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一)
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一),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谙谙然,不彻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谙谙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 啾啾然,细而长者,「腹」〔头〕中病。
【按】
头中病之「头」字,当是「腹」字,经中从无头中病之文,且文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远
〔促〕;在下焦者,其吸「促」〔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
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合病义,当移之。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 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按】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当删之。血气入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当改之。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
字典无「?」字,当是「」字,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气之「?」字,亦误。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不利」,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
如渴者之下,当有「不利」四字,必是遗失,当补之。
痉湿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 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
「痉病也」之下诸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条之为欲解脉如故诸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寒者,名曰刚痉。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宜删之。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
「暴腹胀大者」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疟病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沉」〔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浮」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滑」〔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当改之补之。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中风历节第五
「寸口脉「浮」〔迟〕而缓,「浮」〔迟〕则为「风」〔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 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按】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此五句原文在本条之首,当在后条之首。「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此六句原文在后条,当在此条之首,文气始各得相属,必系 错简,当移之。其中有浮者血虚一句,必是衍文,当删之。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二「迟」字当是「浮」字,「寒」字当是「风」字,始得文义了然,且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当改之。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虚〕,寒「风」〔虚〕相搏,邪在皮肤,」〔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按】
「浮则为虚,寒虚相搏」二「虚」字,应是「风」字,当改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鸟头汤主之。
【按】
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当改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c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
温温应是「」,当改之。
血痹虚劳第六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瘰」〔瘿〕者,皆为 劳得之。
【按】
「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当删之。挟瘿之「瘿」字,当是「瘰字,且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当改之。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虚」〔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
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应是「虚」字,当改之。
男子面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按】
「脉浮者,里虚也」句,当是衍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
此条「脉得诸芤…」五句,与上文义不属,衍文也。另分一条,在本门十二条之次。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办脉篇』内,故不复释。
五荣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圆主之。
【按】
两目黯黑句下「缓中补虚」四字,当在不能饮食之下,必是传写之?,当移之。
肺痿肺痈嗽上气第七
问曰:病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痿」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浮」〔微〕而数,「浮」〔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按】
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则无着落,必是脱简,当补之 。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始与文气相属,当改之。
「火」〔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
大逆上气之「大」字,当是「火」字,文义病药始相属,当改之。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师曰:病人语声寂然,喜惊呼者,骨节间病;语声谙谙然,不彻者,心膈间病;语声 啾啾然,细而长者,「腹」〔头〕中病。
【按】
头中病之「头」字,当是「腹」字,经中从无头中病之文,且文义不属,当改之。
师曰:吸而微数,其病在中焦,实也,当下之即愈,虚者不治。在上焦者,其吸「远
〔促〕;在下焦者,其吸「促」〔远〕,此皆难治。呼吸动摇振振者,不治。
【按】
吸促之「促」字,当是「远」字,吸远之「远」字,当是「促」字;方合病义,当移之。
问曰:〔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厥」〔血〕气入藏即死,入府即愈,此为卒厥,何谓也?师曰:唇口青,身冷,为入藏,即死;如身和, 汗自出,为入府,即愈。
【按】
「寸脉沉大而滑,沉则为实,滑则为气,实气相搏」之十八字,文理不顺,衍文也,当删之。血气入藏之「血」字,当是「厥」字,始与卒厥相合,当改之。
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人,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
【按】
字典无「?」字,当是「」字,音倾,侧水也。后之积聚门,?气之「?」字,亦误。
问曰:病有急当救里救表者,何谓也?师曰:病,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
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体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也。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太阴篇』内,故不复释。
夫诸病在藏,欲攻之,当随其所得而攻之,如渴者「不利」,与猪苓汤,余皆仿此。
【按】
如渴者之下,当有「不利」四字,必是遗失,当补之。
痉湿第二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 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按】
「痉病也」之下诸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条之为欲解脉如故诸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寒者,名曰刚痉。
【按】
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宜删之。 「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按】
「暴腹胀大者」五字,衍文也,当删之。
疟病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沉」〔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浮」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滑」〔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当是「沉」字,则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当改之补之。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温疟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中风历节第五
「寸口脉「浮」〔迟〕而缓,「浮」〔迟〕则为「风」〔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 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
【按】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搏,邪在皮肤」,此五句原文在本条之首,当在后条之首。「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此六句原文在后条,当在此条之首,文气始各得相属,必系 错简,当移之。其中有浮者血虚一句,必是衍文,当删之。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二「迟」字当是「浮」字,「寒」字当是「风」字,始得文义了然,且迟缓二脉不能并见,当改之。
「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风」〔虚〕,寒「风」〔虚〕相搏,邪在皮肤,」〔寸口脉迟而缓,迟则为寒,缓则为虚;荣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邪气中经,〕则身痒而瘾疹;心气不足,邪气入中,则胸满而短气。
【按】
「浮则为虚,寒虚相搏」二「虚」字,应是「风」字,当改之。
味酸则伤筋,筋伤则缓,名曰泄;咸则伤骨,骨伤则痿,名曰枯;枯泄相搏,名曰断〔泄〕。荣气不通,卫不独行,荣卫俱微,三焦无所御,四属断绝,身体羸瘦,独足肿大,黄汗出,胫冷,假令发热,便为历节也。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鸟头汤主之。
【按】
名曰断泄之「泄」字,当是「绝」字,始与下文相属,当改之。
诸肢节疼痛,身体c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
【按】
温温应是「」,当改之。
血痹虚劳第六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挟背行,〔若肠鸣,〕马刀挟「瘰」〔瘿〕者,皆为 劳得之。
【按】
「若肠鸣」三字,与上下文不属,必是错简,当删之。挟瘿之「瘿」字,当是「瘰字,且先劳后瘰、先瘰后劳者有之,从未见劳、瘿先后病也,当改之。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差,阴「虚」〔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按】
阴寒精自出之「寒」字,应是「虚」字,当改之。
男子面色白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按】
「脉浮者,里虚也」句,当是衍文。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龙骨牡蛎汤主之。〕
【按】
此条「脉得诸芤…」五句,与上文义不属,衍文也。另分一条,在本门十二条之次。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妇人 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按】
此条注详见『伤寒论?办脉篇』内,故不复释。
五荣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缓中补虚」。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 虫圆主之。
【按】
两目黯黑句下「缓中补虚」四字,当在不能饮食之下,必是传写之?,当移之。
肺痿肺痈嗽上气第七
问曰:病逆,脉之,何以知此为「肺痿」肺痈?当有脓血,吐之则死,其脉何类?
