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药锅”为何称“急销”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84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药锅”为何称“急销”,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就用药锅煎药。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人们服用草

  现在人们从药店抓回药后,就用药锅煎药。而在上古时代,是没有药锅的。人们服用草药直接放在口中咬嚼吞咽。这种方法既不科学,又不卫生,口感不好,副作用也大。后来有了陶瓷器皿,人们才逐渐改用草药加水煎煮的方法,熬成汤液后服用。

  据《史记》载,汤液的始创者,是三千多年前商汤的宰相伊尹。伊尹原是商汤妻子陪嫁的奴隶,他聪慧灵敏、精明能干,还是位烹饪大师。根据烹调方法,他由此及彼,"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用当时的陶制盛具煎煮草药,第一次创制了汤液。

  几千年来,煎药盛具也随着社会陶瓷业发展而发展,出现了体形各异、千姿百态的药锅、药罐、罐壶等煎药用具。

  由于地域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对药具的使用和叫法也不尽相同。北方人习称药锅,南方人习称药罐,而在台湾、粤东和闽南地怄,人们则把药罐习称为"急销"。为什么把它叫成"急销"呢?还有一段传说。

  那是在宋仁宗景佑年间,闽南和台湾一带瘟疫流行,疫区人亡田荒,一片悲凉惨景。

  这时有位名叫吴本的名医,带领徒弟采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被海峡两岸同胞尊称为救苦救难的"医灵真人"。当时患病的人太多,所用药具又太杂,质量低劣,规格不一,以致影响药效,有的竟产生毒副作用。为了改变这一状况,吴本急忙赶往粤东地区,选择厂家,研制模型,统一规格和质量标准,烧制了一批批质量高、价格低的药罐投放市场,供老百姓急用。但当时老百姓闻药色变,忌讳"药罐"二字,临时又没有一个恰当的名字来代替。商人讲利润,急着要推销,眼下此物百姓正急着用,就急中生智,叫它"急销",双方都图个吉利。

  就这样,"急销"就作为药罐的代名词,在台湾、闽南、粤东民间叫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偷”药锅与“借”药锅
关于煎草药的药锅,也有许多趣闻轶事。在我国一些地区的民间,有些人家一般不用药锅,认为买药锅会招来灾难疾病,所以常常借用或找其它东西代煎。在陕西旬阳一带就流行"偷药锅"的风俗。这个地方,如遇有患病者需要煎药时,就不愿意向长久患病,备有药锅的人家去借,怕借药锅时连病也借来了。所以常常采用"偷"的办法,用完之后,再悄悄归还。丢了药锅的人家,不但不发怒,不追查,不寻找,反而心里高兴,喜形于色,认为药锅被人偷去,自己的病就快好了。如果药锅又送回来,反而觉得不愉快,不高兴。在山西晋南一带,药锅的使用有"只能借、不能还"的习俗。就是说,有药锅的人家,希望家人身体健康不再使用药锅,别人可以借走使用,但不能再送回来。借用药锅的人家,煎完药后就把药锅放在自己家里,再等其它病家煎药时借走,这样药锅好像变成公用的,时间长了,也不知放在谁家里了。有的地方也...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肘后备急方》
一千六百年前,我国曾产生过一部既适于急诊之用,又便于临床诊疗应用的中医书,这就是公元四世纪前叶,葛洪编著的《肘后备急方》。这部医书之所以有"肘后"两字,意思是说可以把它藏于"肘后"衣袖之内而随身携带,以便医生在进行紧急诊疗时,能随时取出参考应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肘后备急方》的性质,跟我们现在所称的"临床诊疗手册",确是很相似的。由于为了"备急",所以这本书内所介绍的药物,多数是那些能够就地取材容易得到的。有些药物,即使是一时之间不能就地取得而需购买,其价格也多半是比较低廉的。葛洪在书的自序里,批评有些人编著的医书虽然标榜为"备急",却往往不能简要地阐述病症性质,而所介绍的药方,又多是居住于穷乡僻壤的贫苦的病家所不能立时办到的珍贵药材。葛洪有鉴于此,所以他在书中更多地采集了民间的单方与验方...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药王邳彤医母病
药王邳彤听说南方瘟疫流行,便离开家乡祁州前往南方为百姓治病。邳彤离家后,母亲得了重病,百医无效。捎信给邳彤,邳彤在南方的病人很多,又离不开。母亲病中又十分思念邳彤,哥哥邳祝只好带母亲去南方。邳彤见到母亲后,赶紧为母亲诊治,依然不见好转,只好让哥哥带母亲回家。临别时,邳彤流着泪说:“不是儿子不孝,确是儿子不才。我治好过那么多人的病,今天却治不好母亲,因为治这种病的药世间难以寻找,但若天地有情,念我为世为治病之医德,或许有缘能碰到。母亲保重,就看命运如何了。”这天,哥哥邳祝搀着母亲走在半路上,母亲口渴难忍,可前不归村,后不归店,哪里去讨口水喝。邳祝将母亲安置在路边,四处寻找哪里有水的影子。后来走到一片槐树林里,看见一个死人头骨,里面存有雨水,有两条细细的小蛇在水中嬉戏。邳祝轰走小蛇,把水端给母亲:“您就闭上眼睛把这点雨水喝下去吧。”母亲实在渴极了,也顾不上干净不干净,闭上眼一饮而尽,觉得心里好...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供奉药王
在我国民间仍有一种十分普遍的风俗――供奉“药王”。实际上各地供奉的“药王”并不是同一个人,有韦慈藏、王叔和、葛洪、吴本等,也有的指神农氏,而祭奠最多的,当是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孙思邈,陕西省耀县人。传说他活了300多岁,医术高明,无所不能,在当地流传着他“坐虎针龙”的神话故事。人们修建了祠堂、殿宇以供奉“药王”孙思邈,还有药王山石刻“医方碑”、“洗药池”等多处纪念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和四月二十八日,络绎不绝的人群从各地赶来参加庙会和各种纪念活动,祈祷着无病无灾,多子多寿。“药都”――河北省安国的药材经营有着悠久的历史,早有“北安国、南樟树”之誉称。这儿的药王庙所祭奠的“药王”据说是汉代的邳彤,他是安国人,晚年热心于医药事业。如今安国仍然是我国几大药材集散地之一。
· 中医文化―医林漫画―医药笑话
1、医学在发展“大夫,我睡眠总不好,您说该怎么办呢?”“你可以在临睡前喝上一杯牛奶或吃上一个苹果。”“可是,半年前您不是告诉我说临睡前不要吃东西吗?”“是……说过,但从那时起医学又往前发展了一大步呵!”2、拔牙萨姆:“爸爸,那位大夫不像报上说的是位‘无痛拔牙’者。”爸爸:“你感到疼了吗?”萨姆:“没有。不过,我咬他拇指的时候,他和别的牙科大夫一样痛得直叫。”3、根治白发的良方“大夫,请问,有什么防治白发的方法吗?”“根治白发的良方就是彻底秃顶。”服药的时候“大夫先生,您给我开的药,我不能吃。”“为什么不能吃?”医生十分惊讶。“我一看见药就反感,就不舒服!怎么办呢?”“那还不简单!您服药的时候往别处看呗!”4、良方患者:“大夫,请问减肥有何良方?”大夫:“把头从右边转到左边,再从左边转到右边,如此摇头不已。”患者:“何时这样锻炼?”大夫:“有人请客的时候。”5、学哪科医科学生:“爸爸,我想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