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四)
金匮要略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四),【集注】 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
【集注】
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豉,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耆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耆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
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
【注】
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汤。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越婢加汤方于越婢汤中加四两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
「厥而」二字,当是衍文。
【注】
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当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蒲灰散方(见消渴中)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按】
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
【注】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也,今脉不沉小而浮,浮者为风,非少也。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也,风水发其汗即已。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汗之,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炮)一枚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
沈明宗曰:麻黄附子汤,今人置之不讲,余特举而明之。麻黄、附子通阳开窍,治水妙剂,今人惟用肾气汤、丸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路,水肿日增,血而死者,不知凡几矣。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注】
此承黄汗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黄汗属湿,故身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谓面目浮肿也。汗沾衣,色正黄如汁,谓汗出黏黄也。脉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则凄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从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宜黄耆、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摄荣气,荣卫调和,其病已矣。
【集注】
程林曰:汗出则元府开,入水浴则凄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 。汗出沾衣如柏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风水,但风水之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不同也。
尤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则黄。用黄耆、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 益阴,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耆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
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而邪自退也。
【集解】
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按】
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按】
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下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苦痛,状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沈明宗曰:此邪在皮肤而肿也。风入于卫,阳气虚滞,则四肢肿,经谓结阳者肿四肢,即皮水也。皮毛受风气虚而肿,所谓水气在皮肤中,邪正相搏,风虚内豉,故四肢聂聂而动,是因表虚也。盖三焦之气,同入膀胱,而行决渎,今水不行,则当使利而病得除。故防己、茯苓除湿而利水,以黄耆补卫而实表,表实则邪不能容,甘草安土而制水邪,桂枝以和荣卫,又行阳化气而实四末,俾风从外出,水从内泄矣。
防己茯苓汤方
防己三两 黄耆三两 桂枝三两 茯苓六两 甘草三两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里水,越婢加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
【按】
里水之「里」字,当是「皮」字,岂有里水而用麻黄之理?阅者自知,是传写之?。
【注】
皮水表虚有汗者,防己茯苓汤固所宜也。若表实无汗有热者,则当用越婢加汤。无热者,则当用甘草麻黄汤发其汗,使水外从皮去也。
越婢加汤方于越婢汤中加四两甘草麻黄汤方甘草二两 麻黄四两右二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甘草,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重复汗出,不汗再服,慎风寒。
厥而皮水者,蒲灰散主之。
【按】
「厥而」二字,当是衍文。
【注】
水在皮肤,浸淫日久,必然腐溃而出水也,当以蒲灰散敷之,以燥水也。 蒲灰散方(见消渴中)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阴。浮者为风,无水虚胀者为气水,发其汗即已。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浮者,宜杏子汤。
【按】
为气水之「气」字,当是「风」字,若是「气」字,则无发汗之理,且通篇并无气水之病。
【注】
水之为病,其脉沉小,属少也,今脉不沉小而浮,浮者为风,非少也。若无水虚胀者,为风水也,风水发其汗即已。风水脉沉者,宜麻黄附子汤汗之,脉浮者,宜杏子汤汗之。
麻黄附子汤方
麻黄三两 甘草二两 附子(炮)一枚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温服八合,日三服。
【集解】
沈明宗曰:麻黄附子汤,今人置之不讲,余特举而明之。麻黄、附子通阳开窍,治水妙剂,今人惟用肾气汤、丸壅补其内,致阳气不宣,转补转壅,邪无出路,水肿日增,血而死者,不知凡几矣。
杏子汤方
麻黄四两 杏仁五十个 甘草(炙)二两右水七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得汗止服。
问曰:黄汗之为病,身体肿,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汗沾衣,色正黄如汁, 脉自沉,何从得之?师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从汗孔入得之,宜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主之。
【注】
此承黄汗互详其证,以明其治也。黄汗属湿,故身体肿;属风,故发热汗出而渴。状如风水者,谓面目浮肿也。汗沾衣,色正黄如汁,谓汗出黏黄也。脉自沉者,谓从水得之也。究其得之之由,以汗出入冷水中浴,则凄怆之寒内入,遏郁汗液于肌腠,从土蒸化而出,故色黄也。宜黄耆、桂枝解肌邪,以固卫气;白芍、苦酒止汗液,以摄荣气,荣卫调和,其病已矣。
【集注】
程林曰:汗出则元府开,入水浴则凄怆之水寒,藏留于腠理皮肤之中,则身肿发热也 。汗出沾衣如柏汁,则津液内竭,是以汗出而渴也。身肿虽状如风水,但风水之脉不沉,汗不黄,口不渴,为异耳!
