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医学源流论―卷下妇科论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426
转发:0
评论:0
医学源流论―卷下妇科论,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且多症瘕之疾。其所以多症瘕之故,亦以经
妇人之疾,与男子无异,惟经期胎产之病不同,且多症瘕之疾。其所以多症瘕之故,亦以经带胎产之血易于凝滞,故较之男子为多。故古人名妇科谓之带下医,以其病总属于带下也。凡治妇人,必先明冲任之脉。冲脉起于气街(在毛际两旁),并少阴之经,挟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任脉起于中极之下(脐旁四寸),以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云:冲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脉之海。此皆血之所从生,而胎之所由系。明于冲任之故,则本原洞悉,而后其所生之病,千条万绪,可以知其所从起。更参合古人所用之方,而神明变化之,则每症必有传受,不概治以男子泛用之药,自能所治辄效矣。至如世俗相传之邪说,如胎前宜凉,产后宜温等论。夫胎前宜凉,理或有之,若产后宜温,则脱血之后,阴气大伤,孤阳独炽;又瘀血未净,结为蕴热,乃反用姜桂等药,我见时医以此杀人无数。观仲景先生于产后之疾,以石膏、白薇、竹茹等药治之,无不神效。或云:产后瘀血,得寒则凝,得热则行,此大谬也。凡瘀血凝结,因热而凝者,得寒降而解;因寒而凝者,得热降而解。如桃仁承气汤,非寒散而何?未闻此汤能凝血也。盖产后瘀血热结为多,热瘀成块,更益以热,则炼成干血,永无解散之日。其重者,阴涸而即死;轻者,成坚痞褥劳等疾,惟实见其真属寒气所结之瘀,则宜用温散。故凡治病之法,不本于古圣,而反宗后人之邪说,皆足以害人。诸科皆然,不独妇科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医学源流论―卷下医学渊源论
医书之最古者《内经》,则医之祖乃岐黄也。然《本草》起于神农,则又在黄帝之前矣。可知医之起,起于药也。至黄帝则讲夫经络脏腑之原,内伤外感之异,与夫君臣佐使,大小奇偶之制,神明夫用药之理。医学从此大备,然其书讲人身脏腑之形,七情六淫之感,与针灸杂法为多,而制方尚少。至伊尹有汤液治病之法,然亦得之传闻,无成书可考。至扁鹊、仓公,而汤药之用渐广。张仲景先生出,而杂病伤寒,专以方药为治,遂为千古用方之祖。而其方亦俱原本神农、黄帝之精义,皆从古相传之方,仲景不过集其成耳。自是之后,医者以方药为重,其于天地阴阳经络脏腑之道,及针灸杂术,往往不甚考求。而治病之法,从此一变。唐宋以后,相寻弥甚,至元之刘河间、张洁古等出,未尝不重《内经》之学,凡论病必先叙经文,而后采取诸家之说,继乃附以治法,似为得旨。然其人皆非通儒,不能深通经义,而于仲景制方之义,又不能深考其源,故其说非影响即支杂,各任其偏,而不归于中道。...
· 医学源流论―卷下病家论
天下之病,误于医家者固多,误于病家者尤多。医家而误,易良医可也;病家而误,其弊不可胜穷。有不问医之高下,即延以治病,其误一也;有以耳为目,闻人誉某医,即信为真,不考其实,其误二也;有平日相熟之人,务取其便,又虑别延他人,觉情面有亏,而其人又叨任不辞,希图酬谢,古人所谓以性命当人情,其误三也;有远方邪人,假称名医,高谈阔论,欺骗愚人,遂不复详察,信其欺妄,其误四也;有因至亲密友或势位之人,荐引一人,情分难却,勉强延请,其误五也;更有病家戚友,偶阅医书,自以为医理颇通,每见立方,必妄生议论,私改药味,善则归己,过则归人,或各荐一医,互相毁谤,遂成党援,甚者各立门户,如不从己,反幸灾乐祸,以期必胜,不顾病者之死生,其误七也;又或病势方转,未收全功,病者正疑见效太迟,忽而谗言蜂起,中道变更,又换他医,遂至危笃,反咎前人,其误八也;又有病变不常,朝当桂附,暮当芩连;又有纯虚之体,其症反宜用硝黄;大实...
· 医学源流论―卷下幼科论
幼科古人谓之哑科,以其不能言,而不知病之所在也。此特其一端耳。幼科之病,如变蒸胎惊之类,与成人异者,不可胜举。非若妇人之与男子异者,止经产数端耳。古人所以另立专科,其说精详明备。自初生以至成童,其病名不啻以百计。其治法立方,种种各别。又妇人之与男子病相同者,治亦相同。若小儿之与成人,即病相同者,治亦迥异。如伤食之症,反有用巴豆、硼砂。其余诸症,多用金石峻厉之药,特分两极少耳。此古人真传也!后世不敢用,而以草木和平之药治之,往往迁延而死。此医者失传之故。至于调摄之法,病家能知之者,千不得一。盖小儿纯阳之体,最宜清凉,今人非太暖即太饱。而其尤害者,则在于有病之后,而数与之乳。乳之为物,得热则坚韧如棉絮。况儿有病,则食乳甚稀,乳久不食,则愈充满,一与之吮,则迅疾涌出,较平日之下咽更多。前乳未消,新乳复充,填积胃口,化为顽痰,痰火相结,诸脉皆闭而死矣。譬如常人平日食饭几何,当病危之时,其食与平时不...
· 医学源流论―卷下针灸失传论
灵素两经,其详论藏府经穴疾病等说。为针法言者,十之七八;为方药言者,十之二三。上古之重针法如此,然针道难而方药易,病者亦乐于服药而苦于针,所以后世方药盛行,而针法不讲。今之为针者,其显然之失有十,而精微尚不与焉。两经所言十二经之出入起止浅深左右,交错不齐,其穴随经上下,亦参差无定。今人执同身寸依左右一直竖量,并不依经曲折,则经非经而穴非穴,此一失也。两经治病云,某病取某穴者固多,其余则指经而不指穴。如灵枢终始篇云: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补足太阴。厥病篇云:厥头痛,或取足阳明太阴,或取手少阳足少阴;耳聋取手。
· 医学源流论―卷下《难经》论
《难经》非经也。以经文之难解者,设为问难以明之,故曰《难经》,言以经文为难而释之也。是书之旨,盖欲推本经旨,发挥至道,剖晰疑义,垂示后学,真读《内经》之津梁也。但其中亦有未尽善者,其问答之词,有即引经文以释之者。经文本自明显,引之或反遗其要,以至经语反晦。或则无所发明,或则与两经相背,或则以此误彼,此其所短也。其中有自出机杼,发挥妙道,未尝见于《内经》,而实能显《内经》之奥义,补《内经》之所未发,此盖别有师承,足与《内经》并垂千古。不知创自越人乎?抑上古亦有此书,而越人引以为证乎?自隋唐以来,其书盛着尊崇之者固多,而无能驳正之者。盖业医之辈,读《难经》而识其大义,已为医道中杰出之流,安能更深考《内经》,求其异同得失乎?古今流传之载籍,凡有舛误,后人无敢议者,比比然也,独《难经》乎哉?余详余所著《难经》经释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