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耳迈失灵的故事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23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耳迈失灵的故事,   休假期间,朋友大菊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无奈的故事。    两个月前,大菊

    休假期间,朋友大菊给我讲了一个故事,一个无奈的故事。

     两个月前,大菊陪好友娜娜到北京一家著名的三甲医院,找一位著名的心脏病专家咨询,看她是否应该接受哈尔滨一位医生的建议,做心脏手术。

     专家看过娜娜的病历后说,从现在的检查结果上看,应该没有做手术的必要。但专家也提示,娜娜在哈尔滨的许多检查都不是新的,不足以反映娜娜当前的状况。如果要提供更准确的意见,还需再做一次磁共振检查。但磁共振检查在该院不能做,而要到另一家可资源共享的三甲医院去做。医生说,那家医院比较远,和我们这里正好是个大对角。娜娜有些累了,不想再跑,但大菊说,咱们几千里的距离都过来了,这十几公里算什么啊?只要能让医生做出准确的结论,咱们就算不白跑。于是,大菊把娜娜送回宾馆休息,自己到另一家医院去办预约手续,检查时间约在第二天上午10点。

     第二天,两个人9点半就到了那家医院的磁共振检查室外。可是等到10点半才轮到娜娜进去。透过半开的门,大菊看见工作人员递给娜娜一个耳迈,娜娜戴好耳迈,躺到检查的床上。操作人员走到床前问娜娜:“能听见我说话吗?”娜娜点点头。这时,厚厚的门被关上了。大菊坐在检查室外的长椅上,隐约听见医生“吸气--呼气”、“吸气--呼气”的指令声。时间一点一点过去,渐渐地,操作员的声音也听不见了,但检查室的门仍然紧闭着。大菊的心有些慌起来:是不是娜娜这两天跑累了,会不会昏过去了,还是犯病了……正想着,她又听见了“吸气--呼气”的指令,这才把一颗心放下了。可是这声音重复了一阵之后,又听不见了。看看表,娜娜已经进去一个半小时了。大菊又有些着急,就问旁边等待检查的患者:“做磁共振检查总是这么慢吗?”一个看起来挺有经验的中年人说:“通常不这么慢。不过今天的检查好像都很慢,前面那个女同志也差不多一个多小时才出来呢。也许今天医生检查得特别细。”听人这样说,大菊的心又宽了些。

     终于,检查室的门打开了,大菊一个箭步跨到门口,迎着有些懵懂的娜娜问:“你没事吧?怎么人家老是让你‘吸气--呼气’的?”娜娜的一句回答让大菊懵了:“什么吸气--呼气,我什么也没听见啊。”再一看,里面几个年轻的医生正拿着娜娜的片子在轻声议论着什么。大菊当即拉着娜娜来到操作间门口:“医生,你们说的‘吸气--呼气’她根本没听见,这对检查结果会不会有影响啊?”几个年轻人露出了如梦方醒的表情:“我说今天怎么这么不清楚呢。原来什么也没听见。”然后很轻松地说:“当然会影响检查结果。你们再找医生开个单子,重约一次吧。”大菊态度和缓地说:“我们从哈尔滨来找医生会诊,没有时间再作预约了。而且有一个问题需要商量:重做一次的费用该由谁来付呢?”不想一个年轻的医生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好商量的!我们已经把片子出了,重做的费用当然由你们自己负责。”又转向娜娜大声说:“我不是问你能不能听见我说话吗?你不是回答能听见吗?”娜娜急得直抹眼泪:“您走到我跟前来问我能不能听见,我当然能听见了。您也没告诉我是在测耳迈啊。”这时大菊注意到控制室里的一扇门开了,一个中年医生探出头来看了一会儿,但并没有插手这里的争端的意思,随即又把门关上了。而这时那几个年轻医生正在用居高临下的态度劝解着娜娜:“您快别哭了。我们也很理解您的心情,但是您自己没听懂我们的指令,才使这个片子这么不清楚。重做检查也是没办法的事情。现在您应该抓紧时间去找医生,免得影响您的治疗。再说您总站在这儿哭,也影响我们工作啊。”大菊把娜娜拉到身后,愤怒地反问:“您怎么忍心责怪她呢?明明是你们工作的失误,反而要把责任往她的身上推。”几个医生不干了:“你怎么证明是我们的失误?”于是双方开始争论不休,一方说是娜娜没听懂医生的意思,一方说是医院的设备有问题、工作有失误,结果越争越激烈,引得在走廊上等待检查的患者也涌进了检查室。最后在大菊的强烈要求下,一个医生请一位患者帮助测试娜娜刚刚用过的耳迈,结果证实它确实是失灵了。直到这时,一个年轻的医生才从那扇紧闭的门里请出了那位中年医生,这时大菊才知道他是这里的主任。这个主任看了看娜娜的磁共振片子,又敲了敲那副失灵的耳迈,轻声说,“换一副耳迈,安排她们下午重做一个吧。”至此,这场争端总算有了一个结果,而此时已经是下午一点钟了。

     第二天,大菊和娜娜带着新拍的片子找到那位专家。专家非常满意这次检查的结果,明确告诉娜娜“不必做手术了。”

    故事到这总算结局完满,但听故事的人却感慨良多:

    医疗资源共享当然是一件好事,可以节省医疗机构的人力财力,也可为患者减少重复检查的费用。但这样一家以治疗心脏病闻名的医院,每天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患者到此求医。而他们带来的病历及检查资料一定是不能“共享”的。在这种情况下,把这些患者发到十几公里外的别家医院去做检查,究竟是为他们减轻了负担呢,还是给他们添了乱?经济条件好的人可以打出租车,但也要忍受交通堵塞的困扰,经济条件差的人则不得不在公共汽车上颠簸几十公里,赶上夏季的“桑拿”天,会不会有人没等检查结果出来就犯病了?

