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一)
金匮要略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一),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 知
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
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注】
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
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
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
今之胸痛也。
【集注】
李?曰:『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寸脉为阳,以候上焦,
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脉太过而弦 ,则为阴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为痛也。
尤怡曰: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02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注】
平人,无病之人也。无寒热,无表邪也。平人无故而有短气不足以息之证,不可责其
虚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碍呼吸,当责其实也。
【集注】
李?曰:上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其气必虚,留而不去,
其病为实是也。然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故似
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因
邪而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也。
03
胸痹之病,喘息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
主之。
【注】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藏内寒,主上焦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而疾,
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诸
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
息、唾、短气证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蒌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
气也。
【集注】
赵良曰:凡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
喘息,为唾、为痛、为短气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唾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
行,则胸背为痛,而气为短也。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半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0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
上条胸痹胸背痛,尚能卧,以痛微而气不逆也;此条心痛彻背不得卧,是痛甚而气上
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
尤怡曰:胸痹不得卧,是胸中痛甚,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气闭塞而前后不
通故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魏荔彤曰:同半夏之苦,以开郁行气,痛甚则结甚,故减薤白之湿,用半夏之躁,更
能使胶腻之物,随汤而荡涤也。日三服,亦从上治者,应徐取频服也。
05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圆主之。
【注】
上条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剂治之。此条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是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
治也,故以乌头赤石脂圆主之。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
逐阴邪而已。
【集注】
李?曰:心痛在内而彻背,则内而达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彻心,则外而入于内矣。故
既有附子之温,而复用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恐
过于大散大开,故复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涩而收阳气也。
赤石脂圆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炮)一分 附子(炮)半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
两(一法二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06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
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当审其缓急而施治。若缓而不急者,以栝蒌薤白白
酒汤主之。今时缓时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气,以迅扫阴邪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炮)十枚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
李?曰:缓急者,或缓而痛暂止,或急而痛。复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气,附子温中行
阳,为散服,则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气宽胸,附子温中散邪,为邪盛甚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
07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者,以其阴弦故也。
【注】
脉太过则病,不及亦病,故脉当取太过不及而候病也。阳微,寸口脉微也,阳得阴脉
为阳不及,上焦阳虚也。阴弦,尺中脉弦也,阴得阴脉为阴太过,下焦阴实也。凡阴
