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医学源流论―卷下知病必先知症论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76
转发:0
评论:0
医学源流论―卷下知病必先知症论,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
凡一病必有数症。有病同症异者,有症同病异者,有症与病相因者,有症与病不相因者。盖合之则曰病,分之则曰症。古方以一药治一症,合数症而成病,即合数药而成方。其中亦有以一药治几症者,有合几药而治一症者。又有同此一症,因不同用药亦异,变化无穷。其浅近易知者,如吐逆用黄连、半夏,不寐用枣仁、茯神之类,人皆知之。至于零杂之症,如《内经》所载喘惋噫语,吞欠嚏呕,笑泣目瞑,嗌干心悬善恐,涎下涕出,啮唇啮舌,善忘善怒,喜握多梦,呕酸魄汗等症,不可胜计。或由司天运气,或由脏府生克,或由邪气传变,《内经》言之最详。后之医者,病之总名亦不能知,安能于一病之中,辨明众症之渊源。即使病者身受其苦,备细言之,而彼实茫然不知古人以何药为治,仍以泛常不切之品应命。并有用相反之药以益其疾者,此病者之所以无门可告也。学医者当熟读《内经》,每症究其缘由,详其情状,辨其异同,审其真伪,然后遍考方书本草,详求古人治法。一遇其症,应手辄愈,不知者以为神奇,其实古圣皆有成法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医学源流论―卷下病随国运论
天地之气运,数百年一更易,而国家之气运亦应之。上古无论,即以近代言。如宋之末造,中原失陷,主弱臣弛。张洁古、李东垣辈,立方皆以补中宫,健脾胃,用刚燥扶阳之药为主,局方亦然。至于明季,主暗臣专,膏泽不下于民。故丹溪以下诸医,皆以补阴益下为主。至我本朝,运当极隆之会,圣圣相承,,朝纲整肃,惠泽旁流,此阳盛于上之明征也。又冠饰朱缨,口燔烟草,五行惟火独旺。故其为病,皆属盛阳上越之症。数十年前,云间老医知此义者,往往专以芩、连、知、柏挽回误投温补之人,应手奇效,此实与运气相符。近人不知此理,非惟不能随症施治,并执宁过温热,毋过寒冷之说。偏于温热,又多矫枉过正之论。如中暑一症,或有伏阳在内者,当用大顺散、理中汤,此乃千中之一。今则不论何人,凡属中暑,皆用理中等汤。我目睹七窍皆裂而死者,不可胜数。至于托言述东垣用苍等燥药者,举国皆然。此等恶习,皆由不知天时国运之理,误引旧说以害人也。故古人云:不知天地...
· 医学源流论―卷下轻药愈病论
古谚有不服药为中医之说,自宋以前已有之。盖因医道失传,治人多误,病者又不能辨医之高下,故不服药,虽不能愈病,亦不至为药所杀。况病苟非死症,外感渐退,内伤渐复,亦能自愈,故云中医,此过于小心之法也。而我以为病之在人,有不治自愈者,有不治临自者,有不治竟不愈而死者。其自愈之疾,诚不必服药,若难愈及不愈之疾,固当服药。乃不能知医之高下,药之当否,不敢以身尝试,则莫若择平易轻浅有益无损之方,以备酌用。小误亦无害,对病有奇功,此则不止于中医矣。如偶感风寒,则用葱白苏叶汤取微汗;偶伤饮食,则用山查、麦芽等汤消食;偶感暑气,则用六一散、广藿汤清暑;偶伤风热,则用灯心竹叶汤清火;偶患腹泻,则用陈茶佛手汤和肠胃。如此之类,不一而足,即使少误,必无大害。又有其药似平常,而竟有大误者,不可不知。如腹痛呕逆之症,寒亦有之,热亦有之,暑气触秽亦有之。或见此症而饮以生姜汤,如果属寒,不散寒而用生姜热性之药,至寒气相斗...
· 医学源流论―卷下病不可轻汗论
治病之法,不外汗下二端而已。下之害人,其危立见。故医者病者皆不敢轻投。至于汗多亡阳而死者,十有二三虽死而人不觉也。何则?凡人患风寒之疾,必相戒,以为宁暖无凉。病者亦重加覆护,医者亦云服药必须汗出而解。故病人之求得汗,人人以为当然也。秋冬之时,过暖尚无大害。至于盛夏初秋,天时暑燥,卫气开而易泄。更加闭户重衾,复投发散之剂,必至大汗不止,而阳亡矣。又外感之疾,汗未出之时,必烦闷恶热。及汗大出之后,卫气尽泄,必阳衰而恶寒。始之暖覆,犹属勉强,至此时虽欲不覆而不能,愈覆愈汗,愈汗愈寒。直至汗出如油,手足厥冷,而病不可为矣。其死也,神气甚清,亦无痛苦。病者医者,及旁观之人,皆不解其何故而忽死,惟有相顾噩然而已。我见甚多,不可不察也。总之,有病之人,不可过凉,亦不宜太暖,无事不可令汗出。惟服药之时,宜令小汗。仲景服桂枝汤法云:服汤已温覆令微似汗,不可如水淋漓。此其法也。至于亡阳未剧,尤可挽回,伤寒论中...
· 医学源流论―卷下水病针法论
凡刺之法,不过补泻经络,祛邪纳气而已,其取穴甚少。惟水病风〔病水〕肤胀,必刺五十七穴。又云:皮肤之血尽取之何也?盖水旺必克脾土,脾土衰则遍身皮肉皆肿,不特一经之中有水气矣。若仅刺一经,则一经所过之地水自渐消。而他经之水不消,则四面会聚,并一经已泻之水亦仍满矣。故必周身肿满之处皆刺而泻之,然后其水不复聚耳。此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此与大禹治洪水之法同。盖洪水泛滥,必有江淮河济,各引其所近之众流以入海,必不能使天下之水归一河以入海也。又出水之后,更必调其饮食。经云:方饮无食,方食无饮(使饮食异居,则水不从食,以至于脾土受湿之处也),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此症之难愈如此。余往时治此病,轻者多愈,重者必复肿。盖由五十七穴未能全剌,而病人亦不能守戒一百三十五日也。此等大症,少违法度,即无愈理,可不慎哉。
· 医学源流论―卷下愈病有日期论
治病之法,自当欲其速愈。世之论者,皆以为治早而药中病则愈速,治缓而药不中病则愈迟,此常理也。然亦有不论治之迟早,而愈期有一定者。《内经》藏气法时论云:夫邪气之客于身也,以胜相加,至其所生而愈,至其所不胜而甚,至其所生而持,自得其位而起。其它言病愈之期不一。伤寒论云:发于阳者七日愈,发于阴者六日愈。又云: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此皆宜静养调摄以待之,不可乱投药石。若以其不愈,或多方以取效,或更用重剂以希功,即使不误,药力胜而元气反伤;更或有不对症之药,不惟无益,反有大害,此所宜知也。况本原之病,必待其精神渐复,精神岂有骤长之理?至于外科,则起发成脓生肌收口,亦如痘症有一定之日期,治之而误,固有迁延生变者,若欲强之有速效,则如揠苗助长,其害有不可胜言者,乃病家医家皆不知之。医者投药不效,自疑为未当,又以别方试之,不知前方实无所害,特时未至耳,乃反误试诸药,愈换而病愈重。病家以医者久而不效...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