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梁启超枉失“肾命”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2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梁启超枉失“肾命”,    20世纪20年代,西医传入我国之初,国人对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不同的看法。

     20世纪20年代,西医传入我国之初,国人对中医学和西医学各有不同的看法。梁启超则以中西并重的文化观为基准对待两种医学,这是他目光高远和智慧所使然。如他在变法时,主张由医学会专译医书,以学习西医,又常引用中医理论阐述变法。他在《变法通议》中说道:“夜不秉烛则昧,冬不御裘则寒,渡河而乘陆车者危,易症而尝旧方者死。”在他身患重病之时,能采取中西医两法治疗,这和当时拒斥西医者及激进者重西轻中均大相异趋。遗憾的是,手术之疏误使他失去了健康和生命,但他仍持相信、宽容和保护的态度,这也是大师的风范。

    1926年3月,梁启超因尿血久治不愈,在丁文江苦口婆心的开导下住进协和医院,经检查确定为右肾肿瘤,他不顾朋友的反对,毅然决定接受手术治疗。术者乃是协和医学校校长兼医院院长刘瑞恒。刘瑞恒字月如,1893年生于天津,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获医学博士学位,1926年至1928年任中华医学会会长,后曾任南京政府卫生部副部长,1930年裁卫生部设卫生署时,又任卫生署署长至1936年。是时还兼任南京中央医院院长。3月16日刘瑞恒为梁启超切除了右肾,但术后检查切下的“右肾”并无病变,而血尿等症状也未见好转。但他本人还持乐观态度,出院后请著名中医唐天如大夫施用中药治疗,服药后显见奇效,血尿停止。但到8月底又复加重,遂请著名西医,时任中华医学会会长伍连德博士用药治疗,血尿也逐渐停止。但以后血尿症状一直随着情绪波动而起伏。1927年秋到1928春,曾因血压增高和血尿两次住协和医院治疗。1928年11月27日,因病情加重送往协和医院抢救。1929年1月19日,终因救治无效而逝世。享年56岁。

    梁启超生前对医生手术失误之事,一直抱宽容态度,但其亲友和学术界同仁,则对手术经治医生和医院非常愤怒。梁启超弟梁启勋在《病院笔记》中详述了治疗和手术过程。陈西滢也在《尽信医不如无医》一文中,做了更完整的叙述。均指责手术医生割了好肾留下了病肾,是严重的失误。梁启超的的老友伍庄在祭文中痛责医生,并因而“益发愤求中国之医学,断不会彼稗贩西说者毁我国珍”。知交徐佛苏挽联道:“何友邦许多医家,既盲割其肾脏,复昧察其病源?岂非科学杀人乎,人命如此险殆,公应难瞑目九泉!”当时除刘瑞恒主刀外,副手是美国人,也是极有名的外科医生。40多年后,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才从为他治病的医生那里得知真相,是手术室护士消毒时,用碘酒在腹部划错了标记。术者在手术时没有核对X线片,误将健康肾切除。对于这起重大的事故,不论是主刀还是副手或护士,均难辞其咎!在刘瑞恒任中华医学会会长时,他支持余云岫废止中医提案,对中医如冰炭之不容。梁启超重病未得救治及遭凌夷而捐命,为时人所感叹,当时各界名人如熊希龄、丁文江、胡适、钱玄同、朱希祖、任鸿隽、陈衡哲、袁同礼等均参加公祭,梁启超的前辈胡汝麟、王敬芳、刘崇佑、蹇念益等人也到场。全国各地送挽联、挽诗3000余件。时人沉痛心情,诚如王文濡在挽联中所言:“痛斯人之难在,嗟举世之皆?!”真可谓是“天丧斯文悲天悯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茯苓佳话
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是人们颇为熟悉的补益佳品。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伏灵之名出于《史记・龟策列传》,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警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淮南子》也载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丝”。宋代《图经本草》也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据《本草纲目》载: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明清时代,茯苓作为高贵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据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健养身,对"茯苓夹饼"特别厚爱,而使"茯苓夹饭"盛行于世,成为京都名食,饮誉至今。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靠吸收松木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生长。嫩时白棉绒状,成熟后呈棕褐色皮状。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治泻
从前有一个人,他拉肚子已经很久了,旁边的阿三告诉他一个偏方:用粪车的竹条熬水喝。这个人回去试了一下,但是拉得更厉害了。他去找阿三,阿三叹了口气说道:“那么大的一车粪,竹条都能挡着,却挡不着你那一点,唉,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庸医择瘦
古代有一庸医,医术不精,往往误投药饵致死人命,常遭病家痛打及处罚。有一次,又出了医疗事故,患者死亡。病家为了惩罚他,责令其全家人为死者抬棺出葬并唱挽歌。庸医唱曰:"祖公三代做太医啊,"其妻唱曰:"丈夫出事连累妻啊,"其次子唱曰:"无奈死者十分重哎,"其长子唱道:"以后只拣瘦子医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