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第十九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伤寒杂病论―第十九篇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枝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枳实王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少阴病,欲吐不吐,心烦,但欲寐,五六日,自利而渴者,属少阴也,虚,故饮水自救;若色白者,少阴病形悉具;白者,以下焦虚寒,不能制水,故令色白也。
病人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者,亡阳也;此属少阴,法当咽痛,而复吐、利。
少阴病咳而下利,(言严)语者,被火劫故也,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少阴病脉细沉数,病为在里,不可发汗。
少阴病脉微,不可发汗,亡阳故也;阳已虚,尺脉弱涩者,复不可下之。
少阴病脉紧,至七八日,自下利,脉暴微,手足反温,脉紧反去者,为欲解也,虽烦,下利,必自愈。
少阴病,下利,若利自止,恶寒而蜷卧,手足温者,可治。
少阴病,恶寒而蜷,时自烦,欲去衣被者,可治。
少阴中风,脉阳微阴浮者,为欲愈。
少阴病欲解时,从子至寅上。
少阴病,吐、利,手足不逆冷,反发热者,不死。脉不至者,灸少阴七壮。
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而出,或从口鼻,或从耳出者,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
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手足逆冷者,不治。
少阴病,吐利,躁烦,四逆者,死。
少阴病,下利止,而头眩时时自冒者,死。
少阴病四逆,恶寒,而身蜷,脉不至,心烦而躁者,死。
少阴病,六七日,息高者,死。
少阴病,脉微细沉,但欲卧,汗出不烦,自欲吐,至五六日,自利,复烦躁不得卧寐者,死。
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麻黄附子细辛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细辛二两
右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
麻黄附子甘草汤方
麻黄二两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右三味,以水七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烦,不得卧者,黄连阿胶汤主之。
黄连阿胶汤方
黄连四两 黄芩二两 芍药二两 阿胶三两 鸡子黄二枝
右五味,以水六升,先煮三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小冷,纳鸡子黄,搅令相得,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附子汤方
附子二枚(炮去皮破八片) 茯苓三两 人参二两 白术四两 芍药三两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方见前)
少阴病,脉微而弱,身痛如掣者,此荣卫不和故也,当归四逆汤主之。
当归四逆汤方
当归三两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木通三两 甘草二两(炙)大枣二十五枚(劈)
右七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
桃花汤方
赤石脂一斤(一半全用一半筛末) 干姜一两 粳米一升
右三味,以水七升,煮米令熟,去滓,温服七合,纳赤石脂末方寸匙,日三服,若一服愈,余勿服。
少阴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不利,下利不止,便脓血者,桃花汤主之。(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足阳明。
少阴病,吐,利,手足逆冷,烦躁欲死者,吴茱萸汤主之。
吴茱萸汤方
吴茱萸一升 人参二两 生姜六两(切) 大枣十二枚(劈)
右四味,以水七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者,猪肤汤主之。
猪肤汤方
猪肤一斤
右一味,以水一斗,煮取五升,去滓,加白蜜一升,白粉五合,熬香,和令相得,分温六服。(白粉即米粉)
少阴病,二三日咽中痛者,可与甘草汤;不差,与桔梗汤。
甘草汤方
甘草二两
右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温服七合,日二服。
桔梗汤方
桔梗一两 甘草二两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温分再服。
少阴病,咽中伤,生疮,痛引喉旁,不能语言,声不出者,苦酒汤主之。
苦酒汤方
半夏十四枚(洗破如枣核) 鸡子一枚(去黄纳上苦酒著鸡子壳中)
右二味,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置刀环中,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差,更作三剂。
少阴病,咽中痛,脉反浮者,半夏散及汤主之。
半夏散方
半夏(洗) 桂枝甘草(炙)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匙,日三服,若不能散服者,以水一升煎七沸,纳散两方寸匙,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
少阴病,下利,白通汤主之。
白通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脉微者,与白通汤;利不止,厥逆无脉,干呕烦者,白通加猪胆汁汤主之;服汤后,脉暴出者死;微续者生。
白通加猪胆汁汤方
葱白四茎 干姜一两 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人尿五合 猪胆汁一合
右五味,以水三升,先煮三物,取一升,去滓,纳人尿,猪胆汁,和令相得,分温再服,若无胆汁亦可用。
少阴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为有水气,其人或咳,或不利,或下利,或呕者,真武汤主之。
真武汤方
茯苓三两 芍药三两 白术二两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咳者,加五味子半升,细辛干姜各一两;若不利者,加茯苓一两;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二两;若呕者,去附子,加生姜足前成半斤。
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或利止,脉不出者,通脉四逆汤主之。
通脉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三两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其脉即出者愈。面色赤者,加葱九茎;腹中痛者,去葱,加芍药二两;呕者,加生姜二两;咽痛者,去芍药,加桔梗一两;利止,脉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参二两。
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四逆散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 干姜一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捣筛,白饮和服方寸匙,咳者去人参,加五味子,干姜各五分,并主下利;悸者,加桂枝五分;不利者,加茯苓五分;泄利下重者,先以水五升,煮薤白三两,取三升,去滓,以散三方寸匙纳汤中,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猪苓汤方