李升玺曰:按汗出浴水,亦是偶举一端言之耳。大约黄汗由脾、胃湿久生热,积热成黄,湿热交蒸而汗出矣。
魏荔彤曰:黄汗者,汗出之色黄而身不黄,与发黄之证不同也。
尤怡曰:黄汗之病,与风水相似。但风水脉浮,而黄汗脉沉;风水恶风,而黄汗不恶风为异。其汗沾衣,色正黄如汁,则黄汗之所独也。风水为风气外合水气,黄汗为水气外合热气,热被水遏,互郁交蒸,汗液则黄。用黄耆、桂枝、芍药三味,行阳以 益阴,则荣气和而卫气周,盖欲使荣卫大行,而邪气毕达耳。
黄耆芍药桂枝苦酒汤方
黄耆五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右三味,以苦酒一升,水七升相和,煮取三升,温服一升,当心烦,服至六七日乃解。若心烦不止者,以苦酒阻故也。
【方解】
服后心烦者,以苦酒止汗太急也,盖汗出于心,急止之,则不得出,故心烦也。至六、七日乃解者,正复而邪自退也。
【集解】
魏荔彤曰:古人称醋为苦酒,非另有所谓苦酒也。美酒醯,即人家所制社醋,即镇江红醋是也。又醋之劣者,即白酒醋,各处皆是,总以社醋入药。
尤怡曰:苦酒阻者,欲行而未得遽行,久积药力乃自行耳。故曰:服至六、七日乃解。
黄汗之病,两胫自冷,假令发热,此属历节。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盗汗出者,此劳气也。若汗出已,反发热者,久久其身必甲错,发热不止者,必生恶疮。若身重,汗出已辄轻者,久久必身?,?即胸中痛,又从腰以上,必汗出,下无汗,腰髋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状,剧者不能食,身疼重,烦躁,不利,此为黄汗,桂枝加黄耆汤主之。
【按】
此承黄汗详申其证也。但文义未属,必是错简,不释。
桂枝加黄耆汤方
桂枝 芍药各二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黄耆二两右六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须臾,饮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取微汗,若不汗更服。
寸口脉浮而迟,浮脉则热,迟脉则潜,热潜相搏,名曰沉。趺阳脉浮而数,浮脉即热,数脉即止,热止相搏,名曰伏。沉伏相搏,名曰水。沉则络脉虚,伏则难,虚难相搏,水走皮肤,即为水矣。
【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寸口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水不沾流,走于肠间。
【按】
此条必有脱简,不释。
问曰:病者苦水,面目身体四肢皆肿,不利,脉之不言水,反言胸中痛,气上冲咽,状如炙肉,当微喘,审如师言,其脉何类?师曰:寸口脉沉而紧,沉则为水,紧则为寒,沉紧相搏,结在关元,始时当微,年盛不觉,阳衰之后,荣卫相干,阳损阴盛,结寒微动,肾气上冲,咽喉塞噎,?下急痛。医以为流饮,而大下之,气击不去,其病不除;后重吐之,胃家虚烦,咽燥欲饮水,不利,水谷不化,面目手足浮肿,又与葶苈圆下水,当时如小差,食饮过度,肿复如前,胸?苦痛,状若奔豚,其水扬溢,则浮喘逆。当先攻击冲气,令止,乃治,止其喘自差,先治新病,病当在后。
【按】
此条文义不属,不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三)
【按】「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水饮所作」之十六字,当是衍文,观心下坚之本条自知。「桂枝去芍药加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十五字,当在上条气分之下,义始相属,正是气分之治法,必是错简在此。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方桂枝三两生姜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麻黄细辛各一两附子(炮)一枚右七味,以水七升,煮麻黄,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分温三服,当汗出,如虫行皮中即愈。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石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跗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复如I,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注】风水得之内有水气,外感风邪,风则从上肿,故面浮肿,骨节疼痛恶风,风在经表也。皮水得之内有水气,皮受湿邪,湿则从下肿,故跗浮肿,其腹如I,按之没指,水在皮里也,非风邪,故不...
