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 者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
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
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
之意。
【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
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
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
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
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
,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
,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它瘅疟,即『内经』所
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
也;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也;惟疟母一证,
经所未载。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
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
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像,而兼数为热,兼
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
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
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
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
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
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
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
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02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
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3甲煎圆。
【注】
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气也。人受气于天,
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差,当月尽解,是又
更一旺气也。倘如更二气不差,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
也,当急治之,宜用3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
亦因之以易也。
3甲煎圆方
3甲(炙)十二分 乌扇(烧)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三分 鼠妇(熬)三分 干姜
三分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熬)一分 石苇(去毛)三分 厚朴三
分 牡丹(去心)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熬)五
分 阿胶三分蜂巢(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3甲于中
,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 ,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集注】
徐彬曰:药用3甲煎者,3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
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嫌柔缓,而减药力,枳 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温养为佐。瘕必假血依痰
,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
利肺气,合石苇、瞿麦,清邪热而化气散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
伏火,膈中实热,为使。『千金方』去鼠妇、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软坚化水更
妙。
03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 ,『内经』已详,不复释。 04
温疟者,其脉如平 ,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右剂,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05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七分。
【集注】
李?曰:牝疟证多阴寒,治宜助阳温散为主。云母之根为阳起石,下有云母,上多云
气,性温气升,乃升发阳气之物;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蜀漆乃常山之苗,
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发,能透达阳气于上之义也。温疟加蜀漆,
亦取其升散之功。
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
【按】
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
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
之意。
【注】
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
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
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
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
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
,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
,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其它瘅疟,即『内经』所
谓但热不寒之瘅疟也;温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风,后伤于寒,热多寒少之温疟
也;牝疟,即『内经』所言先伤于寒,后伤于风,寒多热少之寒疟也;惟疟母一证,
经所未载。然论诸疟,未有详于『内经』者也。其文虽略有不同,必是脱简,然所出
治法,亦未有过于仲景者也。
【集注】
徐彬曰:自者,谓感有风寒,而脉惟自弦也。于是脉既有一定之像,而兼数为热,兼
迟为寒,此其大纲也。
尤怡曰:疟之舍固在半表半里之间,而人之藏则有偏多偏少之异,故其病有热多者,
有寒多者,有里多而可下者,有表多而可汗、可吐者,当各随其脉而施治也。
周扬俊曰:人之疟证,由外邪之入,每伏于半表半里,入而与阴争则寒,出而与阳争
则热,故寒热往来,主少阳,谓兼他经证则有之,谓全不涉少阳,则无是理也。仲景
曰:疟脉自弦,正以脉之数、迟、小、紧、浮、大皆未可定,要必兼弦,弦为少阳脉