实之邪,皆得以上乘阳虚之胸,所以病胸痹心痛。胸痹之病轻者即今之胸满,重者即
今之胸痛也。
【集注】
李?曰:『内经』云:胃脉平者不可见,太过不及则病见矣。寸脉为阳,以候上焦,
正应胸中部分,若阳脉不及而微,则为阳虚,主病上焦,故受病胸痹。尺脉太过而弦 ,则为阴盛,知在下焦,故上逆而为痛也。
尤怡曰:上焦为阳之位,而微脉为虚之甚,故曰责其极虚。
02
平人无寒热,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
【注】
平人,无病之人也。无寒热,无表邪也。平人无故而有短气不足以息之证,不可责其
虚也,此必邪在胸中,痹而不通,阻碍呼吸,当责其实也。
【集注】
李?曰:上节云责其极虚,此又云实何也?经云:邪之所?,其气必虚,留而不去,
其病为实是也。然短气与少气有辨,少气者,气少不足于言,『内经』云:言而微,
终日乃复言者,此夺气是也。短气者,气短不能相续,似喘非喘,若有气上?,故似
喘而不摇肩,似呻吟而无痛是也。
尤怡曰:平人,素无疾之人也。无寒热,无新邪也。而乃短气不足以息,当是里气因
邪而实,或痰、或食、或饮,碍其升降之气而然也。
03
胸痹之病,喘息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蒌薤白白酒汤
主之。
【注】
寸口脉沉而迟,沉则为里气滞,迟则为藏内寒,主上焦藏寒气滞也。关上小紧而疾,
小为阳虚,紧疾寒痛,是主中焦气急寒痛也。胸背者,心肺之宫城也,阳气一虚,诸
寒阴邪,得以乘之,则胸背之气,痹而不通,轻者病满,重者病痛,理之必然也,喘
息、唾、短气证之必有也。主之以栝蒌薤白白酒汤者,用辛以开胸痹,用温以行阳
气也。
【集注】
赵良曰:凡寒浊之邪,滞于上焦,则阻其上下往来之气,塞其前后阴阳之位,遂令为
喘息,为唾、为痛、为短气也。
程林曰:胸中者,心肺之分,故作喘息唾也。诸阳受气于胸,而转行于背,气痹不
行,则胸背为痛,而气为短也。
栝蒌薤白白酒汤方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半 白酒七升
右三味,同煮取二升,分温再服。
04
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蒌薤白半夏汤主之。
【注】
上条胸痹胸背痛,尚能卧,以痛微而气不逆也;此条心痛彻背不得卧,是痛甚而气上
逆也;故仍用前方,大加半夏以降逆也。
【集注】
尤怡曰:胸痹不得卧,是胸中痛甚,肺气上而不下也;心痛彻背,是气闭塞而前后不
通故也,其痹为尤甚矣。所以然者,有痰饮以为之援也。
栝蒌薤白半夏汤方
栝蒌实(捣)一枚 薤白三两 半夏半升 白酒一斗
右四味,同煮取四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集解】
魏荔彤曰:同半夏之苦,以开郁行气,痛甚则结甚,故减薤白之湿,用半夏之躁,更
能使胶腻之物,随汤而荡涤也。日三服,亦从上治者,应徐取频服也。
05
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圆主之。
【注】
上条心痛彻背,尚有休止之时,故以栝蒌薤白白酒加半夏汤平剂治之。此条心痛彻背
,背痛彻心,是连连痛而不休,则为阴寒邪甚,浸浸乎阳光欲熄,非薤白白酒之所能
治也,故以乌头赤石脂圆主之。方中乌、附、椒、姜,一派大辛大热,别无他顾,峻
逐阴邪而已。
【集注】
李?曰:心痛在内而彻背,则内而达于外矣;背痛在外而彻心,则外而入于内矣。故
既有附子之温,而复用乌头之迅,佐干姜行阳,大散其寒,佐蜀椒下气,大开其郁恐
过于大散大开,故复佐赤石脂入心,以固涩而收阳气也。
赤石脂圆方
蜀椒一两(一法二分) 乌头(炮)一分 附子(炮)半两(一法一分) 赤石脂一
两(一法二分) 干姜一两(一法一分)
右五味,末之,蜜丸如桐子大。先食服一丸,日三服,不知稍加服。
06
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注】
缓急者,谓胸痹痛而时缓时急也,当审其缓急而施治。若缓而不急者,以栝蒌薤白白
酒汤主之。今时缓时急,故以薏苡附子散,急通痹气,以迅扫阴邪也。
薏苡附子散方
薏苡仁十五两 大附子(炮)十枚
右二味,杵为散,服方寸匕,日三服。
【集解】
李?曰:缓急者,或缓而痛暂止,或急而痛。复作也。薏苡仁入肺利气,附子温中行
阳,为散服,则其效更速矣。
魏荔彤曰:薏苡下气宽胸,附子温中散邪,为邪盛甚而阳微亦甚者立法也。
07
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二)
【注】胸痹胸中急痛,胸痹之重者也;胸中气塞,胸痹之轻者也。胸为气海,一有其隙,若阳邪干之则化火,火性气开不大病痹也。若阴邪干之则化水,水性气阖,故令胸中气塞短气,不足以息,而为胸痹也。水盛气者,则息促,主以茯苓杏仁甘草汤,以利其水,水利则气顺矣。气盛水者,则痞塞,主以橘枳实生姜汤,以开其气,气开则痹通矣。【集注】沈明宗曰:邪气阻塞胸膈,肺气不得往来流利,则胸中气塞短气,方用杏仁使肺气下通,以茯苓导引湿下行,甘草和中,俾邪去则痹开而气不短矣,然胸痹乃胸中气塞,土湿寒浊阴气以挟外邪上逆所致,故橘、枳、生姜善于散邪下浊,所以亦主之。魏荔彤曰:此证乃邪实而正不甚虚,阳微而阴不甚盛。盖痹则气必塞,气塞则必短气,前言之矣。今开降其气,而诸证自除矣。茯苓杏仁甘草汤方茯苓三两杏仁五十个甘草一两右三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不差更服。橘皮枳实生姜汤方橘皮一枳实三两生姜半右三味,以水五升,...
·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一)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按】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注】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集注】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结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02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注】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二)
【按】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注】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12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注】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13痉病有灸疮,难治。【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注】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三)
【集注】赵良曰: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为身重,故以黄耆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尤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耆、、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防己黄耆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七钱半黄耆(去芦)一两一分右麻豆大,每炒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