· 金匮要略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二)
【按】「其人阴肿」四字,当在肾水条内,错简在此。【注】心主脉,膻中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周身之脉不行,其身重也;内则少气心烦,不得卧而躁也。【集注】程林曰:『内经』云:心主身之血脉。『上经』曰: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是以身重少气也。『内经』曰:诸有水病者,不得卧。夫心属火,水在心是以不得卧而烦躁也。魏荔彤曰:夫水邪,亦积聚之类也。切近于其处,则伏留于是脏,即可以脏而名证。水附于心,则心水也,心经有水,四肢百骸,皆可灌注,故身重;气为水邪所阻,故少气,水邪逼处,神魂不安,故不得卧;神明扰乱,故躁而烦。见此知心经有水,当于心经治之也。脾水者,其腹大,四肢苦重,津液不生,但苦少气,则难。【注】脾主腹,四肢是其部也,水邪干之,外则四肢苦重,内则腹大少气,难也。【集注】魏荔彤曰:脾水者,水附于脾,则脾水也。脾专主腹,故腹大。脾主旋运,又主四肢,旋运不利,故四肢苦重。津液不生,气不流行,上下则阻碍不...
· 金匮要略注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五(一)
少阴脉紧而沉,紧则为痛,沉则为水,即难,脉得诸沉者,当责有水,身体肿重。【按】脉得诸沉者一条,乃始论水气病之脉,当列于篇首。但古本脉得诸沉之上,有「少阴脉紧而沉……」四句,文义不属,并有脱简,不释。【注】喘而不肿胀,谓之痰饮:肿重而不喘,谓之水气。沉脉得于诸部,身体不肿重者,当责为气也;肿重者当责有水也。以水蓄于里,故脉沉;水溢于表,故肿重也。水病脉出者,死。【注】水病肉肿,脉当不见,今脉出者,是气外散也,故死。【集注】沈明宗曰:脉得诸沉,沉为气郁,不行于表,则络脉虚,虚即水泛皮肤肌肉,故身体肿重,当责有水。但沉为正水,而正水乃阴盛阳郁,脉必沉极,若陡见浮起,是真气离根之象,故曰:水病脉出者死。若风、皮二水脉浮洪,不在此例。问曰:病下利后,渴饮水,不利,腹满阴肿者,何也?答曰:此法当病水,若自利及汗出者,自当愈。【注】病下利则虚,其土伤其津也,土虚则水易妄行,津伤则必欲饮水。若自利及汗出者...
·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 金匮要略注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按】?痛里急之下,当有上条「其脉沉紧」四字。【注】寒疝腹中痛及?痛里急,脉见沉紧,较之绕脐苦痛轻矣。且无恶寒汗出,手足厥冷,故不用乌头煎之大温大散,而用当归生姜羊肉汤,养正为本,散寒为次,此治寒疝之利剂也。服乌头煎病势退者,亦当与之。【集注】李?曰:疝属肝病,肝藏血,其经布?肋,腹?并痛者,血气寒而凝涩也。当归通经活血,生姜温中散寒。里急者,内虚也,用羊肉补之,『内经』云: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也。沈明宗曰:按此连冲脉为疝,治当温补也。肝木受邪,乘脾则腹中痛,本经之气不舒,故?亦痛,连及冲脉则里急矣。所以当归补养冲任而散风寒,羊肉温补荣卫之气,脾邪散而痛自止。方后云:痛而多呕,乃肝气上逆临胃,故加橘、补之。当归生姜羊肉汤方当归三两生姜五两羊肉一右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者,加生姜成一。痛多而呕者,加橘皮二两,白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