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病条辨―上焦篇 温疟(上焦)
温病条辨―上焦篇温疟(上焦), 50.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50.骨节疼烦,时呕,其脉如平,但热不寒,名曰温疟,白虎加桂枝汤主之。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生石膏一两六钱,粳米一合,桂枝木三钱,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度,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51.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谓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论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52.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黄芩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滑石三钱,桑叶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53.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者,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银花八分,元参五分,麦冬五分不去心,犀角五分,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滓,点荷叶汁一二茶匙,日三服。
阴气先伤,阳气独发,故但热不寒,令人消烁肌肉,与伏暑相似,亦温病之类也,彼此实足以相混,故附于此,可以参观而并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者,以白虎保肺清金,峻泻阳明独胜之热,使不消烁肌肉。单以桂枝一味,领邪外出,作向导之官,得热因热用之妙。经云"奇治之不去,则偶治之,偶治之不去,则求其属以衰之"是也,又谓之复方。
〔白虎加桂枝汤方〕辛凉苦甘复辛温法。
知母六钱,生石膏一两六钱,粳米一合,桂枝木三钱,炙甘草二钱。
水八碗,煮取三碗,先服一碗,得汗为度,不知再服,知后仍服一剂,中病即已。
51.但热不寒,或微寒多热,舌干口渴,此乃阴气先伤,阳气独发,名曰瘅疟,五汁饮主之。
仲景于瘅疟条下,谓以饮食消息之,并未出方,谓如是重病,而不用药,特出饮食二字,重胃气可知。阳明于脏象为阳土,于气运为燥金,病系阴伤阳独,法当救阴何疑,重胃气法当救胃阴何疑?制阳土燥金之偏胜,配孤阳之独亢,非甘寒柔润而何,此喻氏甘寒之论,其超卓无比论也,叶氏宗之,后世学者咸当宗之矣。
〔五汁饮〕方见前。
加减法:此甘寒救胃阴之方也。欲清表热,则加竹叶、连翘。欲泻阳明独胜之热,而保肺之化源,则加知母。欲救阴血,则加生地、元参。欲宣肺气,则加杏仁。欲行三焦,开邪出路,则加滑石。
52.舌白渴饮,咳嗽频仍,寒从背起,伏暑所致,名曰肺疟,杏仁汤主之。
肺疟,疟之至浅者。肺疟虽云易解,稍缓则深。最忌用治疟印板俗例之小柴胡汤,盖肺去少阳半表半里之界尚远,不得引邪深入也。故以杏仁汤轻宣肺气,无使邪聚则愈。
〔杏仁汤方〕苦辛寒法。
杏仁三钱,黄芩一钱五分,连翘一钱五分,滑石三钱,桑叶一钱五分,茯苓块三钱,白蔻皮八分,梨皮二钱。
水三杯煮取二杯,日再服。
53.热多昏狂,谵语烦渴,舌赤中黄,脉弱而数,名曰心疟,加减银翘散主之,兼秽舌浊口气重者,安宫牛黄丸主之。
心疟者,心不受邪,受邪则死,疟邪始受在肺,逆传心包络。其受之浅者,以加减银翘散,清肺与膈中之热,领邪出卫。其受之重者,邪闭心包之窍,则有闭脱之危,故以牛黄丸清宫城而安君主也。
〔加减银翘散方〕辛凉兼芳香法。
连翘十分,银花八分,元参五分,麦冬五分不去心,犀角五分,竹叶三分。
共为粗末,每服五钱,煎成去滓,点荷叶汁一二茶匙,日三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24小时热门
推荐阅读
· 温病条辨―上焦篇暑温(上焦)
22.形似伤寒,但右脉洪大而数,左脉反小于右,口甚渴,面赤,汗大出者,名曰暑温,在手太阴,白虎汤主之。脉芤甚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此标"暑温"之大纲也。按温者,热之渐。热者,温之极也。温盛为热,木生火也。热极湿动,火生土也。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成矣。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前条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形似伤寒者,谓头痛身痛,发热恶寒也。水火极不同性,各造其偏之极,反相同也。故《经》谓水极而似火也,火极而似水也。伤寒伤于水气之寒,故先恶寒而后发热,寒郁人身,卫阳之气,而为热也。故仲景《伤寒论》中,有已发热或未发之文。若伤暑则先发热,热极而后恶寒,盖火盛必克金,肺性本寒,而复恶寒也。然则伤暑之发热恶寒,虽与伤寒相似,其所以然之故,实不同也。学者诚能究心于此,思过半矣。脉洪大而数,甚则芤,对伤寒之脉浮紧而言也;独见于右手者,对伤寒之左脉大而言也。右手主上焦气分,且火克金也。暑从...
