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讳疾忌医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42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讳疾忌医,   “讳疾忌医”源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

    “讳疾忌医”源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扁鹊过齐,齐桓侯客之。入朝见,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血脉,不治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不悦。后五日,扁鹊复见,曰:‘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腠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其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体病,使人召扁鹊,扁鹊已逃去,桓侯遂死”。

    齐桓侯讳疾忌医的表现,一是不承认或不知道自己有病,此意贯穿于故事始终;二是怀疑医生的真诚和医德,他们说的“医之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的话可证。生活中还有更甚者,他们把医生的行为归于“居心不良”。如《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收有这样的故事:曹操请华佗治头风,华佗认为病根在头颅内,必须行开颅术。曹操大怒曰:“汝要杀孤耶”!他不但拒绝了华佗的建议,还把华佗给杀了。这位曹公也太多疑了,不要说技术高超的华佗在当时为人开颅治病已是常事,就是我国应用开颅的方法治疗相关疾病的历史也应该足以使他建立起信任来:据后来的考古发现证实,我们祖先这种成功手术的事例在5000多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就有了。齐侯也罢,曹公也好,他们或许曾是政治上风云一时的人物,但不相信科学的结果最终还是害了自己。

    时过境迁,科学的快速发展虽然已经到了2l世纪,而齐侯、曹公的悲剧还没有谢幕,讳疾忌医的情况依然相当普遍地存在于现实生活之中,并且已酿成了越来越严重的后果。这不是笔者故弄玄虚,下面一组调查得来的数字可以有力地证明这一结论:糖尿病几乎成了如今社会的流行病,从1980年到1996年,我国的患病率增加了5倍,但可悲的是,没有经过诊断和治疗的人数竟高达80%。也就是说,知道自己得了糖尿病的人只有患病人数的1/5。这虽然不排除其他方面的因素,但讳疾忌医肯定是重要的原因之一。

    心理、精神类疾病己成为当今社会的通病,正常人群中已有40%的人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和心理障碍,在每年死亡的28.7万自杀人数中,他们是主要的对象,这已成为我国第5大死亡原因。而在现实生活中敢承认自己有这类疾病的人极少,敢到医院去检查的人数就更少得可怜,这不能不说是讳疾忌医的表现。男性更年期已严重威胁到男人的健康,而大多数男人不知道或不承认这一现实,男性的平均寿命普遍低于女性,冠心病、糖尿病、胃溃疡、血友病等30多种疾病的发病时间比妇女提早了10年,自20世纪60年代至今,仅死于前列腺癌的男性已上升了17个百分点,而男性看医生的频率比女性低28%,这不是讳疾忌医又是什么?……这样的实例太多太多,如果全部罗列出来确实是骇人听闻的资料!

     近几年,“亚健康”的危害问题也越来越明显地突出出来。所谓“亚健康”,就是虽然没有明显的疾病,但身体时常感到不健康的状态。它的主要表现可概括为“一多三退”,即疲劳多,活力、适应能力和反应能力减退,经常出现全身乏力,腰酸肢软,心悸气短,头晕耳鸣,动辄汗出,食欲不佳,失眠健忘,心烦意乱,皮肤瘙痒等一系列难以言状、难以用某种病名定性的症状群,有人把它形象地称为“半健康”、“灰色状态”、“病前征兆”、“疾病前期”等。我国约有70%左右的人群处于这种状态下。另外30%的人中,真正健康者只占15%,还有15%的人已经患上了各种疾病。专家认为,解决“亚健康”的方法,除了调整饮食、增加运动、平衡心理、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如禁烟限酒、节制房事等)外,定期进行健康体检,请医生帮助诊断和进行必要的药物治疗是必不可缺少的措施。对于如此庞大的生活于“亚健康”状态下的人群,目前的实际状况是医者认识不足,患者基本上不认识或没有引起重视,难怪国家体育总局2001年度的调查结果是,国人的健康状况呈普遍下降趋势。原因尽管很多,讳疾忌医的问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除上述情况外,讳疾忌医的现象还表现在诸如一些患者生病不求医生,对疾病盲目做出自我诊断;吃药不经医生,自己随便买药吃或跟着媒体广告吃药;不遵医嘱,自己随意改变治疗方案或更改药物;对医院缺乏信任,把必要的检查手段视为“医院要赚钱”等错误的认识和做法。严格地说,这些都是对自己身体健康不负责的态度。

    在人的一生中,缺点和错误是难免的,必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帮助,包括批评;疾病是难免的,必须求助于医生和各种医疗手段的帮助,包括健康指导和治疗。生命只有一次,讳疾忌医是人生旅程中最危险的大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茯苓佳话
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是人们颇为熟悉的补益佳品。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伏灵之名出于《史记・龟策列传》,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警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淮南子》也载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丝”。宋代《图经本草》也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据《本草纲目》载: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明清时代,茯苓作为高贵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据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健养身,对"茯苓夹饼"特别厚爱,而使"茯苓夹饭"盛行于世,成为京都名食,饮誉至今。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靠吸收松木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生长。嫩时白棉绒状,成熟后呈棕褐色皮状。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治泻
从前有一个人,他拉肚子已经很久了,旁边的阿三告诉他一个偏方:用粪车的竹条熬水喝。这个人回去试了一下,但是拉得更厉害了。他去找阿三,阿三叹了口气说道:“那么大的一车粪,竹条都能挡着,却挡不着你那一点,唉,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庸医择瘦
古代有一庸医,医术不精,往往误投药饵致死人命,常遭病家痛打及处罚。有一次,又出了医疗事故,患者死亡。病家为了惩罚他,责令其全家人为死者抬棺出葬并唱挽歌。庸医唱曰:"祖公三代做太医啊,"其妻唱曰:"丈夫出事连累妻啊,"其次子唱曰:"无奈死者十分重哎,"其长子唱道:"以后只拣瘦子医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