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注 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一)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一),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 张
病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赤,独头动摇,卒口噤,背反
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
【按】
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
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
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注】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
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
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集注】
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结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
,故牙关急而口噤。
02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注】
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
也。
03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注】
痉家其脉紧弦,直上下者,以痉病属太阳表也。『脉经』所云:其脉伏坚,直上下者
,以痉病属阳明里也。盖痉家原属二经,故有太阳葛根汤汗之,阳明大承气汤下之之 治也。伏坚,沉实也;直上下,弦直也,即沉实弦直之脉也。
04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
【注】
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
者。强而有力也。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也。
05
太阳病,无汗而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
此申明刚痉在表,以明其治也。太阳病,为头项强痛、发热等证也。无汗,谓伤寒也 。太阳伤寒,不当少,今反少者,是寒气盛而收引也。不当气上冲胸,今气上冲
胸,是寒气盛而上逆也。不当口噤不得语,今口噤不得语,是寒气盛,牙关紧急而甚
也。以太阳伤寒,而有此冲击劲急之象,是欲作刚痉之病也。麻黄汤能治太阳,而不
能治阳明,故以葛根汤兼太阳、阳明两经之治,为刚痉无汗之正法也。
06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注】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
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大承气汤方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灸,去皮)虢?nbsp;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07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病其证备,谓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具见也。而更身体强,有几几然俯仰不 能自如之象,痉病也。但脉反见沉迟太阴之脉,非太阳浮紧,无汗刚痉者比。故不与
葛根汤,而与栝蒌桂枝汤,和太阳之表,清太阴之里也。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08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注】
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以太阳
痉证,而见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夫太阳之邪郁于外,故病发热;少阴之邪凝于内
,故脉沉细。然痉病而见弦紧之脉,是为本脉,即或沉迟,尚为可治。今沉而细,邪
入少阴,阳气已衰,岂易治乎,故曰难也。
09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亦有因风邪为病,不应下而下之伤液,不应
汗而汗之伤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养而病痉者,故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
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痉病治之,当以专养津液为务也。
10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此承上文,详申发汗过多成痉之义也。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
不固,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
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
11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张者,痉病也。若发其汗者,寒湿相搏,其表益虚,即恶寒甚,发其汗已,其脉如蛇
