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
金匮要略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
师曰: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桂枝汤主之。于法六十日,有此,有治逆者,?一月加吐下者,之。
【注】
妇人经断得平脉,无寒热,则内外无病,其人渴不能食,乃妊娠恶阻之渐也。故阴脉虽小弱,亦可断为有孕。但恶阻,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医不知是孕,而治逆其法,?一月即有此也。若更加吐下者,则宜绝止医药,听其自愈可也。然脉平无寒热,用桂枝汤,与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义断续不纯,其中必有脱简。
【集注】
徐彬曰:平脉者,不见病脉,一如平人也。阴脉小弱者,脉形小不大,软弱无力,非细也。诸脉既平,而独下焦阴脉,微见不同,是中、上二焦无病,乃反见渴不能食之证,则渴非上焦之热,不能食亦非胃家之病矣。少阳有嘿嘿不欲食之证,今无寒热亦无少阳表证可疑矣。是渴乃阴火上炽,不能食乃恶心阻食,阴脉小乃胎元蚀气,故曰:名妊娠也。李?曰:此节病证,即妊娠恶阻是也。寸为阳脉主气,尺为阴脉主血,阴脉小弱者,血不足也,血以养胎,则液竭而渴。又脾为坤土,厚德载物,胎气赖以奠安,不能食者,脾气弱也。凡有他病而渴不能食者,脉必不平而有寒热,今虽不能食,反得平脉,又无寒热,故主妊娠。 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足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
经断有孕,名曰妊娠。妊娠下血,则为漏下。妇人宿有症痼之疾而育胎者,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下血不止,胎动不安者,此亦症痼害之也,已及六月而得漏下,下血胎动不安者,此亦症痼害之也。然有血成块者,以前三月经虽断,血未盛,胎尚弱,未可下其症痼也。后三月血成,胎已强,故主之桂枝茯苓丸,当下其症痼也。此示人妊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姑存其理可也。
【集注】
娄全善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者,故知是症也。程林曰:此有症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症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证,下其症痼,妊娠自安。此『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方氏曰: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故胎动宜行气,胎漏宜清热。
魏荔彤曰:胎与之辨,当于血未断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之经水顺利,则经断必是胎。前三月有曾经下血者,则经断必成。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注】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似表证也;若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而无头痛身痛,则非表证也。少腹如扇状,其恶寒如扇风之侵袭也。所以然者,因其人阳虚子藏开,寒邪侵入,故用附子汤温子藏而逐寒。但方缺,文亦不纯,必有残缺。
【集注】
程林曰:胎胀腹痛,亦令人发热恶寒,少腹如扇者,阴寒胜也。妊娠阴阳调和,则胎气安,今阳虚阴盛,不能约束胞胎,故子藏为之开也。附子汤用以温经。
李?曰:按子藏即也。脐下三寸为关元,关元左二寸为胞门,右二寸为子户,命门为女子系胞之处,非谓命门即子藏也。盖命门是穴名,在腰后两肾中,附脊骨之第十四椎之两旁。今经文明说少腹如扇者,子藏开,则子藏在少腹明矣。岂有在少腹者,而反谓其在脊后者乎?此误也。
尤怡曰:脉弦发热,有似表证,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其所以然者,子藏开不能阖,而风冷之气乘之也。夫藏开 风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热则消,寒则胀也。附子汤方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注】
五、六月堕胎者,谓之半产。妇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堕胎而下血不绝者,此症痼之害也。若无症痼下血,惟腹中痛者,则为胞阻。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归胶艾汤温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集注】
程林曰:漏下者,妊娠经来,脉经以阳不足谓之激经也。半产者,以四、五月堕胎,堕胎必伤其血海,血因续下不绝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为胞阻,则用胶艾汤以治。尤怡曰:妇人经水淋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能补而固之。
芎归胶艾汤方
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按】
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详其义,必是脱简,不释。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四两 泽泻半 芎半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注】
