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三)
【集解】
程林曰:防己、椒目导饮于前,清者从而出;大黄、葶苈推饮于后,浊者得从大便而下也。此前后分消,则腹满减而水饮行,脾气转而津液生矣。若渴则甚于口舌干燥,加芒硝佐诸药,以满而救脾土。
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注】
沉主里,弦主饮,悬饮之病,属饮停里,故主悬饮内痛也。
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主以十枣汤,亦形气实者宜之,若形气稍虚,又当临证斟酌也。
【集注】
赵良曰:脉沉病在里也。凡弦者,为痛、为饮、为癖,悬饮结积在内作痛,故脉见沉弦。
十枣汤方
芫花(熬) 甘遂 大戟各等分右三味,捣筛以水一升五合,先煮肥大枣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平旦温服之,不下者,明日更服半钱,得快利后,糜粥自养。
【集注】
李?曰:三物皆味苦,苦以泄之,能直达水饮窠囊之处,但恐峻利泄人真元,故加大枣甘以缓之,且枣为脾果,补土所以制水也。
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注】
溢饮病属经表,虽当发汗,然不无寒热之别也。热者以辛凉发其汗,大青龙汤;寒者以辛温发其汗,小青龙汤。故曰: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也。
【集注】
尤怡曰:水气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重痛,谓之溢饮。夫四肢阳也,水在阴者宜利,在阳者宜汗。
大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六两 桂枝二两 甘草(炙)二两 杏仁(去皮、尖)四十个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石膏如鸡子大右七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取微似汗,汗多者,温粉扑之。
小青龙汤方
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甘草(炙)三两 细辛三两桂枝三两 半夏(汤洗)半升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
【集解】
尤怡曰:大青龙合桂麻而去芍药加石膏,则水气不甚而挟热者宜之。倘饮多而寒伏,则必以小青龙为当也。
肺饮不弦,但苦喘短气。
【注】
弦为诸饮之诊,然专主者肝也。水在肝部,则病悬饮,故脉沉弦也;水在肺部,则病支饮,故脉不弦也。喘短气,肺饮证也;?下引痛,肝饮证也。今亦不见?下引痛之肝证,但见苦喘短气之肺证,故曰:肺饮不弦也。
【集注】
李?曰:弦为肝脉,故肺饮不弦,苦喘短气,肺邪迫塞也,前云逆倚息短气为支饮是也。
支饮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其脉平也。
【注】
支饮水在肺之病,故亦喘而不能卧,短气也。其脉平,谓见肺之平脉,或浮、或、或短,此详申上条不弦之义也。
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明其治也。喘不能卧,短气不得息,皆水在肺之急证也,故以葶苈大 枣汤,直泻肺水也。
【集注】
沈明宗曰:此支饮偏溢于肺也。支饮贮于胸膈,上干于肺,气逆则呼吸难以通彻,故不得息。然急则治标,所以佐大枣之甘以保脾,葶苈之苦以泄肺,俾肺气通调,脾得转输,为峻攻支饮在肺之方也。尤怡曰:不得息,肺满而气闭也,葶苈入肺,通闭泄满。用大枣者,不使伤正也。葶苈大枣汤方(见肺痈中)
膈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芩芒硝汤主之。
【注】
支饮则喘满不得息,水在胸肺也,更兼心下痞坚,则水盘结连引膈间,故曰:膈间支饮也。面色黧黑,水邪深结之色也。其脉沉紧,水邪深结之脉也。水邪深结,故有喘满痞坚之证也。得之数十日,医或吐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上,故越之而不愈也。或下之不愈者,是水邪不单结在下,虽竭之亦不愈也。心下痞坚,饮结在中可知,故以木防己汤开三焦水结,通上中下之气。方中用人参以吐下后伤正也。故水邪虚结者,服之即愈。若水邪实结者,虽愈亦复发也,即复与前方亦不能愈,当以前方减石膏之寒凝,加芒硝峻开坚结,加茯苓直输水道,未有不愈者也。
【集注】
李?曰:喘满痞坚,膈间支饮逆上也。面黑者,饮属北方水色也。脉沉为饮,紧为寒,皆阴脉,以水饮禀阴寒之气也。吐下俱行不愈,则阴阳之气俱虚,木防己汤补虚散饮,虚者受补即愈。实者饮邪固结不解,故复发不愈,乃寒气凝聚未解,故去石膏,恐寒胃也。加茯苓淡以渗饮,芒硝咸以软坚。
木防己汤方
木防己三两 石膏(鸡子大)十二枚 桂枝二两 人参四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木防己加茯苓芒硝汤方
木防己 桂枝各二两 人参 茯苓各四两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再微煎,分温再服,微利则愈。
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注】
心下,膈下也。水在膈上则喘满,水在膈间则痞悸,水在膈下则惟苦眩晕,以泽泻汤之平和小剂主之,治支饮之轻者可也。若阳虚水盛,又当从事乎苓桂甘汤,五苓散矣。
【集注】
尤怡曰:水饮之邪,上乘清阳之位,则为冒眩。冒者,昏冒而神不清,如有物冒蔽之也;眩者,目眩转而乍见眩黑也。泽泻泄水气,白补土气,以胜水也。
泽泻汤方
泽泻五两 白二两
右二味,以水二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注】
稠浊为痰,阳之盛也;稀清为饮,阴之盛也。有痰无饮,当以凉药治之;有饮无痰,当以热药温之。若痰而兼饮者,此不可纯凉,又不可纯热,故当以温药和之可也。
夫有支饮家,烦,胸中痛者,不卒死,至一百日或一岁,宜十枣汤。
【注】
支饮,水在膈之上下也。水乘肺则,水乘心则烦,水结胸则痛,其人形气俱实,以十枣汤攻之可也。然病此卒不死,或至百日,或延至一年者,以饮阴邪,阴性迟,故不卒死也。 十枣汤方(见上)
