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71
转发:0
评论:0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
    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复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汗出,不恶寒。若太阳证不罢,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者,可小发其汗。设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大彻,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而不汗,其人躁烦,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汗出而不彻故也,更发其汗即愈。何以知其汗不彻,脉涩故以知之。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无所闻也。所以然者,重发其汗,虚故也。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其汗,必吐下不止。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复重发其汗,病已瘥,其人微烦,不了了,此大便坚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其坚。当问日几行,若本日三、四行,今日再行者,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数少,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必当大便也发汗多,又复发其汗,此为亡阳,若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伤寒发其汗,身目为黄,所以然者,寒湿相搏在里,不解故也。

    病人有寒,复发其汗,胃中冷,必吐蛔。

    太阳病,发其汗,遂漏而不止,其人恶风,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属桂枝加附子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若脉但洪大,与桂枝汤。若其形如疟,一日再三发,汗出便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大烦渴不解,若脉洪大,属白虎汤。

    伤寒,脉浮,自汗出,数,必烦微恶寒,而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攻其表,得之便厥,咽干,烦躁,吐逆,当作甘草干姜汤,以复其阳,厥愈足温,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而胃气不和,谵语,可与承气汤。

    重发其汗,复加烧针者,属四逆汤。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其脉浮数,可复发其汗,属桂枝汤。

    发汗后,身体疼痛,其脉沉迟,属桂枝加芍药生姜人参汤。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可以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发汗过多已后,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而欲得按之,属桂枝甘草汤。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欲作贲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发汗后,腹胀满,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发其汗不解,而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其胃气,宜小承气汤。

    太阳病,发汗,若大汗出,胃中燥烦不得眠,其人欲饮水,当稍饮之,令胃中和则愈。

    发汗已,脉浮而数,复烦渴者、属五苓散。

    伤寒,汗出而渴,属五苓散;不渴,属茯苓甘草汤。

    太阳病,发其汗,汗出不解,其人发热,心下悸,头眩,身而动,振振欲擗地,属真武汤。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坚,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而利,属生姜泻心汤。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后,心中痞坚,呕而下利,属大柴胡汤。

    太阳病三日,发其汗不解,蒸蒸发热者,属于胃也,属承气汤。

    大汗出,热不去,内拘急,四肢疼,下利,厥而恶寒,属四逆汤。

    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卫,以通津液后自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可发汗证第二
大法,春夏宜发汗。凡发汗,欲令手足皆周至,絷絷一时间益佳,但不欲如水流离。若病不解,当重发汗。汗多则亡阳,阳虚不得重发汗也。凡服汤药发汗,中病便止,不必尽剂也。凡云可发汗而无汤者,丸散亦可用,要以汗出为解,然不如汤随证良。太阳病,外证未解,其脉浮弱,当以汗解,宜桂枝汤。太阳病,脉浮而数者,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阳明病,脉迟,汗出多,微恶寒,表为未解,可发其汗,属桂枝汤证。夫病脉浮大,问病者,言但便坚耳。设利者为虚,大逆。坚为实,汗出而解,何以故?脉浮,当以汗解。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病者烦热,汗出即解。复如疟状,日晡所发热,此属阳明。脉浮虚者,当发其汗,属桂枝汤证。病常自汗出,此为荣气和,荣气和而外不解,此卫不和也。荣行脉中,为阴主内;卫行脉外,为阳,主外。复发其汗,卫和则愈,属桂枝汤证。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此卫气不和也。...
·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其汗。脉浮而紧,法当身体疼痛,当以汗解。假令尺中脉迟者,不可发其汗,何以故然此为荣气不足,血微少故也。少阴病,脉微,不可发其汗,无阳故也。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微反在上,涩反在下。微则阳气不足,涩则无血。阳气反微,中风汗出,而反躁烦;涩则无血,厥而且寒。阳微发汗,躁不得眠。动气在右,不可发汗。发汗则衄而渴,心苦烦,饮即吐水。动气在左,不可发汗。发汗则头眩,汗不止,筋惕肉.动气在上,不可发汗。发汗则气上冲,正在心端。动气在下,不可发汗。发汗则无汗,心中大烦,骨节苦疼,目运恶寒,食即反吐,谷不得前。咽中闭塞,不可发汗。发汗则吐血,气微绝,手足逆冷,欲得卧,不能自温。诸脉数,动微弱,并不可发汗,发汗则大便难,腹中干,胃燥而烦。脉濡而弱,弱反在关,濡反在颠,弦反在上,微反在下。弦为阳运,微为阴寒,上实下虚,意欲得温。微弦为虚,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不能自还...
·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师曰:病人脉微而涩者,此为医所病也。大发其汗,又数大下之,其人亡血,病当恶寒而发热,无休止时。夏月盛热而与著复衣,冬月盛寒而与裸其体。所以然者,阴徽即恶寒,阴弱即发热,医发其汗,使阳气微,又大下之,令阴气弱。五月之时,阳气在表,胃中虚冷,以阳气内微,不能胜冷,故与著复衣;十一月之时,阳气在里,胃中烦热,以阴气内弱,不能胜热,故与裸其体。又阴脉迟涩,故知亡血。太阳病三日,已发其汗,吐下、温针而不解,此为坏病,桂枝复不中与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而治之。脉浮数,法当汗而愈,而下之,则身体重,心悸,不可发其汗,当自汗出而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和,即自汗出愈。凡病苦发汗,若吐,苦下,若亡血,无津液而阴阳自和者,必愈。大下后,发汗,其人不利,此亡津夜,勿治,其利,必自愈。下以后,复发其汗,必振寒,又其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太阳病,先下而不愈,因复发其汗,表里俱虚...
·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可下证第七
大法,秋宜下。凡可下者,以汤胜丸散,中病便止,不必尽三服。阳明病,发热汗多者,急下之,属大柴胡汤。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属承气汤。少阴病六、七日,腹满不大便者,急下之,属承气汤证。少阴病,下利清水,色青者,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下利,三部脉皆平,按其心下坚者,可下之,属承气汤证。阳明与少阳合病而利,脉不负者为顺,负者失也。互相克贼为负。滑而数者,有宿食,当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伤寒后脉沉,沉为内实,下之解,属大柴胡汤证。伤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无表里证,大便难,微热者,此为实,急下之,属大柴胡汤、承气汤证。太阳病未解,其脉阴阳俱沉,必先振,汗出解。但阳微者,先汗之而解;但阴微者,先下之而解。属大柴胡汤证。脉双弦迟,心下坚,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属承气汤证。结胸者,项亦强,如柔状,下之即和。病者无表里证,发热七、八日,虽...
· 脉经―脉经卷第七病可温证第九
大法,冬宜温热药及灸。师曰:病发热头痛,脉反沉,若不瘥,身体更疼痛,当救其里,宜温药,四逆汤。下利,腹满,身体疼痛,先温其里,宜四逆汤。自利,不渴者,属太阴,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少阴病,其人饮食入则吐,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当温之,宜四逆汤。少阴病,脉沉者,急当温之,宜四逆汤。下利,欲食者,就当温之。下利,脉迟紧,为痛未欲止,当温之。得冷者满,而便肠垢。下利,其脉浮大,此为虚,以强下之故也。设脉浮革,因尔肠鸣,当温之,宜当归四逆汤。少阴病,下利,脉微涩者,即呕汗出,必数更衣,反少,当温之。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体疼痛,急当救里,宜温之,以四逆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