猪苓一两(去皮) 茯苓一两(去皮) 阿胶一两 泽泻一两 滑石一两
右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物,取二升,去滓,纳胶烊尽,温服七合,日三服。
少阴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干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方
枳实王枚(炙) 厚朴半斤(去皮炙用) 大黄四两(洗) 芒硝三合
右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味,取五升,去滓,纳大黄,更煮取二升,去滓,纳芒硝,更上火令一二沸,分温再服,一服得利,止后服。
少阴病,自利清水,色纯青,心下必痛,口干燥者,可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六七日,腹胀不大便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方见上)
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四逆汤方
甘草二两(炙) 附子大者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干姜二两半 人参二两
右四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
少阴病,饮食入口即吐,或心中温温欲吐,复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脉弦迟者,此胸中实,不可下也,当吐之;若膈上有寒饮,干呕者,不可吐也,当温之,宜四逆汤。(方见上)
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伤寒杂病论―第十八篇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太阴中风,四肢烦疼,阳微阴涩而长者,为欲愈。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桂枝汤方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须臾啜热粥一升,以助药力,温覆取汗,不汗再服。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理中、四逆辈。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当发身黄,若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尔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大实痛者,桂枝加大黄汤主之。桂枝加芍药汤方桂枝三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分三服。桂枝加大黄汤方桂枝三两大黄二两芍药六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六味,...
· 伤寒杂病论―第十六篇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问曰:病有太阳阳明,有正阳阳明,有少阳阳明,何谓也?答曰:太阳阳明者,脾约是也,正阳阳明者,胃家实是也;少阳阳明者,发汗,利已,胃中燥烦实,大便难是也。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问曰:病有得之一日,不发热而恶寒者,何也?答曰:虽得之一日,恶寒将自罢,即自汗出而恶热也。问曰:恶寒何故自罢?答曰:阳明居中,主土也,万物所归,无所复传,始虽恶寒,二日自止,此为阳明病也。本太阳病,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也。伤寒发热,无汗,呕不能食,而反汗出然者,是转属阳明也。伤寒三日,阳明脉大者,此为不传也。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者,为阳明病也。伤寒转...
· 伤寒杂病论―第二十四篇辨疟病脉证并治
师曰:疟病其脉弦数者,热多寒少;其脉弦迟者,寒多热少。脉弦而小紧者,可下之;弦迟者,可温之,弦紧者,可汗之,针之,灸之;浮大者,可吐之;弦数者,风发也,当于少阳中求之。问曰:疟病以月一发者,当以十五日愈,甚者当月尽解,如其不差,当云何?师曰:此结为症瘕,必有疟母,急治之,宜鳖甲煎丸。鳖甲煎丸方鳖甲柴胡黄芩大黄牡丹(庶虫)虫阿胶右七味,各等分,捣筛,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七丸,日三服,清酒下,不能饮者,白饮亦可。师曰:阴气孤绝,阳气独发,则热而少气烦,手足热而欲呕,此名疸疟,白虎加桂枝人参汤主之。白虎加桂枝人参汤方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甘草二两(炙)粳米二合桂枝三两人参三两右六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疟病,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疼烦,时作呕,此名温疟,宜白虎加桂枝汤。白虎加桂枝汤方(即前方去人参一味)疟病,多寒,或但寒不热者,此名牡疟,蜀漆散主之,柴胡桂姜汤亦主...
· 伤寒杂病论―第十四篇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葛根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若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葛根加半夏汤方葛根四两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二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半夏半升(洗)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复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太阳病,桂枝证,医反下之,利遂不止,脉促者,热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主之。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葛根半斤黄连三两黄芩三两甘草二两(炙)右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减二升,去上沫,纳诸药,煮取二升,去滓,...
· 伤寒杂病论―第九篇湿病脉证并治
湿气为病,内外上下,四处流行,随邪变化,各具病形,按法诊治,勿失纪纲。湿气在上,中于雾露,头痛,项强,两额疼痛,脉浮而涩者,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主之。黄芪桂枝茯苓细辛汤方黄芪三两桂枝二两茯苓三两细辛一两右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湿气在下,中于水冷,从腰以下重,两足肿,脉沉而涩者,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主之。桂枝茯苓白术细辛汤方桂枝三两茯苓四两白术三两细辛二两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服。湿气在外,因风相搏,流于经络,骨节烦疼,卧不欲食,脉浮缓,按之涩,桂枝汤微发其汗,令风湿俱去;若恶寒,身体疼痛,四肢不仁,脉浮而细紧,此为寒气,并桂枝麻黄各半汤主之。桂枝汤方桂枝三两(去皮)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劈)右五味,(口父)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微似...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