师曰:寸口脉「浮」〔微〕而数,「浮」〔微〕则为风,数则为热,「浮」〔微〕则汗出,数则恶寒。风中于卫,呼气不入;热过于荣,吸而不出。风伤皮毛,热伤血脉。风舍于肺,其人则咳,口干,喘满,咽燥不渴,时唾浊沫,时时振寒。热之所过,血为之凝滞,畜结痈脓,吐如米粥。始萌可救,脓成则死。
【按】
肺痈之上,当有「肺痿」二字,不然本文论肺痿之义,则无着落,必是脱简,当补之 。脉微之三「微」字,当是三「浮」字,始与文气相属,当改之。
「火」〔大〕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
【按】
大逆上气之「大」字,当是「火」字,文义病药始相属,当改之。
腹满寒疝宿食第十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与温药「,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三)
【按】脾胀之「脾」字,当是「肺」字,改之。发汗即愈之下,当补入前条之「越脾加汤主之」七字。「皮」〔里〕水越婢加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按】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当改之。〔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按】「厥而」二字,当是衍文。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风」〔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按】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当改之。黄疸病第十六腹满「身」〔舌〕痿黄,躁不得睡,属黄家。【按】舌痿黄之「舌」字,当是「身」字,当改之。黄疸病,「不利者,」茵陈五苓散主之。【按】黄疸病之下,当有「不利者」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着落,当补之。呕吐哕下利第十七吐后渴欲得水而贪饮者,〔文蛤汤主之,〕兼〔主〕微风,脉紧头痛「,文蛤汤主之。【按】「文蛤汤主之」五字,当在头痛之下,...
· 金匮要略注正误存疑篇(二)
【按】此篇无治虚寒腹满之方,当与温药之下,当有「宜厚朴生姜甘草半夏人参汤主之」十四字,必是脱简。阅『伤寒论?太阴篇』自知,当补之。病者痿黄,「燥」〔躁〕而不渴,「胃」〔胸〕中寒实,而利不止者死。【按】躁而不渴当是「燥而不渴」,文气通顺。胸中寒实当是「胃中寒实」,若是胸中寒实,如何曰下利不止者死,当改之。〔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弦数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当下其寒,」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按】「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之十九字,当是衍文,阅『伤寒论?辨脉法』自知,删之。「当下其寒」四字,当在必心下坚之下,文义始属,当移之。下「满」〔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按】下偏痛之「偏」字,当是「满」字,当改之。按之心下满痛「有潮热」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按】「按之心下满痛」之下,当...
· 金匮要略存疑
藏府经络先后第一问曰:阳病十八,何谓也?师曰:头痛,项、腰、脊、臂、脚掣痛。阴病十八,何谓也?师曰:,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五藏病各有十八,合为九十病;人又有六微,微有十八病,合为一百八病。五劳,七伤,六极,妇人三十六病,不在其中。清邪居上,浊邪居下,大邪中表,小邪中里,?之邪,从口入者,宿食也。五邪中心,各有法度,风中于前,寒中于暮,湿伤于下,雾伤于上,风令脉浮,寒令脉急,雾伤皮腠,湿流关节,食伤脾胃,极寒伤经,极热伤络。百合狐惑阴阳毒第三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然,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嗅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
· 注册后第一篇
要写什么呢?
· 金匮要略注序
『伤寒论』论伤寒,『金匮要略』论杂病,乃仲景全书。『伤寒论』得成无已创注,续者五十余家,故得昌明宇内;『金匮要略』人罕言之,虽有赵良、徐彬等注释,但其文义古奥,系千载残编错简,颇多疑义,阙文亦复不少,承?袭谬,随文蔓衍,宜后人视为迂远,束诸高阁。今于其失次者序之,残缺者补之,博采群书,详加注释,俾二书并行于世,庶后之业医者,不为俗说所误,知仲景能治伤寒,未尝不能治杂证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