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
金匮要略注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
肺中风者,口燥而喘,身运而重,冒而肿胀。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
此必传写之?可知。
【注】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壅,故
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
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
02
肺中寒,吐浊涕。
【注】
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
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
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03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焦根者,死。
【注】
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藏之死脉也。以
下五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
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此真藏已见,故死。
04
肝中风者,头目?,两?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
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肝之部,肝受病故两
?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
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肋有邪故
痛。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
救也。
05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
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
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
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06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
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不来,
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藏之死脉乎!
【集注】
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来但去,
是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
。
07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
「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注】
肝著者,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也。
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
【集注】
李?曰:肝主?泄,着则气郁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气,又以寒气固结于中
,欲饮热以胜其寒也。
08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按】
翕翕发深,中风之本证也。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
09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
自吐乃愈。
【注】
其人苦病心如蒜状,谓辛辣刺心之状也。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谓心背相应而
痛也。譬如蛊注,谓似虫之往来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证。若其脉浮,是心得
本脉,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则邪去乃愈也。
【集注】
徐彬曰:寒则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郁,故如蒜状,其似辣而非痛也。剧则邪盛,
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譬如蛊注状,其绵绵不息。若脉浮,是邪未结
,故自吐而愈。
10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 心藏伤所致也。
【按】
其脉弦之「弦」字,当「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
【注】
心伤者,谓心伤病之人也。因其人劳倦则扰其心,心之阳盛于上,故头面赤也,上盛
则下虚,故下重而无力也。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肾乘心伤之所致也
。
【集注】
尤怡曰: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心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其下
必虚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
动于下也。
11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按】
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
。『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必是传写之?。
【注】
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而心虚
,则令人畏,合目欲眠则梦远行,此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阴也,阴过衰
则阳盛,阳盛则为病狂也;心之气阳也,阳过衰则阴盛,阴盛则病癫也。
12
心死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
心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实,如丸豆之状,按之益劲躁疾乱动者,乃心藏死脉也
。
【集注】
李?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藏脉见,
胃气全无故死。『内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寻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
可与此同参。
13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按】
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简脱。
【注】
脾中风邪,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形如醉人,亦风热攘乱于中,应有之证也。腹
中不快而烦,身体懈惰而重,皮目??,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
李?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
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14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按】
身运而重,当是「头运而身重」,冒而肿胀,当是「冒风而肿胀」,始与文义相合,
此必传写之?可知。
【注】
肺主气,外合皮毛,肺中风邪,风伤气则津结不行,故口燥;风伤肺则气逆上壅,故
喘咳。头运而身重者,气伤而力乏也;冒风而肿胀者,皮伤风水也。
【集注】
李?曰:肺主气,风邪中之,则气壅而津液不行,故口燥气逆而呼吸不利,故气喘也
。
02
肺中寒,吐浊涕。
【注】
肺中寒邪,胸中之阳气不治,则津液聚而不行,故吐浊涎如涕也。
【集注】
李?曰:五液入肺为涕,肺合皮毛,开窍于鼻,寒邪从皮毛而入于肺,则肺窍不利而
鼻塞涕唾,浊涎壅遏不通,吐出于口也。
03
肺死藏,浮之虚,按之弱如葱叶,下焦根者,死。
【注】
肺中风寒之邪,脉若见浮之极虚,按之弱如葱叶之空下无根者,乃肺藏之死脉也。以
下五藏俱言浮者,是明外中之邪,应得之脉也。
【集注】
程林曰:真肺脉至,如以毛羽中人肤,非浮之虚乎?葱叶中空,按之弱如葱叶下又无
根,则浮毛虚弱是无胃气也。此真藏已见,故死。
04
肝中风者,头目?,两?痛,行常伛,令人嗜甘。
【注】
肝主风,外合于筋,肝中风邪,风胜则动,故头目?动也。两?肝之部,肝受病故两
?痛也。风伤筋,故行常伛偻也。肝苦急欲甘缓之,故令人嗜甘也。
【集注】
徐彬曰:高巅之上,惟风可到,风性动摇,故头目?动,肝脉上贯膈,今?肋有邪故
痛。肝主筋,风胜则筋急故伛。人以脾胃为主,木邪甚而土负,甘益脾,嗜甘所以自
救也。
05
肝中寒者,两臂不举,舌本燥,喜太息,胸中痛,不得转侧,食则吐而汗出也。
【按】
两臂不举,舌本燥二句,「而汗出」三字,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注】
肝性条达,气行于胸侧,肝中寒邪,故有气抑不伸,喜太息,气滞不行,痛不得转侧
也、食则吐,亦寒邪上逆也。
06
肝死藏,浮之弱,按之如索不来,或曲如蛇行者,死。
【注】
肝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弱,按之不弦,是失其肝之本脉也。今按之如索不来,
曲如蛇行而去,夫索曲蛇行,去而不来,非皆肝藏之死脉乎!
