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医学源流论―卷上亡阴亡阳论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70
转发:0
评论:0
医学源流论―卷上亡阴亡阳论,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
经云: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血属阴,是汗多乃亡阴也。故止汗之法,必用凉心敛肺之药何也?心主血,汗为心之液,故当清心火。汗必从皮毛出,肺主皮毛,故又当敛肺气,此正治也。惟汗出太甚,则阴气上竭,而肾中龙雷之火随水而上。若以寒凉折之,其火愈炽。惟用大剂参附,佐以咸降之品,如童便、牡蛎之类,冷饮一〔木宛〕,直达下焦,引其真阳下降,则龙雷之火反乎其位,而汗随止。此与亡阴之汗,真大相悬绝。故亡阴亡阳,其治法截然,而转机在顷刻。当阳气之未动也,以阴药止汗,及阳气之既动也,以阳药止汗。而龙骨牡蛎、黄耆、五味收涩之药,则两方皆可随宜用之。医者能于亡阴亡阳之交,分其界限,则用药无误矣。其亡阴亡阳之辨法何如?亡阴之汗,身畏热,手足温,肌热汗亦热而味咸,口渴喜凉饮,气粗,脉洪实,此其验也。亡阳之汗,身反恶寒,手足冷,肌凉汗冷,而味淡微粘,口不渴而喜热饮,气微,脉浮数而空,此其验也。至于寻常之正汗、热汗、邪汗、自汗,又不在二者之列,此理知者绝少,即此汗之一端,而聚讼纷纷,毫无定见,误治甚多也。 
 
  注:〔木宛〕,组合字,音“碗”,为“小盂”之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医学源流论―卷上元气存亡论
养生者之言曰:天下之人,皆可以无死。斯言妄也,何则?人生自免乳哺以后,始而孩,既而长,既而壮,日胜一日。何以四十以后,饮食奉养如昔,而日且就衰?或者曰:嗜欲戕之也。则绝嗜欲,可以无死乎?或者曰:劳动贼之也。则戒劳动,可以无死乎?或者曰:思虑扰之也。则屏思虑,可以无死乎?果能绝嗜欲,戒劳动,减思虑,免于疾病夭札则有之。其老而而死,犹然也。况乎四十以前,未尝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生日长。四十以后,虽无嗜欲、劳苦、思虑,然而日减日消,此其故何欤?盖人之生也,顾夏虫而却笑,以为是物之生死,何其促也,而不知我实犹是耳。当其受生之时,已有定分焉。所谓定分者,元气也。视之不见,求之不得,附于气血之内,宰乎气血之先。其成形之时,已有定数。譬如置薪于火,始然尚微,渐久则烈,薪力既尽,而火熄矣。其有久暂之殊者,则薪之坚脆异质也。故终身无病者,待元气之自尽而死,此所谓终其天年者也。至于疾病之人,若元气不伤,...
· 医学源流论―卷上阴阳升降论
人身象天地。天之阳藏于地之中者,谓之元阳。元阳之外护者,谓之浮阳,浮阳则与时升降。若人之阳气,则藏于肾中,而四布于周身,惟元阳则固守于中而不离其位。故太极图中心白圈,即元阳也,始终不动,其分阴分阳,皆在白圈之外。故发汗之药,皆鼓动其浮阳,出于营卫之中,以泄其气耳。若元阳一动,则元气漓矣。是以发汗太甚,动其元阳,即有亡阳之患。病深之人发喘呃逆,即有阳越之虞,其危皆在烦刻,必用参附及重镇之药以坠安之。所以治元气虚弱之人,用升提发散之药,最防阳气散越,此第一关也。至于阴气则不患其升,而患其竭,竭则精液不布,干枯燥烈,廉泉玉英,毫无滋润,舌燥唇焦,皮肤粗槁。所谓天气不降,地气不升,孤阳无附,害不旋踵。《内经》云:「所奉其人寿」故阴气有余则上溉,阳气有余则下固,其人无病,病亦易愈,反此则危。故医人者,慎毋发其阳而竭其阴也。
· 医学源流论―卷上肾虚非阴症论
今之医者,以其人房劳之后,或遗精之后,感冒觉寒而发热者,谓之阴症。病者遇此,亦自谓之阴症。不问其现症何如,总用参、、附、桂、干姜、地黄等温热峻补之药。此可称绝倒者也。夫所谓阴症者,寒邪中于三阴经也。房后感风,岂风寒心中肾经?即使中之,亦不过散少阴之风寒,如伤寒论中少阴发热,仍用麻黄、细辛发表而已。岂有用辛热温补之法耶?若用温补,则补其风寒于肾中矣。况阴虚之人而感风寒,亦必由太阳入,仍属阳邪,其热必甚,兼以燥闷烦渴。尤宜清热散邪,岂可反用热药?若果直中三阴,则断无壮热之理。必有恶寒、倦卧、厥冷、喜热等症,方可用温散,然亦终无用滋补之法。即如伤寒差后房事不慎,又发寒热,谓之女劳复。此乃久虚之人,复患大症。依今人之见,尤宜峻补者也。而古人治之,用竹皮一升煎汤服,然则无病而房后感风,更不宜用热补矣。故凡治病之法,总视目前之现证现脉。如果六脉沉迟,表里皆畏寒,的系三阴之寒证。即使其本领强壮,又绝欲十...
· 医学源流论―卷上薄贴论
今所用之膏药,古人谓之薄贴,用大端有二:一以治表,一以治里。治表者,如呼脓去腐,止痛生肌,井摭风护肉之类,其膏宜轻薄而日换,此理人所易知。治里者,或驱风寒,或和气血,或消痰痞,或壮筋骨,其方甚多,药亦随病加减,其膏宜重厚而久贴,此理人所难知,何也?盖人之疾病,由外以入内,其流行于经络脏腑者,必服药乃能驱之。若其病既有定所,在于皮肤筋骨之间,可按而得者,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而入。其腠理通经贯络,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之服药尤有力,此至妙之法也。故凡病之气聚血结而有形者,薄贴之法为良。但制膏之法,取药必真,必志必诚,火候必到,方能有效。否则不能奏功,至于敷熨吊〔水榻〕,种种杂法,义亦相同,在善医者通变之而已。注:〔水榻〕,左边为三点“水”字旁,右边为“榻”字去“木”旁。
· 医学源流论―卷上劫剂论
世有奸医,利人之财,取效于一时,不顾人之生死者,谓之劫剂。劫剂者,以重药夺截邪气也。夫邪之中人,不能使之一时即出,必渐消渐托而后尽焉。今欲一日见效,势必用猛厉之药,与邪相争,或用峻补之药,遏抑邪气;药猛厉则邪气暂伏,而正亦伤,药峻补则正气骤发,而邪内陷。一时似乎有效,及至药力尽而邪复来,元气已大坏矣。如病者身热甚,不散其热,而以沉寒之药遏之;腹痛甚不求其因,而以香燥御之;泻痢甚不去其积,而以收敛之药塞之之类,此峻厉之法也。若邪盛而投以大剂参附,一时阳气大旺,病气必潜藏,自然神气略定。越一二日,元气与邪气相并,反助邪而肆其毒,为祸尤烈,此峻补之法也。此等害人之术,奸医以此欺人而骗财者,十之五,庸医不知而效尤以害人者,亦十之五,为医者可不自省,病家亦不可不察也。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