妇人经断得平脉,无寒热,则内外无病,其人渴不能食,乃妊娠恶阻之渐也。故阴脉虽小弱,亦可断为有孕。但恶阻,于法六十日当有此证,设医不知是孕,而治逆其法,?一月即有此也。若更加吐下者,则宜绝止医药,听其自愈可也。然脉平无寒热,用桂枝汤,与妊娠渴不能食者不合,且文义断续不纯,其中必有脱简。
【集注】
徐彬曰:平脉者,不见病脉,一如平人也。阴脉小弱者,脉形小不大,软弱无力,非细也。诸脉既平,而独下焦阴脉,微见不同,是中、上二焦无病,乃反见渴不能食之证,则渴非上焦之热,不能食亦非胃家之病矣。少阳有嘿嘿不欲食之证,今无寒热亦无少阳表证可疑矣。是渴乃阴火上炽,不能食乃恶心阻食,阴脉小乃胎元蚀气,故曰:名妊娠也。李?曰:此节病证,即妊娠恶阻是也。寸为阳脉主气,尺为阴脉主血,阴脉小弱者,血不足也,血以养胎,则液竭而渴。又脾为坤土,厚德载物,胎气赖以奠安,不能食者,脾气弱也。凡有他病而渴不能食者,脉必不平而有寒热,今虽不能食,反得平脉,又无寒热,故主妊娠。 桂枝汤方(见下利中)
妇人宿有症病,经断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动在脐上者,为症痼害。妊娠六月动者,前三月经水利时,胎也;下血者,后断三月,也。所以血不足者,其症不去故也,当下其症,桂枝茯苓丸主之。
【注】
经断有孕,名曰妊娠。妊娠下血,则为漏下。妇人宿有症痼之疾而育胎者,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下血不止,胎动不安者,此亦症痼害之也,已及六月而得漏下,下血胎动不安者,此亦症痼害之也。然有血成块者,以前三月经虽断,血未盛,胎尚弱,未可下其症痼也。后三月血成,胎已强,故主之桂枝茯苓丸,当下其症痼也。此示人妊娠有病当攻病之义也。此条文义不纯,其中必有阙文,姑存其理可也。
【集注】
娄全善曰:凡胎动,多当脐,今动在脐上者,故知是症也。程林曰:此有症病而怀胎者,虽有漏血不止,皆症痼之为害,非胎动胎漏之证,下其症痼,妊娠自安。此『内经』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方氏曰:胎动胎漏皆下血,而胎动有腹痛,胎漏无腹痛,故胎动宜行气,胎漏宜清热。
魏荔彤曰:胎与之辨,当于血未断之前三月求之。前三月之经水顺利,则经断必是胎。前三月有曾经下血者,则经断必成。
桂枝茯苓丸方
桂枝 茯苓 牡丹(去心) 桃仁(去皮、尖) 芍药各等分右五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兔屎大,每日食前服一丸,不知加至三丸。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藏。(方未见)
【注】
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似表证也;若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而无头痛身痛,则非表证也。少腹如扇状,其恶寒如扇风之侵袭也。所以然者,因其人阳虚子藏开,寒邪侵入,故用附子汤温子藏而逐寒。但方缺,文亦不纯,必有残缺。
【集注】
程林曰:胎胀腹痛,亦令人发热恶寒,少腹如扇者,阴寒胜也。妊娠阴阳调和,则胎气安,今阳虚阴盛,不能约束胞胎,故子藏为之开也。附子汤用以温经。
李?曰:按子藏即也。脐下三寸为关元,关元左二寸为胞门,右二寸为子户,命门为女子系胞之处,非谓命门即子藏也。盖命门是穴名,在腰后两肾中,附脊骨之第十四椎之两旁。今经文明说少腹如扇者,子藏开,则子藏在少腹明矣。岂有在少腹者,而反谓其在脊后者乎?此误也。
尤怡曰:脉弦发热,有似表证,而乃身不痛而腹反痛,背不恶寒而腹反恶寒,甚至少腹阵阵作冷,若或扇之者,其所以然者,子藏开不能阖,而风冷之气乘之也。夫藏开 风入,其阴内胜,则其脉弦为阴气,而发热且为格阳矣。胎胀者,热则消,寒则胀也。附子汤方未见,然温里散寒之意概可推矣。
师曰:妇人有漏下者,有半产后,因续下血都不绝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为胞阻,胶艾汤主之。
【注】
五、六月堕胎者,谓之半产。妇人有漏下、下血之疾,至五、六月堕胎而下血不绝者,此症痼之害也。若无症痼下血,惟腹中痛者,则为胞阻。胞阻者,胞中气血不和,而阻其化育也,故用芎归胶艾汤温和其血,血和而胎育也。
【集注】
程林曰:漏下者,妊娠经来,脉经以阳不足谓之激经也。半产者,以四、五月堕胎,堕胎必伤其血海,血因续下不绝也。若妊娠下血腹中痛,为胞阻,则用胶艾汤以治。尤怡曰:妇人经水淋沥,及胎产前后下血不止者,皆冲任脉虚,而阴气不能守也,是惟胶艾汤能补而固之。
芎归胶艾汤方
芎 阿胶 甘草各二两 艾叶 当归各三两 芍药四两 干地黄右七味,以水五升,清酒三升,合煮取三升,去滓,内胶,令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作。
妇人怀妊,腹中?痛,当归芍药散主之。
【按】
妊娠腹中急痛用此方,未详其义,必是脱简,不释。
当归芍药散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一斤 茯苓四两 白四两 泽泻半 芎半右六味,杵为散,取方寸匕,酒和,日三服。
妊娠,呕吐不止,干姜人参半夏丸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注】妊娠呕吐谓之恶阻。恶阻者,谓胃中素有寒饮,恶阻其胎而妨饮食也。主之以干姜去寒,半夏止呕,恶阻之人,日日呕吐,必伤胃气,故又佐人参也。【集注】程林曰:寒在胃脘,则令呕吐不止,故用干姜散寒,半夏、生姜止呕,人参和胃。半夏、干姜能下胎。娄全善云:余治娠阻病,累用半夏,未尝动胎,亦有故无殒之义,临病之工,何必拘泥。尤怡曰:此益虚温胃之法,为妊娠中虚而有寒者设也。夫阳明之脉,顺而下行者也。有寒则逆,有热亦逆,逆则饮必从之,而妊娠之体,精凝血聚,每多蕴而成热者矣。按『外台』方:青竹茹、橘皮、半夏各五两,生姜、茯苓各四两,麦冬、人参各三两,为治胃热气逆呕吐之法,可补仲景之未备也。干姜人参半夏丸方干姜人参各一两半夏二两右三味,末之,以生姜汁糊为丸,加梧子大,饮服十丸,日三服。妊娠,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丸主之。【按】方证不合,必有脱简,不释。当归贝母苦参丸方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右三味,末之,炼蜜为...