。
【按】
诸家以刚、柔二痉,列为首条,今以此为第一条者,盖刚、柔之辨,俱从此条分出,
痉病之最备者,宜冠诸首。再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与上文义不属,与
后之十一条中「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句,文义相属,宜分于彼。
【注】
病人身热恶寒,太阳证也;颈项强急,面赤目赤,阳明证也。头热,阳郁于上也;足
寒,阴凝于下也。太阳之脉循背上头,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客于二经,则有头摇
口噤,反张拘强之证矣。此皆痉病之形证,故首揭之,以为要领。
【集注】
李?曰:手三阳之筋,结入结颔颊。足阳明之筋,上挟于口。风寒乘虚,入其筋则挛
,故牙关急而口噤。
02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注】
痉之为病,其状劲急强直,故其脉亦劲急强直。按之紧,劲急之象也,如弦直行之象
也。
03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注】
痉家其脉紧弦,直上下者,以痉病属太阳表也。『脉经』所云:其脉伏坚,直上下者
,以痉病属阳明里也。盖痉家原属二经,故有太阳葛根汤汗之,阳明大承气汤下之之 治也。伏坚,沉实也;直上下,弦直也,即沉实弦直之脉也。
04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按】反恶寒之「反」字,衍文也。玩痉病之条自知当恶寒也。
【注】
痉病既属太阳,当以太阳虚实例之,故曰:太阳病发热、无汗、恶寒为实邪名曰刚痉
者。强而有力也。发热汗出,不恶寒为虚邪,名曰柔痉者。强而无力也。
05
太阳病,无汗而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注】
此申明刚痉在表,以明其治也。太阳病,为头项强痛、发热等证也。无汗,谓伤寒也 。太阳伤寒,不当少,今反少者,是寒气盛而收引也。不当气上冲胸,今气上冲
胸,是寒气盛而上逆也。不当口噤不得语,今口噤不得语,是寒气盛,牙关紧急而甚
也。以太阳伤寒,而有此冲击劲急之象,是欲作刚痉之病也。麻黄汤能治太阳,而不
能治阳明,故以葛根汤兼太阳、阳明两经之治,为刚痉无汗之正法也。
06
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齿,可与大承气汤。
【注】此申痉病入里,以明其治也。痉病而更胸满,里气壅也;卧不着席,反张甚也
;脚挛急,劲急甚也;必齿,牙紧甚也。此皆阳明热盛灼筋,筋急而甚之象。故以
大承气汤直攻其热,非攻阳明之实也。其曰可与,非尽言其可与,有慎重之意。
大承气汤方
大黄(酒洗)四两 厚朴(灸,去皮)虢?nbsp;枳实(炙)五枚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
更上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07
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注】
太阳病其证备,谓头痛、项强、发热、恶风寒具见也。而更身体强,有几几然俯仰不 能自如之象,痉病也。但脉反见沉迟太阴之脉,非太阳浮紧,无汗刚痉者比。故不与
葛根汤,而与栝蒌桂枝汤,和太阳之表,清太阴之里也。
栝蒌桂枝汤方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右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08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为难治。
【注】
发热,太阳病也。脉沉细,少阴脉也。而名曰痉者,必有或刚或柔之证见也,以太阳
痉证,而见少阴之脉,表里兼病也。夫太阳之邪郁于外,故病发热;少阴之邪凝于内
,故脉沉细。然痉病而见弦紧之脉,是为本脉,即或沉迟,尚为可治。今沉而细,邪
入少阴,阳气已衰,岂易治乎,故曰难也。
09
夫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拘急。
【注】
以上论痉,皆外感风、寒、湿而为病也。亦有因风邪为病,不应下而下之伤液,不应
汗而汗之伤津,以致津液枯燥,筋失所养而病痉者,故曰:风病下之则痉,复发汗必
拘急。此不可以外感痉病治之,当以专养津液为务也。
10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
【注】
此承上文,详申发汗过多成痉之义也。太阳病当发汗,若发汗太过,腠理大开,表气
不固,邪风乘虚而入,因成痉者,乃内虚所召入也,宜以桂枝加附子汤主之,固表温
经也。由此推之,凡病出汗过多新产,金疮破伤出血过多,而变生此证者,皆其类也
。
11
暴腹胀大者,为欲解,脉如故,反伏弦者,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二)
【按】本门首条痉病也之下「若发其汗…」六句,当移于此条之首,文义始属。此条「暴腹胀大者」句,衍文也,当删之。【注】不但风病,发汗过多则痉,即寒湿相抟之病,发汗过多亦痉也。发汗过多,其表益虚,表虚则必即恶寒甚也。发寒湿汗后,其脉不直紧,如蛇之曲缓,则为邪退,不成痉病,为欲解也。若脉仍直紧不缓,或不直紧反伏坚弦急者,为邪不退,成痉病矣。12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痉。【注】疮家初起,毒热未成,法当汗散。已经溃后,血气被伤,虽有身痛表证,亦不可发汗,恐汗出血液愈竭,筋失所养,因而成痉,或邪风乘之,亦令痉也。13痉病有灸疮,难治。【注】痉病宜灸,如有灸疮,若不发脓,则为荣卫已绝,故曰难治。14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注】湿家,谓病湿之人。湿之为病,或因外受湿气,则一身尽痛;或因内生湿病,则发热身黄。若内外同病,则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湿家之身痛发黄,不似伤...