【集注】
周扬俊曰:按之如索,则弦紧俱见,脉有来去,乃阴阳往复之理。今曰:不来但去,
是无胃气也。否则真气将散,出入强勉,有委而不前,屈且难伸之状,故曲如蛇行也
。
07
肝着,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覆花汤主之。
【按】
「旋覆花汤主之」六字,与肝着之病不合,当是衍文。
【注】
肝著者,为肝气着而不行,致胸痞塞不快也。故其人常欲按摩其胸,以疏通其气也。
其先未曾痞塞苦时,但欲饮热者,乃寒气为病也。
【集注】
李?曰:肝主?泄,着则气郁不伸,常欲人蹈其胸上,以舒其气,又以寒气固结于中
,欲饮热以胜其寒也。
08
心中风者,翕翕发热,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
【按】
翕翕发深,中风之本证也。不能起,心中饥,食即呕吐,文义不属,必是错简,不释
。
09
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蛊注,其脉浮者,
自吐乃愈。
【注】
其人苦病心如蒜状,谓辛辣刺心之状也。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谓心背相应而
痛也。譬如蛊注,谓似虫之往来不已而痛也。此皆心中寒邪之证。若其脉浮,是心得
本脉,为寒邪上越之候,故自吐则邪去乃愈也。
【集注】
徐彬曰:寒则为阴邪,外束之则火内郁,故如蒜状,其似辣而非痛也。剧则邪盛,
故外攻背痛,内攻心痛,彻者相应也,譬如蛊注状,其绵绵不息。若脉浮,是邪未结
,故自吐而愈。
10
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心中痛而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弦,此为 心藏伤所致也。
【按】
其脉弦之「弦」字,当「沉」字,沉为肾脉,文义相属,必是传写之?。
【注】
心伤者,谓心伤病之人也。因其人劳倦则扰其心,心之阳盛于上,故头面赤也,上盛
则下虚,故下重而无力也。心中痛,自烦发热,当脐跳,其脉沉,肾乘心伤之所致也
。
【集注】
尤怡曰:心伤者,其人劳倦,即头面赤而下重。盖心虚者,其阳易浮,上盛者,其下
必虚也。心中痛而自烦发热者,心虚失养而热动于中也。当脐跳者,心虚于上,而肾
动于下也。
11
邪哭使魂魄不安者,血气少也,血气少者,属于心,心气虚者,其人则畏,合目欲眠 ,梦远行而精神离散,魂魄妄行,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
【按】
阴气衰者为癫之「癫」字,当是「狂」字;阳气衰者为狂之「狂」字,当是「癫」字
。『内经』曰:重阴者癫,重阳者狂。必是传写之?。
【注】
邪哭,谓心伤之人无故而哭也。邪哭则使人魂魄不安,心之血气少也。血气少而心虚
,则令人畏,合目欲眠则梦远行,此是精神离散,魂魄妄行也。心之血阴也,阴过衰
则阳盛,阳盛则为病狂也;心之气阳也,阳过衰则阴盛,阴盛则病癫也。
12
心死藏,浮之实,如丸豆,按之益躁疾者,死。 【注】
心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极实,如丸豆之状,按之益劲躁疾乱动者,乃心藏死脉也
。
【集注】
李?曰:『难经』云:心脉浮大而散,若浮之实如麻豆,按之益躁疾,则真藏脉见,
胃气全无故死。『内经』云:真心脉至坚而搏,如寻薏苡子,累累然,即如麻豆,意
可与此同参。
13
脾中风者,翕翕发热,形如醉人,腹中烦重,皮目??而短气。
【按】
脾缺中寒之文。必是简脱。
【注】
脾中风邪,翕翕发热,中风之本证也。形如醉人,亦风热攘乱于中,应有之证也。腹
中不快而烦,身体懈惰而重,皮目??,动而气短,皆脾经证也。
【集注】
李?曰:风属阳邪而气疏泄,形如醉人。言其面赤而四肢软也。风气内扰,故腹中烦
重。皮目,上下眼胞也。
14
脾死藏,浮之大坚,按之如覆杯,洁洁状如摇者,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五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二)
