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源流论―卷上 病同人异论
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人异论,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
天下有同此一病,而治此则效,治彼则不效,且不惟无效,而反有大害者,何也?则以病同而人异也。夫七情六淫之感不殊,而受感之人各殊。或气体有强弱,质性有阴阳,生长有南北,性情有刚柔,筋骨有坚脆,肢体有劳逸,年力有老少,奉养有膏梁藜藿之殊,心境有忧劳和乐之别。更加天时有寒暖之不同,受病有深浅之各异。一概施治,则病情虽中,而于人之气体迥乎相反,则利害亦相反矣。故医者必细审其人之种种不同,而后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内经》言之极详,即针灸及外科之治法尽然,故凡治病者,皆当如是审察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医学源流论―卷上病同因别论
凡人之所苦谓之病,所以致此病者谓之因。如同一身热也,有风有寒有痰有食,有阴虚火升,有郁怒忧思,劳怯虫疰,此谓之因。知其因,则不得专以寒凉治热病矣。盖热同而所以致热者不同,则药亦迥异。凡病之因不同,而治各别者尽然,则一病而治法多端矣。而病又非止一症,必有兼症焉。如身热而腹痛,则腹痛又为一症。而腹痛之因又复不同,有与身热相合者,有与身热各别者。如感寒而身热,其腹亦因寒而痛,此相合者也;如身热为寒,其腹痛又为伤食,则各别者也。又必审其食为何食,则以何药消之。其立方之法,必切中二者之病源,而后定方,则一药而两病俱安矣。若不问其本病之何因,及兼病之何因,而徒曰某病以某方治之。其偶中者,则投之或愈,再以治他人,则不但不愈,而反增病。必自疑曰:何以治彼效,而治此不效,并前此之何以愈亦不知之。则幸中者甚少,而误治者甚多,终身治病而终身不悟,历症愈多而愈惑矣。
· 医学源流论―卷下病随国运论
天地之气运,数百年一更易,而国家之气运亦应之。上古无论,即以近代言。如宋之末造,中原失陷,主弱臣弛。张洁古、李东垣辈,立方皆以补中宫,健脾胃,用刚燥扶阳之药为主,局方亦然。至于明季,主暗臣专,膏泽不下于民。故丹溪以下诸医,皆以补阴益下为主。至我本朝,运当极隆之会,圣圣相承,,朝纲整肃,惠泽旁流,此阳盛于上之明征也。又冠饰朱缨,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旺。故其为病,皆属盛阳上越之症。数十年前,云间老医知此义者,往往专以芩、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偏于温热,又多矫枉过正之论。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阳在内者,当用大顺散、理中汤,此乃千中之一。今则不论何人,凡属中暑,皆用理中等汤。我目睹七窍皆裂而死者,不可胜数。至于托言述东垣用苍等燥药者,举国皆然。此等恶习,皆由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故古人云:不知天地...
· 医学源流论―卷上病有不必服药论
天下之病,竟有不宜服药者,如黄疸之类是也。黄疸之症,仲景原有煎方,然轻者用之俱效,而重者俱不效何也?盖疸之重者,其胁中有囊以裹黄水,其囊并无出路。药只在囊外,不入囊中,所服之药,非补邪即伤正,故反有害。若轻病则囊尚未成,服药有效。至囊成之后,则百无一效。必须用轻透之方,或破其囊,或消其水。另有秘方传授,非泛然煎丸之所能治也。痰饮之病亦有囊,常药亦不能愈。外此如吐血久痞等疾,得药之益者甚少,受药误者甚多。如无至稳必效之方,不过以身试药,则宁以不服药为中医矣。
· 医学源流论―卷下轻药愈病论
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之。盖因医道失传,治人多误,病者又不能辨医之高下,故不服药,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为药所杀。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此过于小心之法也。而我以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有不治临自者,有不治竟不愈而死者。其自愈之疾,诚不必服药,若难愈及不愈之疾,固当服药。乃不能知医之高下,药之当否,不敢以身尝试,则莫若择平易轻浅有益无损之方,以备酌用。小误亦无害,对病有奇功,此则不止于中医矣。如偶感风寒,则用葱白苏叶汤取微汗;偶伤饮食,则用山查、麦芽等汤消食;偶感暑气,则用六一散、广藿汤清暑;偶伤风热,则用灯心竹叶汤清火;偶患腹泻,则用陈茶佛手汤和肠胃。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即使少误,必无大害。又有其药似平常,而竟有大误者,不可不知。如腹痛呕逆之症,寒亦有之,热亦有之,暑气触秽亦有之。或见此症而饮以生姜汤,如果属寒,不散寒而用生姜热性之药,至寒气相斗...
· 医学源流论―卷下病不可轻汗论
治病之法,不外汗下二端而已。下之害人,其危立见。故医者病者皆不敢轻投。至于汗多亡阳而死者,十有二三虽死而人不觉也。何则?凡人患风寒之疾,必相戒,以为宁暖无凉。病者亦重加覆护,医者亦云服药必须汗出而解。故病人之求得汗,人人以为当然也。秋冬之时,过暖尚无大害。至于盛夏初秋,天时暑燥,卫气开而易泄。更加闭户重衾,复投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阳亡矣。又外感之疾,汗未出之时,必烦闷恶热。及汗大出之后,卫气尽泄,必阳衰而恶寒。始之暖覆,犹属勉强,至此时虽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为矣。其死也,神气甚清,亦无痛苦。病者医者,及旁观之人,皆不解其何故而忽死,惟有相顾噩然而已。我见甚多,不可不察也。总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亦不宜太暖,无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仲景服桂枝汤法云:服汤已温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至于亡阳未剧,尤可挽回,伤寒论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