     医疗设备的管理及操作应该是有严格的规范的。每天应诊前,医生是否应该对设备进行认真的检测,对设备的运行状况做到心中有数?为什么这家三甲医院的耳迈会在患者接受检查的时候失灵?在开始测试耳迈时,如果患者没有反应,是否应立即更换耳迈?即使要到患者面前测试,是否应该明确告诉患者耳迈的用途,而不是跑到患者面前提一些意义含混的问题?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画面不清晰之后,是否应该及时查找原因,而不是一味反复操作,致使检查进行了两个多小时?

    设备故障、操作失误在任何一家医疗机构都是可能出现的问题。多数患者都能给予理解和谅解,但前提必须是有关人员和机构都能有一个坦诚、负责的态度。像这样在患者提出置疑后,在已经意识到是辅助设备故障、工作失误之后,有关医务人员依然百般推卸责任并试图把损失转嫁给患者,如何能够得到患者的谅解?如何能够建立相互信赖、相互尊重的医患关系?那位发现问题后却置身事外的主任的态度,则不只反映了他个人管理水平的低下,而且暴露出他职业道德上的严重欠缺。患者当然会认为那些年轻医生的做法是他纵容的结果。

     大菊的不满很多、问题很多。但愿不断深化的医疗体制改革能给她一个满意的答复,但愿这份满意来得早些,再早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杏林的由来
董奉是汉代有名的中医大夫,相传他在府上给人治病时,不收取诊费,只要求患者在病愈之后,在他的家宅四周随意种下几棵杏树,一般是重病痊愈栽种五棵,轻病痊愈栽种一棵。几年之后,董奉住处的四周竟然有杏树十余棵了。远远望去,林深树密,茂盛葱郁,无边无际。春季繁花似锦,夏月浓荫葱葱,挂在树上的杏仁果实沉沉甸甸、金黄灿烂,令人目不暇接、心旷神怡。之后,人们看到杏林,便联想起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董奉先生,由此将给人健康保证的中医界称为“杏林”。提到“杏林”,便知医事。古往今来,“杏林春满”、“杏林春暖”成为病家赞颂医家医德高尚、不计报酬、医术高明的常用语。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免疫”思想的由来
在我国医学历史上,很早就有“免疫”的思想,这就是“以毒攻毒”的治病方法。我国最古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中提到,治病要用“毒药”,药没有“毒”性就治不了病。然而,有趣的是,最早把这种免疫思想付诸于实践,并最早从事免疫学研究的先驱,竟是醉心于炼丹的道教徙葛洪。葛洪,字稚川,别号朴子。他从小就喜欢读医书和炼丹书,长大后,更在热衷于炼丹术的同时,潜心研究医术,并成了东晋有名的医学家,老百姓有什么急病重病,常找他来医治。一天,有位40多岁的老农急冲冲地来到葛洪的家,焦急地对他说:“我的独生儿子被疯狗咬伤了,请您给想个办法,救他一命。”葛洪听了这话,也很焦急。因为他知道,人若是被疯狗咬伤,会非常痛苦,受不得半点剌激,哪怕是受到一点光,听到一点声音,都能引起抽搐,烦燥,尤其是怕水。听到水,谈到水,见到水,都会立刻咽喉痉挛。发病几小时内便可迅速死亡。葛洪在脑子里搜索着各种各样的药方,但很遗憾没有一个药方能...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中医行医的招牌葫芦
古时候的行医者无论走到里,身上都背着个葫芦。葫芦作为行医的招牌,据传这还有个来历呢!东汉时期,有个叫费长房的人见一老翁在街上卖药,凡吃过他的药的病人,立即见效,药到病除。费长房看了以后,就想拜老翁为师。于是待人散后尾随跟踪,见老翁跳进一家酒店墙上挂的葫芦内,心想这老翁决不是等闭之辈,更增加他拜师的决心。于是,他便在酒店挂葫芦处备好一桌上等的酒席,恭候老翁出来,不多时,老翁便从葫芦内跳出来。费长房立即磕头跪拜,认师求教,老翁见费长房诚心求学,便收他为徙,将自己的医术传授于他,后来费长房便成为当时的一代名医。他为了纪念老翁,行医时总将葫芦背在身上。从此以后,郎中行医,便用葫芦当招牌,以表示医术高超,人们也因此把葫芦当作医生的标记。其实,葫芦本身也是一味中药,味甘淡性平,有利水通淋之功,可用于治疗水肿、不利、黄疸、腹满等证。每次15-30克,水煎服,也可配入复方中应用。葫芦子还可治疗牙痛及牙龈肿...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