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二)
金匮要略注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二),【集注】 李?曰:腹满小便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
【集注】
李?曰:腹满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按】
黄疸病之下,当有「不利者」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落,必传写之遗。
【注】 黄疸病,脉沉腹满在里者,以大黄硝石汤下之;脉浮无汗在表者,以桂枝加黄耆汤汗之;不利者,不在表里,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
尤怡曰: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热郁,五苓利湿瘀也。
黄疸病,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
黄疸病当赤,今不赤而白,且欲自利,虽腹满而喘,是湿盛无热,阴黄证也。切不可除热,若除热以凉药下之,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主之以小半夏汤,以止哕也。
【集注】
李?曰:色不变欲自利,里无实可知,腹满而喘,脾气虚而肺气不利耳!用苦寒药攻里除热,则胃寒而虚气上逆,故哕,宜小半夏汤散逆止哕。高世曰:色不变,非赤也,欲自利,非下利也。若腹满而喘,虽似里实,不可投寒剂以除热,如大黄硝石汤,不可用也。若投寒剂而除热,则必哕,哕,呃逆也。半夏生姜辛温散寒,故哕者,当以小半夏汤主之也。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中)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差,反剧为难治。
【注】
疸病属脾,脾主土,土无定位,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期之十八日者,土旺之日也,政治十日以上当差,而不十八日之外也。若十八日不差而反剧者,则土衰矣。故曰:难治。
【集注】
高世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疸之病在于脾土,故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差。至十日以上不差,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注】
此详申谷疸之为病也。未成谷疸之时,其人多病寒热,寒热作时,则不能食,寒热止 时,则或能食,虽能食,然食后即头晕目眩,心烦不安,此为湿瘀热郁而内蒸,将作谷疸之征也。久久身面必发黄,为谷疸矣。宜茵陈蒿汤利下,使从大、小二便而出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去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
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
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 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集注】
程林曰:脉迟为寒,寒不杀谷,故食难用饱,饱则谷气不消,胃中若浊,浊气蕴蓄则发烦,熏蒸则作眩也。难者,以脉迟则无阳以施化浊气,但留于胃而不宣,是以欲作谷疸。若下之,徒虚其胃而腹满如故也,所以然者,以脉迟为寒之故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注】
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疸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黑色者,亦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肾两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姑辨
其理也。
【集注】
尤怡曰: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今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得之疸也。热在胃浅而肾深,故热深则先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气不行,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脾肾并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 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去,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男子黄,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李?曰:腹满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
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
【按】
黄疸病之下,当有「不利者」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落,必传写之遗。
【注】 黄疸病,脉沉腹满在里者,以大黄硝石汤下之;脉浮无汗在表者,以桂枝加黄耆汤汗之;不利者,不在表里,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
茵陈五苓散方
茵陈蒿末十分 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
右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
尤怡曰: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热郁,五苓利湿瘀也。
黄疸病,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
【注】
黄疸病当赤,今不赤而白,且欲自利,虽腹满而喘,是湿盛无热,阴黄证也。切不可除热,若除热以凉药下之,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主之以小半夏汤,以止哕也。
【集注】
李?曰:色不变欲自利,里无实可知,腹满而喘,脾气虚而肺气不利耳!用苦寒药攻里除热,则胃寒而虚气上逆,故哕,宜小半夏汤散逆止哕。高世曰:色不变,非赤也,欲自利,非下利也。若腹满而喘,虽似里实,不可投寒剂以除热,如大黄硝石汤,不可用也。若投寒剂而除热,则必哕,哕,呃逆也。半夏生姜辛温散寒,故哕者,当以小半夏汤主之也。
小半夏汤方(见痰饮中)
黄疸之病,当以十八日为期,治之十日以上差,反剧为难治。
【注】
疸病属脾,脾主土,土无定位,寄旺于四季之末,各十八日。期之十八日者,土旺之日也,政治十日以上当差,而不十八日之外也。若十八日不差而反剧者,则土衰矣。故曰:难治。
【集注】
