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切脉趣谈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82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切脉趣谈,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先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切脉,

    中医看病,免不了要先摸摸患者手腕部的脉搏,俗称切脉,亦称脉诊,切诊。切脉,是医生诊察疾病的重要手段,更是中医辨证的“拿手好戏”。经验丰富的中医大夫,通过“按二指”,常能相当准确地判断患者患病的部位和性质,推测疾病的进展和预后,窥察体内邪正盛衰等情况。历史上有关切脉的趣闻甚多,然而,切脉之术是谁人发明的呢?

    相传,距今24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晋国上卿赵简子有一次病例,昏迷不醒,众人皆认为他死去。请当时的名医扁鹊判断,扁鹊从赵简子的手腕部按及还有微弱的脉跳,断言未亡。经他精心调治一周,终使赵“起死回生”。

    又一次,扁鹊路过虢国,见举国上下正忙于筹办驱魔祛邪的祭祀。询问之后方知原来是虢国太子已断气半日。扁鹊急上前察看,经摸脉搏、按体温,断定太子属假死,其奄奄一息之态患的是“尸厥”(相当于现代医学所说的休克)。当即与弟子用针刺、热慰之法抢救。待虢太子醒来后,再以汤药精心调治二旬告愈。故后人普遍认为扁鹊是发明切脉察病术之鼻祖,正如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里所言:“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

    中医的切脉术可谓博大精深,且颇灵验。但把它吹捧得玄之又玄,则莫过于历史上宫廷医官为皇亲国戚的夫人千金们看病时的“牵线切脉”了。据传,清代慈禧太后有一次患顽疾,陈御医就是在既不能目睹其神色、又不敢探问其病情的状况下,隔着帷帐在红绿丝线上切脉,后小心翼翼地开了三贴药方。太后服后,果然药到病除,特赐予他“妙手回春”金匾一块。但牵线切脉毕竟属故弄玄虚之举,乃历代医官因受缚于封建礼教不得以而为之的骗技。据传,陈御医晚年隐居后才敢透露当年为“老佛爷”牵线切脉成功获重赏之事的内幕。当他获悉将召自己为慈禧看病的消息后,急忙变卖家产,重金贿赂太后身边的内待、宫女,得知太后之病乃贪嗜螺肉所致食积顽症。牵线切脉时,他先强装镇定,后心中有数地开出消食健脾的处方,终使“老佛爷”药到病除,化险为夷。

    其实,中医诊察断病,素来须望、闻、问、切“四管齐下”―――四诊合参,才能准确地辨证施治,这是众人熟知的常识。至于中医切脉的专著,当推晋代王叔和的《脉经》和时代李时珍的《濒湖脉学》最驰誉中外。顺便一提,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医的切脉术作为现代医学科学研究的新项目,引起中外学者的关注,并已取得长足的进展。如对检测脉象仪器的研制、脉图的描记、数据的分析、血循环与脉象的研究等都已取得重要的科研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古代中医书名趣谈
历代中医古籍繁多,其书名也多种多样,细探内涵之意,别有一番雅趣。现就笔者有限藏书,依照书名特点,作一简述。用典如中医四大经典之一――医圣张仲景的代表作《金匮要略》。“金匮”二字源自《周书・金》。周武王病重之际,其弟在神像前虔诚地为他祈祷,并表示心甘情愿替代周武王去死。后来史官便把这篇祈祷辞非常珍重地保存于用金字封藏起来的“金之匮”中。可见,《金匮要略》寓有宝贵资料之意。再如清代的《痘麻绀珠》,书名取自宋代米胜的《绀珠集》。传说张燕公有绀珠,见之则能记事不忘。《绀珠集》就相当于现在的“备忘录”,无疑,这《痘麻绀珠》就是“天花麻疹证治备忘录”的意思了。比喻如元代王好古的《医垒元戎》。“垒”是古代作战时用于防守的墙壁,“元戎”是军队的主将。可见,“医垒元戎”是比喻良医之用药,就犹如良将之用兵。再如明代王肯堂的《医学津梁》。“津”是渡口,“梁”是桥梁。作者把自己的书比作渡河的桥梁,说明它是学习中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免疫”思想的由来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竟是醉心于炼丹的道教徙葛洪。葛洪,字稚川,别号朴子。他从小就喜欢读医书和炼丹书,长大后,更在热衷于炼丹术的同时,潜心研究医术,并成了东晋有名的医学家,老百姓有什么急病重病,常找他来医治。一天,有位40多岁的老农急冲冲地来到葛洪的家,焦急地对他说:“我的独生儿子被疯狗咬伤了,请您给想个办法,救他一命。”葛洪听了这话,也很焦急。因为他知道,人若是被疯狗咬伤,会非常痛苦,受不得半点剌激,哪怕是受到一点光,听到一点声音,都能引起抽搐,烦燥,尤其是怕水。听到水,谈到水,见到水,都会立刻咽喉痉挛。发病几小时内便可迅速死亡。葛洪在脑子里搜索着各种各样的药方,但很遗憾没有一个药方能...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也讲“适者生存”
在19世纪,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提出生物界的进化规律是:物竞天择,优胜劣败,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有好多古生物就因其不能适应自然界的演变现已灭绝。恐龙曾经是地球上最强大的兽族,现只留下化石。人类能够在世界各地生存繁衍下来,就是人对自然界有最大的适应性,以及人对自然界的认识性和改造能力,以避害就利。达尔文用“适者生存”解释了进化的学说,中医学则把它解释人的疾病问题。当然,中医没有直接讲“适者生存”这个词,但“适者生存”的观念被提到更高的位置,称为“天人相应”。天,指天地、大自然。“天人相应”即自然界的变化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如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等),而机体则相应地产生反应。在生理的适应范围内,则人就健康;超越了生理的适应范围,人就要生病甚至死亡。也即“适者健康,不适者生病或死亡”。懂得“天人相应”,我们就该认识自然,顺应自然,适应自然,从...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