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爱国诗人陆游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847
转发:0
评论:0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爱国诗人陆游,爱国诗人陆游宋朝最杰出的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人

爱国诗人陆游

宋朝最杰出的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绍兴人。他的父亲陆宰携带家眷沿淮水北上京城东京(今河南开封)。十七日,一个风狂雨骤的早晨,陆游就诞生在淮河一条风雨飘摇的船上。

陆游出生的年代,正是北宋王朝腐败不堪,国家遭受金人侵略的时候。这一年,金人在灭掉辽国之后,发动了对北宋的进攻。陆游出生的第二年,金兵攻陷了北宋都城东京,还在襁褓中的陆游就随同家人开始了辗转流徙、向南奔逃的征程。直到赵构定都临安(今杭州)后,陆游才随父母返回山阴故乡。这多年动荡不安的逃难生活,在陆游的幼小心灵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后来他写诗自述说:“少小遭丧乱,忘意忧元元(指老百姓)。”他终身主张驱逐金人,收复失地,解救沦陷区人民的痛苦,这一思想根源就在于此。

他从小就喜读医书,在绍兴时,还亲自执锄,治地开药圃,种植药草,配制丸丹,他家常有“杵声起”,不时飘出“药尘香”。他在医药学上造诣精深。在他留下的9300多首诗中,有许多记载他的医药学活动。有关种、采药的诗句有:“幸兹身少闲,治地开药圃”;“浮瓜碧水浅,励药小锄香”;“老子不辞冲急雨,小锄香带药畦泥”;“小雨荷锄分药品,乍凉扶杖看优场”;“采药今朝偶出游,溪边小立唤鱼舟”;“我亦从来薄世缘,偶然采药到西川”;“云开太华插遥空,我是山中采药翁”;“采药鹿门山,钓鱼富春江”。由于他娴熟本草,村民们都请他辨识药苗,“村翁不解读本草,争就先生辨药苗。”有关他自己制、藏药的诗句有:“兼形渐生禽语乐,小楼藏药可三间。”陆游常为劳苦大众送药治病。1175年,他目睹成都百姓染病待毙的惨状,慷慨解囊,广置药缸于街头,亲自配制汤药,请患者饮药,治愈许多人。他曾作诗曰:“我游四方不得意,阳狂施药成都市,大飘满贮随所求,聊为饥民起憔悴。”有关他的治病施药诗句有:“村西行药到村东,沙路溪流曲折通”;“蓍囊药笈每随身,问病求占日日新,向道不能渠岂信,随宜酬答免违人”;“药粗野志偏生效,诗浅山僧妄谓工”;“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驴肩每带药囊行,村巷欢欣夹道迎,共说向来曾活我,生儿多以陆为名”;“举手扣柴扉,病叟喜出迎,以我语蝉联,未寒畴昔盟,解囊付之药,与尔共长生”。有关卖药的诗句有:“江边小市旧经过,……少留卖药买渔蓑”;“钓鱼每过桐江宿,卖药新从剡县回”;“老欲躬耕力弗强,但应卖药似韩康”。有关与郎中交往的诗句有:“玉函肘后了无功,每寓奇方啸傲中,杉袖玩橙清鼻观,枕囊贮菊愈头风。新诗吟罢愁如洗,好景逢来病欲空,却羡龙钟布裘客,埭西卖药到村东”。有关扫地健身法的诗句有:“一帚常在傍,有暇即扫地”。有关药膳长寿的诗句有:“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少饱则止,不必尽器”。陆游还在《岁晚幽兴》诗中写到镶牙术:“卜冢治棺输我快,染须种齿笑人痴”。56岁时,陆游还将他平生收集验证的一百多个药方编辑成了《陆氏续集验方》2卷。陆游还曾为唐代嘉善人陆贽的《古今集验方》作跋。因此,陆游不仅是我国古代诗作最多的大诗人,亦是用诗词这一表现手法记述医药实践活动的最杰出代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评论 {{commentTotal}} 文明上网理性发言,请遵守《新闻评论服务协议》
游客
发表评论
  • {{item.userName}} 举报

    {{item.content}}

    {{item.time}} {{item.replyListShow ? '收起' : '展开'}}评论 {{curReplyId == item.id ? '取消回复' : '回复'}}

