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与病相反论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91
转发:0
评论:0
医学源流论―卷上脉症与病相反论,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
症者,病之发现者也。病热则症热,病寒则症寒,此一定之理。然症竟有与病相反者,最易误治,此不可不知者也。如冒寒之病,反身热而恶热;伤暑之病,反身寒而恶寒;本伤食也,而易饥能食;本伤饮也,而反大渴口干。此等之病,尤当细考,一或有误,而从症用药,即死生判矣。此其中盖有故焉,或一时病势未定。如伤寒本当发热,其时尚未发热,将来必至于发热,此先后之不同也;或内外异情,如外虽寒而内仍热是也;或有名无实,如欲食好饮,及至少进即止,饮食之后又不易化是也;或有别症相杂,误认此症为彼症是也;或此人旧有他病,新病方发,旧病亦现是也。至于脉之相反,亦各不同。或其人本体之脉与常人不同;或轻病未现于脉;或痰气阻塞,营气不利,脉象乖其所之;或一时为邪所闭,脉似危险,气通即复;或其人本有他症,仍其旧症之脉。凡此之类,非一端所能尽,总宜潜心体认,审其真实,然后不为脉症所惑。否则徒执一之见,用药愈真,而愈误矣。然苟非辨症极精,脉理素明,鲜有不惑者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医学源流论―卷上症脉轻重论
人之患病,不外七情六淫,其轻重死生之别,医者何由知之?皆必问其症,切其脉而后知之。然症脉各有不同,有现症极明而脉中不见者,有脉中甚明而症中不见者。其中有宜从症者,有宜从脉者,必有一定之故。审之既真,则病情不能逃,否则不为症所误,必为脉所误矣。故宜从症者,虽脉极顺而症危,亦断其必死;宜从脉者,虽症极险而脉和,亦决其必生。如脱血之人,形如死状,危在顷刻,而六脉有根则不死,此宜从脉不从症也。如痰厥之人,六脉或促或绝,痰降则愈,此宜从症不从脉也。阴虚咳嗽,饮食起居如常,而六脉细数,久则必死,此宜从脉不宜从症也。噎膈反胃,脉如常人,久则胃绝而脉骤变,百无一生,此又宜从症不从脉也。如此之类甚多,不可枚举。总之,脉与症分观之,则吉凶两不可凭;合观之,则某症忌某脉,某脉忌某症,其吉凶乃可定矣。又如肺病忌脉数,肺属金,数为火,火刑金也,余可类推,皆不外五行生克之理。今人不按其症,而徒讲乎脉,则讲之愈密,失之...
· 医学源流论―卷下知病必先知症论
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古方以一药治一症,合数症而成病,即合数药而成方。其中亦有以一药治几症者,有合几药而治一症者。又有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其浅近易知者,如吐逆用黄连、半夏,不寐用枣仁、茯神之类,人皆知之。至于零杂之症,如《内经》所载喘惋噫语,吞欠嚏呕,笑泣目瞑,嗌干心悬善恐,涎下涕出,啮唇啮舌,善忘善怒,喜握多梦,呕酸魄汗等症,不可胜计。或由司天运气,或由脏府生克,或由邪气传变,《内经》言之最详。后之医者,病之总名亦不能知,安能于一病之中,辨明众症之渊源。即使病者身受其苦,备细言之,而彼实茫然不知古人以何药为治,仍以泛常不切之品应命。并有用相反之药以益其疾者,此病者之所以无门可告也。学医者当熟读《内经》,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遍考方书本草,详求古人治法。一遇其症,应手...
· 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人异论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即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治病者,皆当如是审察也。
· 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因别论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有阴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疰,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盖热同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痛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则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矣。
· 医学源流论―卷上肾虚非阴症论
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觉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亦自谓之阴症。不问其现症何如,总用参、、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后感风,岂风寒心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即如伤寒差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之人,复患大症。依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古人治之,用竹皮一升煎汤服,然则无病而房后感风,更不宜用热补矣。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证现脉。如果六脉沉迟,表里皆畏寒,的系三阴之寒证。即使其本领强壮,又绝欲十...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