· 金匮要略注痉湿病脉证并治第二(三)
【集注】赵良曰:此证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皮毛之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为身重,故以黄耆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尤怡曰:风湿在表,法当从汗而解,乃汗不得发而自出,表尚未解而已虚,汗解之法,不可守矣。故不用麻黄,出之皮毛之表,而用防己,驱之肌肤之里,服后如虫行皮中及腰下如冰,皆湿下行之征也。然非耆、、甘草,焉能使卫阳复振,而驱湿下行哉。防己黄耆汤方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白七钱半黄耆(去芦)一两一分右麻豆大,每炒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
· 金匮要略注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师曰:疟脉自弦,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弦小紧者下之差,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发汗、针灸也,弦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以饮食消息止之。【按】弦小紧者之「小」字,当是「沉」字,则有有可下之理。弦紧者,当是「弦浮紧」,则有可发汗之理。弦浮大者,当是「弦滑大」,则有可吐之理。且不遗本文疟脉自弦之意。【注】疟之为病,寒热也,三阴三阳皆有之,因其邪伏藏于半表半里之间,故属少阳,脉自弦也。弦数者多热,弦迟者多寒,谓发作之时,多热为阳盛,多寒为阴盛也。夫伤寒少阳病,则有汗、吐、下三法之禁,而疟亦属少阳,何以有汗、吐、下三法之宜,是盖疟属杂病,不可不知也。初发脉弦兼沉紧者,主乎里也,可下之;兼迟者,主乎寒也,可温之;兼浮紧者,主乎表也,可汗之;兼滑大者,主乎饮也,可吐之;兼数者,风发也,即风热之谓也,可清之。若久发不止,则不可以此法治之,当以饮食撙节,调理消息止之,盖初病以治邪为急,久病以养正为主也。...
· 金匮要略注奔豚气病脉证并治第八
师曰:病有奔豚,有吐脓,有惊怖,有火邪,此四部病,皆从惊发得之。【按】篇中有奔豚一证,而吐脓、惊怖、火邪皆简脱,必有缺文。02师曰: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注】奔豚者,肾病也,以其病从少腹上冲咽喉,有如豚,窜奔突之状,故名之也。发作则肾气上乘于心而欲死,作已则气衰复还于肾而止,故其病虽有微甚不同,然必皆从惊恐得之。盖惊伤心,恐伤肾,两藏交病也,水能胜火,肾上凌心,故治法宜泻肾而补心也。【集注】张从政曰:惊者,为自不知故也;恐者,为自知也。周扬俊曰:少阴脉循喉咙,因其所系之经,而上冲殊便也。0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注】此条与『伤寒论』同。『伤寒论』中无「发汗后」三字,而有「太阳伤寒者,加温针必惊也」十一字,当从『伤寒论』为是。盖明所以致惊之由非一端,即寒侵针处,亦能为是...
· 金匮要略注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六(二)
【集注】李?曰:腹满不利而赤,里病也。自汗出,表和也。里病者,湿热内甚,用栀子清上焦湿热,大黄泻中焦湿热,黄清下焦湿热,硝石则于苦寒泻热之中,而有燥烈发散之意,使药力无所不至,而湿热悉消散矣。黄疸病,茵陈五苓散主之。(一本云:茵陈汤及五苓散并主之)【按】黄疸病之下,当有「不利者」五字,茵陈五苓散方有?落,必传写之遗。【注】黄疸病,脉沉腹满在里者,以大黄硝石汤下之;脉浮无汗在表者,以桂枝加黄耆汤汗之;不利者,不在表里,故以茵陈五苓散主之。茵陈五苓散方茵陈蒿末十分五苓散五分(方见痰饮中)右二味和,先食饮服方寸匕,日三服。【集解】尤怡曰:此正治湿热成疸者之法,茵陈散热郁,五苓利湿瘀也。黄疸病,色不变,欲自利,腹满而喘,不可除热,热除必哕,哕者小半夏汤主之。【注】黄疸病当赤,今不赤而白,且欲自利,虽腹满而喘,是湿盛无热,阴黄证也。切不可除热,若除热以凉药下之,则胃必寒而作哕。哕者主之以小半夏汤,以...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