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天医里”传奇清代医家叶天士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8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天医里”传奇清代医家叶天士,   洞庭湖上著华章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淼,银光点点,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好一派

    洞庭湖上著华章八百里洞庭湖,烟波浩淼,银光点点,湖光山色,相互映衬,好一派江南水乡的美丽景象。古往今来,无数文人骚客被这里的美丽景色所倾倒,从而留下了许多千古吟诵的佳篇。

    一天,湖上飘荡着一只小船,除摇浆的船夫外,坐着一老一小两人。老者髯发飘逸,精神矍铄。小的斯斯文文,象个学生模样,他手里拿着笔和纸在听老者说着什么,不时点点头,停下来在纸上写点什么。

    这就是苏州著名医家叶天士和他的学生顾景文。

    顾景文跟随叶先生学医已有一些年头了。有名师指点,加上自己聪颖勤奋,学力日进,颇有心得,并能经常就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在叶天士众多弟子中,他是先生最得意的一位。因此这次先生来洞庭湖旅游时,特地带上了这位学生。

    叶先生此次来洞庭湖目的有二:一是多年来一直忙于诊务,可以说是夜以继日,有求必应,难得有空放松自己,所以时时感到身心疲惫,正好借这次机会,放松一下自己。二是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和自己细心观 察,对温病(以发热为主要临床症状的疾病,包括现在的感染性疾病及非感染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诊治方法已形成自己的看法,此次趁着旅游,让顾景文将这些体会记录下来,也算是一举两得吧。

    在客栈住下后,师徒两人白天泛舟湖上,陶醉于美丽的湖光山色之余,老师口授,学生手记,将一些初步的想法记录下来,晚上则秉烛修改润色,20多天过去,一部享誉后世的重要著作――《温热论》的初稿就诞生了。

    原来,苏州地区地处太湖流域,地势低下,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温热病的多发地区.促使很多医家在这方面进行研究,试图找到治疗该病的方法。其中叶天士的老乡、明代著名医家吴有性(公元1582~1652年)在这方面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吴有性在医学上的主要成就是对温病学说提出了较为系统的新见解。他在继承历代医家学说的基础上,突破传统思想束缚,以创新精神,于明崇祯十五年(1462年)写成了《温疫论》一书,为防治传染病作出了重要贡献,也为温病学说成为一门专门学科,创造了前提条件,起到了奠基作用。

    明代以来,商业和交通日渐发达,传染病频繁流行,危害严重。据史书记载,仅公元 1408-1643这200多年里,大疫流行就有39次之多。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前后,由于明政府的政治腐败,加上清兵内侵,人民生活困难,疫病流行,遍及山东、浙江、河北等地。用吴有性的话是:“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仅免;一门十口,无一口仅存。”可见当时温疫是多么猖獗,老百姓的疾苦是何等严重。

    在这种情况下,吴有性不怕辛苦,不怕传染,深入病区,在给患者治疗过程中,通过对传染病的实际观察和深入研究,终于写出了《温疫论》一书,对传染病的病因、病源、传染途径和方式、流行特点及治疗原则,提出了一整套有关传染病新的思想和学说。

     对于传染病的病因病源,吴有性认为 “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异气又称为“戾气”和“杂气”,这种物质用我们的肉眼是看不见的。吴有性说:“此气无象可见。况无声且无臭,何能得睹得闻”,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吴有性对戾气特性的论述和现代病源微生物的某些特性是十分相似的。如他认为戾气是多种多样的,而且具有特异性。在当时的条件下能有这种认识是难能可贵的。我们知道,1867年英国科学家李斯特才第一次认识到伤口化脓和内科传染病同样是由微生物所引起,这比吴有性的认识晚了200多年,而且那时已有了巴斯德关于微生物研究的成果。

    吴有性的《温疫论》对叶天士的影响很大.他汲取了该书的精华,加上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温热论》一书,使温病学说成为一门系统的科学。

    在这部著作中,叶天士创立了诊治温病的方法,将温热病的传变规律归纳为卫、气、营、血四个时期。这就好比人穿的衣服,一层加上一层。疾病在卫最浅,在气次之,到营加重,入血危重。

