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外台秘要》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4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外台秘要》,《外台秘要》为唐代的王焘所作。他是陕西省眉县人,大约生于西元六七零年,卒于西

  《外台秘要》为唐代的王焘所作。他是陕西省眉县人,大约生于西元六七零年,卒于西元七五五年。他由于从小体弱多病,便逐渐对医学发生了兴趣。常常与医术高明的医生在一起,向他们学习医学理论和治病技术,终于成为一个学验兼优的杰出医学家。

  王焘曾在唐代官府图书中心--弘文馆整理图书达廿余年之久,这使他有机会广泛阅读唐代以前的大量医学书籍。阅读中,他一丝不苟地探索诸家医方的枢要加以逐条分别摘录,凡所取舍,都经过再三考虑斟酌,凡经采纳的,均清楚地注明出处来源、书名和卷数。经过几十年的阅读、鉴赏、抄录,终于在唐天宝十一年(西元七五二年)他将收集积累的大量资料,分类编辑,整理成书,并命名为《外台秘要》。《外台秘要》的成书,是王焘一生辛勤劳动的成果,不但为我国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就是对世界医学也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如朝鲜的《医方类聚》、日本的《医心方》等医学名著,大多以这本书为重要的参考资料。《外台秘要》是唐代的又一部总结性的医学巨著,它与一百年前成书《千金方》相比,别具风格,各有千秋。全书收载的医学资料既相当广泛,但又不庞杂。因此宋代医官孙兆在校正这部书的时候,曾予以高度评价说:"得古今方,上自神农,下及唐世,无不采摭……,诸方皆机密枢要也"。所以,这部书的内容不仅限于古方古论一端,而且能大胆地采纳民间"单方"、"验方",以推广当时的民间医学 ,为后人提供和保存了极为丰富的医学稽考文献。尤其是一些在南宋时已有散佚,现在大多已经失传的小品;深师、崔氏、许仁则、张文仲等方书,都赖《外台秘要》收录,才能使我们在今天还可以窥见其概略。对此,清代名医徐灵胎曾赞许说:" 历代之方,于焉大备……,唐以前之方,赖此书以存,其功亦不可泯"。

  《外台秘要》全书共有四十卷,分成一一零四门,都是先论后方。所包括的疾病,可分成内科、外科、骨科、妇产科、小儿科、五官科、皮肤科以及中毒、急救、螫咬伤等。论著详尽,次序井然。在对疾病的认识和治疗方面,有了许多新的成就。尤为突出的是对伤寒、肺结核、疟疾、天花、霍乱等传染病的论述,更为精湛。如关于肺结核的叙述,认为一般肺结核病人下午均可出现潮热、盗汗、面红升火 ,以及身体日益消瘦的症状。假如见到有腹水的出现,则是病情极为严重的证象。 他还详细地描写了天花的症状,对发疹、起浆、化脓、结痂的全部过程,都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能根据痘疹的色泽,分布的情况,作出病人预后好坏的判断。这些记载都如实地反映了古代医家观疾病的精细和诊断的确切.

      传染病的认识已达到了相当的程度。至于书中所载的治疗方法,除应用药物处方外,还有艾灸疗法,人工急救等。书中还载录了诊黄疸病及揭示病情转归的方法,即通过用白帛浸染法来检验每夜的颜色,以掌握病情的变化。这个世界医学史上最早的实验诊法,虽并非由王焘所创,但若没有《外台秘要》的引用,恐怕早已散佚无遗了。当然,不论《千金方》或是《外台秘要》,都不可免地存在著某些错误,但他们仍不愧为唐代医巨著,医方瑰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神医
咱听过很多老中医妙手回春、救活死人的故事,传起来神乎其神,让听的人都没啥相信是真实的,只是一种传说而已。现在咱讲的这段中医故事,却是真实的。在明朝万历、天启年间,泉州府晋江县福全乡有一个很出名的医生,叫蒋际酉,字沂泉,算起来也是名门望族的子弟,伊是明朝尾东阁大学士蒋德的堂阿叔,但是蒋际酉从早无意功名,以悬壶济世、治病救人为己任,苦心钻研岐黄之术,是一个很高明的医生,尤其擅长针灸,很多病人得到伊的医治,起死回生。伊不但医术高明,而且医德高尚。伊没像现时医院的医生,有工资奖金,收入就靠先生礼,但却从没乱收人的红包。对穷苦百姓,有病来就医,伊态度和善,没另眼看待,不但没收先生礼,还倒贴工贴药。有的病人倒在厝内,得倘来,伊就行路去出诊,没叫人打轿来扛伊,没半点仔名医的架子。有的病人是突然间得着急症,没管风歹天,也没管三更半暝,还是偏僻山缝,现请现行,从来没多收先生礼,所以蒋先生的名声很好。有一次,...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大医精诚
【原文】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侧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责贱贫富,长幼妍媸,怨亲善友,华夷智愚,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惜身命。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深心凄怆,勿避艰险、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其有患疮痘、下痢,臭秽不可瞻视,人所恶见者,但发惭愧凄怜忧恤之意,不得起一念蒂芥之心,是吾之志也。【释义】凡是优秀的医生治病,一定要神志专一,心平气和,不可有其他杂念,首先要有慈悲同情之心,决心解救人民的疾苦。如果患者前来就医,不要看他的地位高低、贫富及老少美丑,是仇人还是亲人,是一般关系还是密切的朋友,是汉族还是少数民族(包括中外),是聪明的人还是愚笨的人,都应一样看待,象对待自己的亲人一样替他们着想;也不能顾虑重重、由于不决,考虑自身的利弊,爱惜自己的性...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茯苓佳话
茯苓,亦名伏灵、伏菟、松腴、不死面,是人们颇为熟悉的补益佳品。茯苓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1700多年前《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伏灵之名出于《史记・龟策列传》,传云:“所谓伏灵者,在警丝之下,状似飞鸟之形”。《淮南子》也载有:“千年之松,下有茯苓,下有菟丝”。宋代《图经本草》也有关于茯苓酥的记载。苏颂《集仙方》内集古代茯苓食品之大成,有关此方面的论述颇多。据《本草纲目》载:茯苓“主治胸胁逆气,忧恚惊邪恐悸,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利。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明清时代,茯苓作为高贵滋补食品更为世人所珍爱。据说,慈禧太后为了保健养身,对"茯苓夹饼"特别厚爱,而使"茯苓夹饭"盛行于世,成为京都名食,饮誉至今。茯苓为多孔菌科植物茯苓菌的干燥菌核,靠吸收松木中的水分和营养物质生长。嫩时白棉绒状,成熟后呈棕褐色皮状。李时珍说:“茯苓有大如斗者...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治泻
从前有一个人,他拉肚子已经很久了,旁边的阿三告诉他一个偏方:用粪车的竹条熬水喝。这个人回去试了一下,但是拉得更厉害了。他去找阿三,阿三叹了口气说道:“那么大的一车粪,竹条都能挡着,却挡不着你那一点,唉,我也就没有办法了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庸医择瘦
古代有一庸医,医术不精,往往误投药饵致死人命,常遭病家痛打及处罚。有一次,又出了医疗事故,患者死亡。病家为了惩罚他,责令其全家人为死者抬棺出葬并唱挽歌。庸医唱曰:"祖公三代做太医啊,"其妻唱曰:"丈夫出事连累妻啊,"其次子唱曰:"无奈死者十分重哎,"其长子唱道:"以后只拣瘦子医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