也。夫邪犯少阳与卫气并居,卫气昼行于阳,夜行于阴,故邪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
薄,内外相薄,是以日作。若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气内着,阴与阳争
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然则偏阴多寒,偏阳多热,其为瘅、为温、为牝,莫不自
少阳而造其极,补偏救弊,必从少阳之界,使邪去而阴阳适,归于和而后愈也。
02
病疟以月一日发,当以十五日愈;设不差,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
结为症瘕,名曰疟母,急治之,宜3甲煎圆。
【注】
病疟者,以月计之,如一日发者,当以十五日愈,以十五日更一气也。人受气于天,
天气更则人身之气亦更,更气旺,则不受疟邪,故愈也;设若不差,当月尽解,是又
更一旺气也。倘如更二气不差,此疟邪不衰,与病者气血痰饮,结为症瘕,名曰疟母
也,当急治之,宜用3甲煎丸攻之可也。
【集注】
程林曰: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气十五日也。夫人受气于天,气节更移,荣卫
亦因之以易也。
3甲煎圆方
3甲(炙)十二分 乌扇(烧)三分 黄芩三分 柴胡三分 鼠妇(熬)三分 干姜
三分大黄三分 芍药五分 桂枝三分 葶苈(熬)一分 石苇(去毛)三分 厚朴三
分 牡丹(去心)五分 瞿麦二分 紫葳三分 半夏一分 人参一分 ?虫(熬)五
分 阿胶三分蜂巢(炙)四分 赤硝十二分 蜣螂(熬)六分 桃仁二分
右二十三味为末,取锻灶下灰一斗,清酒一斛五斗,浸灰,候酒尽一半,着3甲于中
,煮令泛烂如胶漆,绞取汁 ,内诸药,煎为丸,如梧子大,空心服七丸,日三服。
【集注】
徐彬曰:药用3甲煎者,3甲入肝,除邪养正,合煅灶灰所浸酒,去瘕,故以为君。
小柴胡汤、桂枝汤、大承气汤为三阳主药,故以为臣。但甘草嫌柔缓,而减药力,枳 实嫌破气而直下,故去之,外加干姜、阿胶、助人参、白温养为佐。瘕必假血依痰
,故以四虫、桃仁合半夏消血化痰;凡积必由气结,气利而积消,故以乌扇、葶苈、
利肺气,合石苇、瞿麦,清邪热而化气散结血。因邪聚则热,故以牡丹、紫葳去血中
伏火,膈中实热,为使。『千金方』去鼠妇、赤硝,而加海藻、大戟,以软坚化水更
妙。
03
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瘅疟;若但热
不寒者,邪气内藏于心,外舍分肉之间,令人消铄肌肉。
【按】
此言瘅疟,其文脱简 ,『内经』已详,不复释。 04
温疟者,其脉如平 ,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呕,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按】
此言温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白虎加桂枝汤方
知母六两 甘草(炙)二两 石膏一斤 粳米二合 桂枝三两
右剂,每五钱,水一盏半,煎至八分,去滓,温服,汗出愈。
05
疟多寒者,名曰牝疟,蜀漆散主之。
【按】
此言牝疟,其文脱简,『内经』已详,不复释。
蜀漆散方
蜀漆(洗去腥) 云母(烧二日夜) 龙骨等分
右三味,杵为散,未发前,以浆水服半钱匕。温疟加蜀漆半分,临发时服一钱七分。
【集注】
李?曰:牝疟证多阴寒,治宜助阳温散为主。云母之根为阳起石,下有云母,上多云
气,性温气升,乃升发阳气之物;龙骨属阳,能逐阴邪而起阳气;蜀漆乃常山之苗,
功能治疟,不用根而用苗者,取其性多升发,能透达阳气于上之义也。温疟加蜀漆,
亦取其升散之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一)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按】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注】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集注】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结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故牙关急而口噤。02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注】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也...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二)
【按】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注】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12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注】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13痉病有灸疮,难治。【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注】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三)
【集注】赵良曰: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为身重,故以黄耆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尤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耆、、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防己黄耆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七钱半黄耆(去芦)一两一分右麻豆大,每炒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
· 金匮要略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二)
【按】温温当是「」。【注】历节之证,诸肢节疼痛也。身体羸,即上条身体羸瘦,甚言其瘦之甚也。脚肿如脱,即上条独足肿大,甚言其肿之甚也。头眩短气,阳气虚也。欲吐,寒邪盛也。而不用乌头汤者,因无黄汗之湿胜也。用桂枝芍药知母汤者,以壮阳气,散寒湿为急也。故方中桂枝芍药倍于麻黄、防风,大加白、附子,其意专在温行阳气,次在散寒湿也。多用生姜,因其欲吐;更佐知母、甘草者,以其剂过辛热,监制之也。【集注】李?曰:此历节病,由气血两虚而致者也。风湿相搏,四肢节节皆痛,即历节病也。身体羸,邪胜正衰也。脚肿如脱,气绝于下也。头眩短气,气虚于上也。温温欲吐,气逆于中也。此三焦气血两虚,故是汤主祛风湿而温气血。桂枝芍药知母汤方桂枝四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麻黄二两生姜五两白五两知母四两防风二两附子(炮)二枚右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07趺阳脉浮而滑,滑则谷气实,浮则汗自出。【注】趺阳胃脉也,谷气,...
· 金匮要略注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注】风病,『内经』论之详矣。但往往与痹合论,后人惑之,故仲景复言之曰: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即经所谓偏枯也,或但两臂不遂者,非中风也,即痹病也。盖痹为阴病,脉多沉涩,风为阳病,脉多浮缓,今脉微而数,中风使然。其脉微者,正气虚也,数者,邪气胜也。故病风中之人,因虚而召风者,未有不见微弱之脉者也;因热而生风者,未有不见数急之脉者也。【集注】沈明宗曰:此分中风与痹也。风之为病,非伤于卫,即浸于荣,故当半身不遂,谓半身之气伤而不用也。若但臂不遂,此为痹;痹者,闭也,谓一节之气,闭而不仁也。于是诊之于脉,必微而数;微者,阳之微也;数者,风之数也,此中风使然,谓风乘虚入,而后使半身不遂也。02寸口脉浮而紧,紧则为寒,浮则为虚,寒虚相抟,邪在皮肤,浮者血虚,络脉空虚,贼邪不泻,或左或右,邪气反缓,正气即急,正气引邪,僻不遂。邪在于络,...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