本风格。特别是起调,落调,句间、句尾的拖腔,以及旋律上不断反复、变化的特征乐汇和惯用音调等,更是体现各流派唱腔艺术特点的核心和关键。在演唱方法上,则大都集中在唱字、唱声、唱情等方面显示自己的独特个性,通过发声、音色以及润腔装饰的变化,形成不同的韵味美。有些细微之处,还包括着不少为曲...
· 太极拳流派
太极拳,早期曾称为“长拳”、“绵拳”、“十三势”、“软手”。清朝乾隆年间,山西人王宗岳著《太极拳论》,才确定了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一词源出《周易.系辞》:“易有太极,是生两仪。”含有至高、至极、绝对、唯一之意。关于太极拳的起源与创始人,众说纷纭,大致有唐朝许宣平,宋朝张三峰,明朝张三丰,清朝陈王廷和王宗岳等5种不同的说法。虽张三丰和王宗岳各著有《太极拳论》,但现在多数拳家亦以现传各式太极拳均源出陈氏太极拳,而持陈王廷创拳之说。总的来说,太极拳的来源是综合吸收了明代各家拳法,特别是吸取了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并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气功之术和中医经络学说,以及古代朴素辩证唯物主义的阴阳五行学说,以道教、太极八卦等理论为太极拳哲学基础,使太极拳蕴含着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哲学思想。首先表现在太极拳始终处于运动之中,动作衔接紧密,劲断意不断,势断意相连,拳势如春蚕吐丝绵绵不断,如长江之水涛涛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