· 温病条辨―上焦篇湿温寒湿(上焦)
43.头痛恶寒,身重疼痛,舌白不渴,脉弦细而濡,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状若阴虚,病难速已,名曰湿温。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下之则洞泄。润之则病深不解。长夏深秋冬日同法,三仁汤主之。头痛恶寒,身重疼痛,有似伤寒,脉弦濡则非伤寒矣。舌白不渴,面色淡黄,则非伤寒之偏于火者矣。胸闷不饥,湿闭清阳道路也。午后身热,状若阴虚者,湿为阴邪,阴邪自旺于阴分,故与阴虚,同一午后身热也。湿为阴邪,自长夏而来,其来有渐,且其性氤氲粘腻,非若寒邪之一汗即解,湿热之一凉即退,故难速已。世医不知其为湿温。见其头痛恶寒身重疼痛也,以为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湿随辛温发表之药,蒸腾上逆,内蒙心窍则神昏,上蒙清窍则耳聋,目瞑不言。见其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误下伤阴,而重抑脾阳之升,脾气转陷,湿邪乘势内溃,故洞泄。见其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湿为胶滞阴邪,再加柔润阴药。二阴相合,同气相求,遂...
· 温病条辨―上焦篇秋燥(上焦)
54.秋感燥气,右脉数大,伤手太阴气分者,桑杏汤主之。前人有云:六气之中,惟燥不为病,似不尽然,盖以《内经》少秋感于燥一条,故有此议耳。如阳明司天之年,岂无燥金之病乎?大抵春秋二令,气候较夏冬之偏寒偏热为平和,其由于冬夏之伏气为病者多,其由于本气自病者少,其由于伏气而病者重,本气自病者轻耳。其由于本气自病之燥证,初起必在肺卫,故以桑杏汤清"气分之燥"也。〔桑杏汤方〕辛凉法。桑叶一钱,杏仁一钱五分,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水二杯,煮取一杯,顿服之,重者再作服(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再一次煮成三杯,其二三次之气味必变,药之气味俱轻故也)。55.感燥而咳者,桑菊饮主之。亦救肺卫之轻剂也。〔桑菊饮方〕方见前。56.燥伤肺胃阴分,或热或咳者,沙参麦冬汤主之。此条较上二条,则病深一层矣,故以甘寒救其津液。〔沙参麦冬汤方〕甘寒法。沙参三钱,玉竹二钱,生...
· 温病条辨―上焦篇伏暑(上焦)
(按:暑温、伏暑,名虽异,而病实同,治法须前后互参,故中下焦篇不另立一门。)35.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多手太阴证而宜清。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多足太阴证而宜温。湿热平等者两解之,各宜分晓,不可混也。此承上起下之文,按暑温湿温,古来方法,最多精妙,不比前条温病毫无尺度,本论原可不必再议。特以《内经》有先夏至为病温,后夏至为病暑之明文,是暑与温流虽异而源同,不得言温而遗暑,言暑而遗湿,又以历代名家,悉有蒙混之弊。盖夏日三气杂感,本难条分缕析,惟叶氏心灵手巧,精思过人,案中治法,丝丝入扣,可谓汇众善以为长者。惜时人不能知其一二,然其法散见于案中,章程未定,浅学者读之,有望洋之叹,无怪乎后人之无阶而升也。故本论摭拾其大概,粗定规模,俾学者有路可寻,精妙甚多,不及备录,学者仍当参考各家细绎叶案,而后可以深造。再按张洁古云:静而得之为中暑,动而得之为中热,中暑者阴证,中热者阳证。"呜...
· 温病条辨―上焦篇风温温热温疫温毒冬温(上焦)
1.温病者,有风温、有温热、有温疫、有温毒、有暑温、有湿温、有秋燥、有冬温、有温疟。此九条见于王叔和伤寒例中居多,叔和又牵引难经之文,以神其说,按时推病,实有是证,叔和治病时,亦实遇是证,但叔和不能别立治法,而叙于伤寒例中,实属蒙混。以《伤寒论》为治外感之妙法,遂将一切外感,悉收入伤寒例中,而悉以治伤寒之法治之,后人亦不能打破此关,因仍苟简,千余年来,贻患无穷,皆叔和之作俑,无怪见驳于方有执,喻嘉言诸公也。然诸公虽驳叔和,亦未曾另立方法,喻氏虽立治法,仍不能脱却伤寒圈子,弊与叔和无二,以致后人无所遵依。本论详加考核,准古酌今,细立治法,除伤寒宗仲景法外,俾四时杂感,朗若列眉,未始非叔和有以肇其端,东垣,河间、安道、又可、嘉言、天士宏其议,而瑭得以善其后也。风温者,初春阳气始开,厥阴行令,风夹温也。温热者,春末夏初,阳气弛张,温盛为热也。温疫者,厉气流行,多兼秽浊,家家如是,若役使然也。温毒...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