    回复评论
加载更多评论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陆游爱食枸杞粥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公元1125~1210年)达高寿85岁。他对食粥尤有考究。其《食粥》诗云:“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陆游认为食粥可以延年,是有科学道理的。《内经》说:“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说明老年人新陈代谢逐渐缓慢下来,生理机能渐形衰退,而且还伴有各种慢性病,对许多食物不是消化不了,就是食后反而加病,故食粥对老年人最为适宜。粥既能适口,又易消化;即有生津益气之功,又无滞气生痰之弊。诚如宋人张耒所言:“粥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有关食粥的作用,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得更为具体:“糯米、秫米、黍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治脾胃虚寒泄利吐逆等症;粳米、籼米、粟米、粱米粥,甘温无毒,能益气,利,止烦渴,养脾胃”。可见食粥确实于人有益。陆放翁在年老时,因肾气渐亏,肝肾之阴不足,常两目昏花,眼力不济,故又以枸杞为粥、为羹常食。为此,还留下...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唐代诗人白居易
唐代诗人白居易822年深秋,白居易刺史杭州。白居易担任杭州“市长”前后3年(822~824年)。期间,他兴修水利,浚湖筑堤,写下了许多描绘西湖的诗篇,使西湖名扬神州。他在环境卫生和医学方面也颇有建树。他疏通大井、治理西湖,改变了居民的饮水条件和环境卫生。白居易在《贫日》诗中讲述了冬天晒太阳的好处:“杲杲冬日出,照我屋南隅。负暄闲目坐,和气生肌肤。初似饮醇醪,又如蛰者苏。外融百骸畅,中适一念无。旷然忘所在,心与虚空俱。”这是一首赞美太阳浴疗法及修炼养生的诗歌。他在40多岁时患有闪辉性玻璃体融化症眼疾。所以,他刻苦钻研眼科专著《龙树论》,并作诗“案上温铺龙树论,盒中虚贮决明丸;人间方药应无益,争得金篦试刮看。”可见,他对眼疾的因、证、脉、治的认识很清楚,特别是在黄连、决明丸都未治愈之下,毅然采用金篦刮目法,反映了他在医术上的高明。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苏轼与中医药
苏轼是我国北宋时期的文坛魁首,他不但对文学、诗、词、赋和书法精通,而且在中医药学、养生学方面也颇有建树。苏轼在杭州做知府时,正值瘟疫时发,为了使黎民百姓免于疫病之苦,苏轼从个人的俸禄中拿出50两黄金,在城中建了一座名叫“安乐的病坊”,三年之中就医治了近千名病人。后来,病坊由专派的僧人主持。元丰年间(公元1078年~1086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被贬官贵州,适逢该地瘟疫流行,苏轼专程访眉山巢谷,并得一秘方“圣散子“。巢传授给他时,曾让苏指江水为誓,保证永不传人。为了控制瘟疫流行,苏轼以民生为重,将以药方公诸于百姓。苏轼对中医理也有研究,认为重虚有实候,而大实有羸状,差之毫厘,便有死生祸福之异。并批评那些士大夫“秘新患而求诊,以验医之能否,使索病于鱼漠之中,辨虚实冷热于疑似之间”。苏轼有医论、医方存世,著名的《苏学士方》便是他收集的中医药方。后来人们把苏轼收集的医方、药方与沈括的《良方》合...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乾隆皇帝与中医养身
查遍我国的二十五史,前后有230多个皇帝,短命的多,长寿的少。乾隆皇帝是清朝第6代君主,在位60年,活了89岁,是历代皇帝中寿命最长者。他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4朝,享受了七代同堂的天伦之乐。乾隆皇帝为什么能独享高龄呢?原来他有一套养生的秘诀。他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总结出了养生四诀:“吐纳肺腑,活动筋骨,十常四勿,适时进补。”其中“十常”即:齿常叩,津常咽,耳常掸,鼻常揉,睛常转,面常搓,足常摩,腹常运,肢常伸,肛常提。“四勿”就是:食勿言,卧勿语,饮勿醉,色勿迷。这“十常四勿”完全符合保健养身的道理。别的不说,单言酒色二字。乾隆尊为天子,富有天下,美酒盈仓,佳丽满宫。在此环境中,居然能做到不恋酒、不迷色,实属难能可贵。乾隆自幼习骑射,曾在避暑山庄几次皇家射箭比赛中大显身手。当上皇帝后,更以骑射为乐。直到他80岁高龄时还去行围狩借。骑马射箭,活动量很大,无疑是一种锻炼身体的好办法。乾...
· 中医文化―名人与中医―僧侣医师
僧侣医师古代浙江中医药学兼精佛理者人才辈出,僧侣行医济贫者亦群星璀璨。其中影响最大者当推智,其生平事迹详后介绍。晋朝高于法开,他居住在剡县(今嵊县),精通佛理,更好医学,著有《议论备预方》。他在一次旅途中遇到一位妇女难产,请其吃羊肉,然后用针刺,使产妇平安分娩。唐朝牧牛和尚,武义人,是该县普宁寺僧,尤善医术,对贫富者皆授以药方,不图报酬。宋代释奉真、释元觉、释法琮,为宁波三代僧人,诊视技术不差铢分,名闻遐迩。开平元年(907年)吴越王在杭州木子巷北建千顷广化院,南宋时为临安府祝圣道场。寺院僧了性精通医药,经常为市民治病,医绩显著。北宋苏东坡为其写了《六观堂老人草书歌》,南宋赵阅道为其堂室题匾“慈堂”,以表彰他的医术。北宋杭州西溪寺僧精通外科,附近一户田家病癞,全身溃烂。西溪寺僧检查后认为是天蛇毒,取木皮(秦皮)煎煮一斗,请病人吞服,没几天田家病愈。杭州千佛寺有一位异僧,离开寺院前留下了《咽...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