· 金匮要略注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一)
问曰:新产妇人有三病:一者病痉,二者病郁冒,三者大便难,何谓也?师曰: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注】新产之妇,畏其无汗,若无汗则荣卫不和,而有发热无汗,似乎伤寒表病者,但舌无白苔可辨也,故喜其有汗,而又恐汗出过多,表阳不固,风邪易入,而为项强腰背反张之痉病也。新产之妇,畏血不行,若不行则血瘀于里,而有发热腹痛,似乎伤寒里病者,但以舌无黄胎可辨也,故喜其血下,而又恐血下过多,阴亡失守,虚阳上厥,而为昏冒不省,合目汗出之血晕也。新产虽喜其出汗,喜其血行,又恐不免过伤阴液,致令胃干肠燥,而有潮热谵语,大便难,似乎阳明胃家实者。故仲景于产后首出三病,不只为防未然之病,而更为辨已然之疑也。昏冒而曰郁冒者,谓阴阳虚郁,不相交通而致冒也。【集注】尤怡曰:痉,筋病也,血虚汗出,筋脉失养,风入而益其劲也。郁冒,神病也,亡阴血虚,阳气遂厥,而阴复...
· 金匮要略注妇人产后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一(二)
【注】产妇腹痛,属气结血凝者,枳实芍药散以调之。假令服后不愈,此为热灼血干着于脐下而痛,非枳实、芍药之所能治也,宜下瘀血,主之下瘀血汤,攻热下瘀血也。并主经水不通,亦因热灼血干故也。下瘀血汤方大黄三两桃仁二十枚?虫(熬,去足)二十枚右三味,末之,炼蜜和为四丸,以酒一升,煎一丸,取八合,顿服之,新血下如豚肝。【集注】程林曰:?虫主开血闭,大黄主攻瘀血,桃仁主破死血。产后七、八日,无太阳证,少腹坚痛,此恶露不尽,不大便,烦躁发热,切脉微实,再倍发热,日晡时烦躁者不食,食则谵语,至夜即愈,宜大承气汤主之。热在里,结在膀胱也。【按】「热在里结在膀胱也」之八字,当在本条上文恶露不尽之下,未有大承气汤下膀胱血之理,必是传泻之?。「再倍」二字,当是衍文。【注】无太阳证,无表证也;少腹坚痛,有里证也。因其产后七、八日,有蓄血里证,而无太阳表证,则可知非伤寒太阳随经瘀热在里之病,乃产后恶灵未尽,热结膀胱之病...
·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 金匮要略注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三)
【注】病不在胃,故饮食如故也,病在于胞,故不得溺也,阳气不化,故烦热也。水不得下行,故倚息不得卧也,名曰转胞,以胞系乘戾不爽也,故致此病,但当利则愈。主之肾气丸,以温行下焦阳气,阳气化则溺出,诸病自解矣。胞者乃谓尿胞,非血胞也。【集注】赵良曰:此方在虚劳中,治腰痛不利,拘急,此亦用之何也?盖因肾虚用之也,用此补肾则气化,气化则水行而愈矣。然转胞之病,岂尽由下焦肾虚气不化所致耶?或中焦脾虚,不能散精归于胞,及上焦肺虚,不能下输布于胞,或胎重压其胞,或忍溺入房,皆足成此病,必求其所因以治之也。肾气丸方干地黄八两薯蓣四两山茱萸四两泽泻三两茯苓三两牡丹皮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右八味,末之,炼蜜和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加至二十五丸,日再服。【集解】李?曰:方名肾气丸者,气属阳,补肾中真阳之气也。内具六味丸,壮肾水以滋之源,附、桂益命门火、以化膀胱之气,则熏蒸津液,水道以通,而自利。此所以不用五苓...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