高世曰:十八日,乃脾土寄旺于四季之期,十日土之成数也,黄疸之病在于脾土,故当以十八日为期。然治之宜先,故治之十日以上即当差。至十日以上不差,而疸病反剧者,是谓难治,谓土气虚败不可治也。
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久久发黄为谷疸,茵陈蒿汤主之。
【注】
此详申谷疸之为病也。未成谷疸之时,其人多病寒热,寒热作时,则不能食,寒热止 时,则或能食,虽能食,然食后即头晕目眩,心烦不安,此为湿瘀热郁而内蒸,将作谷疸之征也。久久身面必发黄,为谷疸矣。宜茵陈蒿汤利下,使从大、小二便而出之。
茵陈蒿汤方
茵陈蒿六两 栀子十四枚 大黄二两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当利,尿如皂角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去也。
阳明病,脉迟者,食难用饱,饱则发烦,头眩,必难,此欲作谷疸,虽下之,腹
满如故,所以然者,脉迟故也。
【注】
谷疸属胃热,脉当数,今脉迟,脾藏寒也。寒不化谷,所以虽饥欲食,食难用饱,饱 则烦闷,胃中填塞健运失常也。清者阻于上升,故头眩;浊者阻于下降,故难也,此皆欲作谷疸之征。其证原从太阴寒湿郁黩而生,若误以为阳明热湿发黄,下之虽腹满暂减,顷复如故,所以然者,脉迟寒故也。此发明欲作谷疸,属脾阴寒化而不可下者也。
【集注】
程林曰:脉迟为寒,寒不杀谷,故食难用饱,饱则谷气不消,胃中若浊,浊气蕴蓄则发烦,熏蒸则作眩也。难者,以脉迟则无阳以施化浊气,但留于胃而不宣,是以欲作谷疸。若下之,徒虚其胃而腹满如故也,所以然者,以脉迟为寒之故也。 黄家,日晡所发热,而反恶寒,此为女劳。得之,膀胱急,少腹满,身尽黄,额上黑,足下热,因作黑疸,其腹胀如水状,大便必黑,时溏,此女劳之病,非水也。腹满者难治,硝石矾石散主之。
【注】
此详申女劳疸之为病。黄疸日晡所发热,乃阳明热症,当不恶寒也;而反恶寒者,非阳明热症,此或为女劳得之也。女劳得之疸证,虽膀胱急,少腹满,而自利,身虽尽黄,而额上则黑,虽发热,惟足下甚,此少阴热因作黑疸也。故腹胀如水状,而大便必黑时溏,知非水胀病,乃为女劳得之疸胀病也。时溏黑色者,亦藏病及血之征也。血病者颜必变,岂有色黑而血不病者乎?女劳疸腹满者为难治,以其脾肾两败也。以硝石入血消坚,矾石入气胜湿,然此方治标固宜,非图本之治,世久书?,姑辨
其理也。
【集注】
尤怡曰:黄家,日晡所本当发热,今发热而反恶寒者,此为女劳得之疸也。热在胃浅而肾深,故热深则先反恶寒也。膀胱急,额上黑,足下热,大便黑,皆肾热之征,虽少腹满胀有如水状,而实为肾气不行,非脾湿而水不行也。惟是证兼腹满,则脾肾并伤,而其治为难耳!硝石咸寒除热,矾石除痼热在骨髓,骨与肾合,用以清肾热也。 大麦粥和服,恐伤胃也。
硝石矾石散方
硝石 矾石(烧)等分
右二味为散,以大麦粥汁,和服方寸匕,日三服。病随大去,正黄,大便正黑,是候也。
男子黄,自利,当与虚劳小建中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一)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趺阳脉紧而数,数则为热,热则消谷,紧则为寒,食即为满。尺脉浮为伤肾,趺阳脉紧为伤脾。风寒相搏,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额上黑,微汗出,手足中热,薄暮即发,膀胱急,自利,名曰女劳疸,腹如水状,不治。心中懊?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注】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前已详言之矣。今趺阳紧数而尺脉浮,四肢苦烦,身面色黄,乃疸病也。黄,土色也,土病则见之,土属脾胃,脾为阴土主湿,胃为阳土主热,故凡病疸,皆为湿瘀热郁也,行于外则必四肢苦烦身面发黄也。盖其人素有湿热,外被风寒相搏,内为女劳所伤,乃食谷饮酒,或与湿瘀,或与热郁,皆能为是病也。若胃脉数,是热胜于湿,则从胃阳热化,热则消谷,故能食而谓之阳黄。若胃脉紧,是湿胜于热,则从脾阴寒化,寒则不食,...
· 金匮要略注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三)
【注】妇人产后经崩,发黄色者,乃脱血之黄色,非黄疸也。今男子黄而自利,则知非湿热发黄也。询知其人必有失血亡血之故,以致虚黄之色外现。斯时汗、下、渗、利之法俱不可施,惟当与虚劳失血同治,故以小建中汤调养荣卫,黄自愈矣。【集注】高世曰:女为阴,男为阳,阴主血,阳主气,男子黄阳气虚也,黄者土之色,阳气虚而土色外呈,中无湿热,故自利,此为虚也,故当以小建中汤和其阴阳,调其血气也。本论『血痹虚劳篇』有小建中汤主治虚劳,故曰:虚劳小建中。意谓此男子黄而利,亦为虚劳之证云尔。小建中汤方(见虚劳中)酒黄疸,或无热谵言,小腹满欲吐,鼻燥。其脉浮者,先吐之;沉弦者,先下之。【注】此详申酒疸之为病也。酒体湿而性热,过饮之人必生湿热为疸病也。无热,无外热也;谵语、鼻燥,有内热也;小腹满,湿热蓄于膀胱也;欲吐,湿热酿于胃中也。其脉浮者,酒热在经,先吐之以解外也;沉弦者酒饮在里,先下之以解内也。【集注】李?曰:胃足阳...
·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 金匮要略注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按】篇中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02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注】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发作则肾气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故其病虽有微甚不同,然必皆从惊恐得之。盖惊伤心,恐伤肾,两藏交病也,水能胜火,肾上凌心,故治法宜泻肾而补心也。【集注】张从政曰: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周扬俊曰: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也。0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注】此条与『伤寒论』同。『伤寒论』中无「发汗后」三字,而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十一字,当从『伤寒论』为是。盖明所以致惊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针处,亦能为是...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一)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按】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注】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集注】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结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02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注】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