【注】脾中风寒之邪,若脉见浮之大坚,失其和缓,按之状如覆杯,高章明洁,有力如摇,乃脾藏之死脉也。【集注】李?曰:脉弱以滑,是有胃气,浮之大坚,则胃气绝,真藏脉见矣。覆杯则内空,洁洁者,空而无有之象也。状如摇者,脉躁疾不宁,气将散也,故死。15趺阳脉浮而,浮则胃气强,则数,浮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按】此条当在『腹满篇』中便难之下,必是错简在此。【注】趺阳胃脉也,若脉而不浮,脾阴虚也,则胃气亦不强,不堪下矣。今脉浮而,胃阳实也,则为胃气强,脾阴亦虚也。脾阴虚不能为胃上输精气,水独下行,故数也;胃气强,约束其脾,不化津液,故大便难也。以麻仁丸主之,养液润燥,清热通幽,不敢恣行承气者,盖因脉终是虚邪也。【集注】徐彬曰:脾约病用丸不作汤者,取其缓以开结,不敢骤伤元气也。要知人至脾约,皆因元气不充,津液不到所致耳。李?曰:趺阳胃脉也。胃为水谷之海,浮为阳脉,故胃气强而能食,数则津...
·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 金匮要略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二)
【按】温温当是「」。【注】历节之证,诸肢节疼痛也。身体羸,即上条身体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脚肿如脱,即上条独足肿大,甚言其肿之甚也。头眩短气,阳气虚也。欲吐,寒邪盛也。而不用乌头汤者,因无黄汗之湿胜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防风,大加白、附子,其意专在温行阳气,次在散寒湿也。多用生姜,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集注】李?曰:此历节病,由气血两虚而致者也。风湿相搏,四肢节节皆痛,即历节病也。身体羸,邪胜正衰也。脚肿如脱,气绝于下也。头眩短气,气虚于上也。温温欲吐,气逆于中也。此三焦气血两虚,故是汤主祛风湿而温气血。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五两知母四两防风二两附子(炮)二枚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07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注】趺阳胃脉也,谷气,...
· 金匮要略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注】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两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集注】沈明宗曰: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浸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0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
· 金匮要略注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五)
【注】此承上表里已和,病当自愈而不愈之义也。下利里病,而得浮数表脉,故曰:脉反浮数也。但尺中自,则知热陷血分,必圊脓血也。【集注】徐彬曰:下利属寒,脉应沉迟,反浮数,其阳胜可知。而尺中自,为阳邪入阴,此亦热多,故曰:必圊脓血。程林曰:寸脉浮数,为热有余,尺脉自,为血不足,以热有余,则挟热而便脓血。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坚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注】下利之人,心下者,诸泻心汤证也。若寸、关、尺三部脉皆平实有力,虽下利,宜攻坚也。【集注】李?曰:下利,按之心下坚者,实也。设或脉见微弱,犹未可下,今三部脉皆平,则里气不虚可知,自宜急下之,此凭脉又凭证之法也。大承气汤方(见痉病中)下利,脉迟而滑者,实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注】脉迟不能兼滑,惟浮取之迟,沉取之滑,则有之矣。今下利脉迟而滑,谓浮迟而沉滑也。浮迟则外和,沉滑则内实。欲止内实之下利,当下之,积去则止,宜大承气汤。【集...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