家其脉弦,为有水,十枣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以出其脉也。家,谓久之家也,家未可攻也。若脉弦,其则为有水也,有水可攻,故以十枣汤攻之。
【集注】
魏荔彤曰:嗽者,有饮冷而嗽者,有因外感风寒而嗽者,所谓形寒饮冷则伤肺也,此外感风寒之嗽也。有因伤倦而嗽者,所谓阴虚内热,火刑肺金,此内伤虚劳之嗽也。于此俱无涉也。仲景命之曰:家,专为痰饮在内,逆气上冲之嗽言也。故其脉必弦,无外感家之浮,无内虚家之数,但见弦者,知有水饮在中为患也,主之以十枣汤,使水邪有所制,斯下注而免于上厥也。
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里虚。脉偏弦者,饮也。
【按】
此条系在首条「微者短气」之下,今分在此。
【注】
脉双弦者,两手左右脉皆弦也,偏弦者,或左、或右、脉单弦也。偏弦者,饮也,故当下之;双弦者,寒也,不当下也。即偏弦当下,亦不可大下,若大下之,则虚其里,单弦变而为双弦矣。弦为阴脉,重阴则寒,故曰:双弦者寒也。此又示人不可以弦脉,专主饮也。
脉弦数,有寒饮,冬夏难治。
【按】
脉弦数之「数」字,当是「迟」字,始与寒饮之理合,是传写之?。
【注】
单弦主饮,固当下也,若单弦兼迟,而有寒饮,不可下也。寒饮之,冬夏难治者,以夏阴极于内,冬阴极于外故也。此承上二条,详申弦脉饮病可下、不可下之义也。
久数岁,其脉弱者,可治;实大数者,死。其脉虚者,必苦冒,其人本有支饮在胸中故也,治属饮家。
【注】
久数岁,即今之年年举发,痰饮嗽水喘之病也。若其脉弱者,知邪不进则为可治。若实大数者,知邪日进故死也。若脉虚者知正气虚,必苦冒也,审其人素本有支饮,则不必治其,宜于痰饮家求治法也。
【集注】
尤怡曰:久数岁不已者,支饮渍肺而,饮久不已,则久不愈也。久者,其气必虚,而脉反实大数者,则其邪犹盛,以犹盛之邪,而临已虚之气,其能久持乎?故死。若脉虚者正气固虚而饮气亦衰,故可治。然饮虽衰而正不能御,亦足以上蔽清阳之气,故其人必苦冒也。此病为支饮所致,去其饮则病自愈,故曰:治属饮家。
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龙汤主之。青龙汤下已,多唾,口燥,寸脉沉,尺脉微,手足厥逆,气从少腹上冲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热如醉状,因复阴股,难,时复冒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治其气冲。冲气即低,而反更,胸满者,用苓桂五 味甘草汤去桂,加干姜、细辛,以治其满。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者,以细辛、干姜为热药也,服之当遂渴,而渴反止者,为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必呕;呕者复内半夏以去其水,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去甘草、桂枝,加细辛干姜半夏汤主之。水去呕止,其人形肿者,加杏仁主之。其证应内麻黄,以其人遂痹故不内之,若逆而内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虚,麻黄发其阳故也。若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加大黄以利之。
【按】
小青龙汤下已之「下」字,当是「汗」字,大小青龙汤皆汗剂,必是传写之?。
【注】
逆,古嗽名也;倚息,今呼吸促也。嗽呼吸气促不得卧,久病多属痰饮,新病每兼形寒,故宜以小青龙汤汗之,以散内饮外寒也。小青龙汤辛温大散,惟有余之人宜之,若误施之于不足之人,辛热则伤阴,故多唾口燥也。大散则伤阳,故手足厥逆也;面热如醉,阳外浮也;难,气上冲,阴内竭也;脉沉微,里气弱也;手足痹,表气虚也;时复冒,虚之甚也。虽阴阳表里俱虚,然属误汗,寒热错杂之坏病,故与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先通阳和阴,俟上冲气平,再议他法也。今气冲虽下而反更咳嗽胸满者,则知寒饮贮胸,故嫌桂枝偏于走表,加干姜、细辛独胜中之寒饮也。服之满即止,而更复渴冲气复发,则知阴火上逆,为干姜、细辛热药所动故也。若服之时遂渴,稍时而渴反止者,则为其人素有支饮也。支饮者,法当冒,冒者是因饮逆胸中作呕而冒,非阳虚为饮所阻不升之冒也。故仍以本方复加半夏者,以去水也,更去甘草者,恐甘助呕也。水去呕止,其人面形肿者,加杏仁以降呕,上逆之余邪,若不因呕面肿,则为风邪所袭,应加麻黄。今其人血虚手足痹,阳虚手足厥,且因呕后而肿,故不加也。若兼有面热如醉,此为胃热上冲熏其面,更加大黄以利胃热可也。
苓桂五味甘草汤方
茯苓四两 桂枝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四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分温三服。
苓甘五味姜辛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 干姜 细辛各三两 五味子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桂五味甘草去甘草去桂加干姜细辛半夏汤方
茯苓四两 细辛 干姜各二两 五味子 半夏各半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夏杏仁汤方
茯苓四两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半夏三两 杏仁(去皮尖)半升。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苓甘五味加姜辛半杏大黄汤方
茯苓四两 半夏半升 甘草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三两 细辛三两 杏仁(去皮、尖)半升 大黄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温服半升,日三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