    现在的《传染病学》对传染病大致分为潜伏期(自病原体侵入人体起,直到最初症状出现以前)、前驱期(病原体生长繁殖后产生的毒性物质常可使患者出现头痛、发热、乏力等轻度全身反应)、症状明显期(逐渐表现出传染病特有的症状,如肝炎病人出现黄疸,麻疹病人出现疹子,白喉病人喉咙现假膜等,此时病情最为危重)、恢复期(此时热度已下降至正常,主要症状亦已大部消失)。虽然叶天士的划分方法与此所指未必完全相同,但却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卫、气、营、血不仅起到了划分疾病阶段的意义,而且是治疗温热病的准则。在卫阶段,可以用发汗的方法;在气阶段,可以用清气的方法;到营可以用透热转气清营的方法;入血可以用凉血散血的方法。这些原则至今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除此之外,叶天士还对温病的诊断方法进行了补充,增加了察舌验齿、辨斑疹白痦等方法。察舌验齿就是通过观察人舌头的颜色、质地、润泽,牙齿的荣枯老嫩、松紧、牙龈情况等,来判断疾病的浅深阶段,并指导治疗。所谓斑疹,就是热病过程中发于肌表的斑和疹两种,其中点大成片,摸之不碍手的称为斑,主病在血分;形如粟米,高出于皮肤之上,抚之碍手的称为疹,主病在气分。所谓白痞,指皮肤上发生的白色水疱,据此可以认为是湿热之邪为患。这些都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

    《温热论》问世后,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很多温病学家在此基础上加以补充修改,使得温病学说成为专门的学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武则天顶礼谢医
【原文】唐高宗苦风头眩目不能视,召侍医秦鸣鹤诊之,秦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出少血愈矣。”天后自帘中怒曰:“此可斩也!天子头上岂是出血处耶?”鸣鹤叩头请命。上曰:“医人议病,理不加罪。且我头重闷,殆不能忍,出血未必不佳。朕意决矣。”命刺之。鸣鹤刺“百会”及“脑户”出血,上曰:“我眼明矣。”言未毕,后自帘中顶礼以谢之,曰:“此天赐我师也!”躬负缯宝以遗之。(选自唐・胡璩《谭宾录》)【释义】唐高宗得了眩晕病,头晕目眩,不欲睁眼,召太医秦鸣鹤前来诊治,秦鸣鹤诊后说:“风热之毒上攻头目,若用针点刺头部出血即能痊愈。”皇后在帘内怒气冲冲地说:“你这个医生该杀头!皇帝的头能放血吗?”秦鸣鹤惊慌地磕头请求饶命。皇上说:“医生议论治病,按道理不应该有罪。况且我的头目沉重苦闷,几乎不能忍受,针刺头上出血未必不好。我决意让你扎针。”鸣鹤立即针刺“百会”和“脑户”二穴出血。皇上说:“我感觉眼睛亮多了。”话还没说完...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鼻烟传奇
也许你不曾注意,在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中,许多清代达官贵人的衣服上常常挂有一个小瓶,这个小瓶就是鼻烟壶,而里面装的就是鼻烟。鼻烟始自明末,兴于清代。开始为达官贵人们权力的象征,后来遍及百姓,主要用于避瘟。鼻烟用具中,又以鼻烟壶最为讲究,而鼻烟壶中所盛装的鼻烟则依地位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民间能够佩带者,多以预防瘟疫的避瘟散装之,高官贵人则以能用从外国进口的鼻烟为荣,也有人以此促进觉醒。后因战乱从国外进口的鼻烟日见减少,直至逐渐消亡,而鼻烟壶作为一种工艺品流传至今。说到鼻烟,常会使人想到鸦片,其实错矣。鼻烟与鸦片不同,但与烟草有关。真正的鼻烟多是来自欧洲各国,最初称为“布路辉卢”、“大子孤”等,《澳门纪略》载:“又有鼻烟,制烟为末,研极细,色红,入鼻孔中,气倍辛辣,来自西城市舶,今粤中亦造之。本名洋烟,出大西洋,以烟杂香物花露碾细末,嗅之入鼻中。”根据文献记载,鼻烟主要产自意大利,于明万历年间...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庸医择瘦
古代有一庸医,医术不精,往往误投药饵致死人命,常遭病家痛打及处罚。有一次,又出了医疗事故,患者死亡。病家为了惩罚他,责令其全家人为死者抬棺出葬并唱挽歌。庸医唱曰:"祖公三代做太医啊,"其妻唱曰:"丈夫出事连累妻啊,"其次子唱曰:"无奈死者十分重哎,"其长子唱道:"以后只拣瘦子医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