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一)
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微者短气之下,古本有「脉双弦者,寒也」等句,文义不属,当另分为一条在后。
【注】
凡病人食少饮多,利者,为消渴病;不利者,为留饮病。留饮者,即今之停水饮病也。若水停上焦胸中,则壅肺气不得降,故暴喘满也;若水停中焦心下,甚者则凌心,故病悸动不安,微者则碍肺,故病呼吸短气;若水停下焦少腹,则不输膀胱,故必苦里急也。仲景于此,但言上、中二焦,不及下焦者,非略之也,谓已详于『伤寒论』中也。
【集注】
程林曰:饮水多,则水气停泛于胸膈,必暴喘满也。凡人食少饮多,则胃土不能游溢精气,甚者必停于心下而为悸。微者则阻于胸膈而为短气也。
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茯苓汤主之。
【注】
水停心下,中焦部也,中焦属胃,故不止病悸、短气,而亦病呕也。病悸短气者,是水停胃外,从膈下而上干于胸也。病呕者,是水停胃内,从胃中而上越于口也。然必先渴饮水多而后作呕者,方属饮家呕病也。主小半夏汤者,以止呕也;加茯苓者,以饮水多而病呕,故兼利水也。
【集注】
魏荔彤曰:水停心下,阻隔正气,不化生津液,上于胸咽故渴也;渴必饮水,水得水而愈恣其冲逆,所以先渴而后必呕也。此属饮家,当治其饮,不可以为渴家,治其渴也。治饮则用辛燥,治渴必用寒润,大相径庭,可不明其属于何家,而妄治之乎?尤怡曰:先渴后呕者,本无呕病,因渴饮水,水多不下而反上逆也,故曰:此属饮家。小半夏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停水。
小半夏茯苓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 茯苓三两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五合,分温再服。
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注】
饮家渴者,是水停气不化生津液而渴也;呕家渴者,是呕吐胃干燥伤津液而渴也,故曰呕家本应渴也。先呕后渴者,当少少与饮之,以和胃生津,为欲解也;若呕吐后反不渴者,是必心下素有支饮故也。惟主小半夏汤止呕,而不加茯苓者,以不渴并无新饮,且呕后已伤津液,不可再行利水,重竭津液也。
【集注】
李?曰:此专以治呕,言呕家渴者,为欲解,以胃气复而津液生也。若心下素有支饮,则不燥自当不渴,泛溢而呕也。半夏、生姜温能和胃气,辛能散逆气,为呕家圣药。
小半夏汤方
半夏一升 生姜半
右二味,以水七升,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集解】
沈明宗曰:此支饮上溢而呕之方也。凡作呕必伤津液,应当作渴,故为呕家本渴,渴则病从呕去,谓之欲解。若心下有支饮,停蓄胸膈致燥,故呕而不渴,则当治饮,所以生姜散邪,半夏涤饮,呕自止矣。
卒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注】
卒然呕吐,虽然不渴而心下痞塞,是膈间有水凝结也。眩者,是水阻阳气不升也;悸者,是水气上干于心也。即不渴无新饮,而平日饮盛可知,则不必顾及津液,亦必加茯苓以利水,斯结可开而阻可通也。
【集注】
赵良曰: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阳气必不宣散也。经云:以辛散之。半夏、生姜皆味辛,『本草』半夏可治膈上痰。心下坚呕逆眩者,亦上焦阳气虚不能升发,所以半夏生姜并治之。悸则心受水凌,非半夏可独治,必加茯苓去水,下肾逆以安神,神安则悸愈也。
尤怡曰:饮气逆于胃则呕吐,滞于气则心下痞,凌于心则悸,蔽于阳则眩,半夏、生
姜止呕降逆,加茯苓去其水也。
半夏加茯苓汤方(见前)
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按】
瘦人之「瘦」字,当是「病」字;癫眩之「癫」字,当是「巅」字,巅者头也,文义相属,此传写之?。
【注】
悸者,筑筑然跳动病也。上条心下有悸,是水停心下为病也;此条脐下有悸,是水停脐下为病也。若欲作奔豚,则为阳虚,当以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今吐涎沫,水 逆胃也,巅眩水阻阳也,则为水盛,故以五苓散主之也。
五苓散方
泽泻一两一分 猪苓(去皮)三分 茯苓三分 白三分 桂(去皮)二分右五味,为末,白饮服方寸匕,日三服,多饮暖水,汗出愈。
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去之,芩桂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
【注】 水停心下,甚者病悸,已明其治矣。微者短气,其治有二:气虚短气,是气少不能长息而短也;微饮短气,是水停阻碍呼吸而短也。若呼之气短,是心肺之阳有碍也,用芩桂甘汤以通其阳,阳气通则膀胱之窍利矣。吸之气短,是肝肾之阴有碍也,用肾气丸以通其阴,阴气通,则之关开矣。故曰:苓桂甘汤主之,肾丸亦主之也。
茯苓桂枝白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 白各三两 甘草二两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则利。
肾气丸方(见妇人杂病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