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16
转发:0
评论:0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显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之美也。

追溯历史,早在先秦时代,诸子百家对于虚静之说,就曾经有过种种论述,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本也……虚静之说,本是根底于道家的审美学说。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至于就小处来说,即如我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这个虚静之美,其“虚”与“静”之间的辩证关系则亦不例外。这就是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于此。

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极富我国传统审美文化的特色。比之日本“茶道四规”中所言的枯寂之美,亦称沉寂之美、静寂之美,两者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是因为,日本茶道文化属于禅道文化,亦即佛门文化的性质。故尔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在茶事操作的程式中,在茶道审美的过程中,其一招一式,一举一动,都需要表达佛门的教义并教规。这就正如日本禅师寂庵宗泽所说的那样:茶意即禅意也,因此舍掉禅之外,就没有茶意;不知道禅味的话,也就不知道茶味。这证明,日本茶道就其本质来说,它只不过是一种禅道模式。他们奉行的茶道美学,则是禅味至上主义的禅道美学,始终至虔至诚地追求充满禅道理念的枯寂之美。所以,就日本茶道来说,他们很难体悟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试想,若让心界的全部空间充满宗教的教义、教规,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如此境况,怎能有感悟茶道的虚静之美可言呢。当然,日本茶道的宗教信仰,本是无可厚非的。这里作出两种不同性质的茶道审美文化的比较,旨在说明因两国国情的不同,因而彼此在茶道审美文化方面亦殊有差异。正视这一点,则更有利于彼此之间开展茶道文化交流,便于求同存异,取长补短。关于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对于日常品茗审美而言,并非空泛,仔细品味,有助于在品茗生活中更好地获得审美感悟。其实虚静之说并不玄奥,只需明白一点,即静乃始于虚也,在内心世界的空间里,在受到外物之苦时,在品茗审美之前,需把心灵空间的挤轧之物、堆垒之物,尽量排解开去,静下神来,定下心来,开始走进品茗审美的境界,静静领悟茶之色、茶之香、茶之味、茶之形的种种美感,以及赏鉴茶道文化生活中的择器之美、择水之美、择侣之美、择境之美。这一切,不正是属于虚静之美的境界么?

由此可知,历代诗人兼茶人在从事咏茶的创作生活中,在茶道审美的感悟并吟咏中,自然皆离不开亦虚亦静的精神氛围与精神境界。尤其当心灵世界的静氛形成之时,则更给茶道审美感悟并咏茶创作营造了最佳契机。禅有禅悟,茶有茶思。就茶道审美与咏茶创作来说,茶悟出茶思,茶悟出茶情,茶悟出的是不失茶氛的灵气,茶悟出的是不失茶韵的美感,这一切皆跟所谓禅悟迥乎其异。需知,由茶悟而升华,即堪达于无穷美妙的艺术境界,甚至达于像卢仝在《七碗茶诗》中所讴歌的那般如梦如幻,如恍如惚,如通仙灵,如御清风的诗性境界。这正是中国茶道及其审美文化,包括虚静之美所达到的一种最高精神境界和艺术境界。

或问,这虚静之“静”,是不是意味着自始至终需“静”得鸦雀无声,需“静”得肃穆庄严,如日本茶道那般地枯寂呢?当然不是这样。中国茶道审美文化中的虚静之说,实质上是指心灵世界的虚静,至于外界环境的宁静,兼顾即可。只要自我心灵不失虚静,则茗叙也罢、说笑也罢、听曲也罢、赏戏也罢,在啜茗中兴之所至,或则朗吟,或则放歌,或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皆无不可。无怪蜀都一带茶馆,历来盛行摆龙门阵,那就叫做静中有闹,闹中有静,雅中有俗,俗中有雅。我想,这可以说是虚静之美的一种动态样式,动态风貌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的虚静之美
我国茶道审美文化的最著特征之一,即乃虚静这这美也。虚者,即虚无之谓也。就大处来说,天地本是从虚无而来,万物本是由虚无而生。就小处来说,静乃始于虚也。有虚才有静,无虚则无静。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之真谛,即在此也。不过,有些作者对于虚静的释义,却止是着眼于一个“静”字。甚至更把“虚”“静”之间的辩证关系、主从关系,全然倒置过来,说什么“静则明,静则虚,静则虚怀若谷,静则内敛含蓄”云云;并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此类说法,真叫人听了之后即使思忖再思忖,却依然不得其解焉。我联想到苏轼的一首诗作。此诗即把虚静之说作为吟咏的题材,赞曰: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能了群动,空故纳万境。他这里说的“空且静”,即虚静之谓也。诚然,虚无才堪纳万境,一切动态之美,一切静态之美,皆堪纳于虚无之中。诗道审美如斯,茶道审美亦如斯也。对于虚静的论述,王蒙先生就曾有过一番精诣之论,他说:“一切来自虚无,虚无...
· 虚美薰心
【成语】虚美薰心【成语】虚美薰心【读音】xūměixūnxīn【释义】虚:虚假;薰心:迷了心窍。指被表面上的美好假象所迷惑。【出处】汉·路温舒《尚德缓刑书》:“虚美薰心,实祸蔽塞。”
· 虚美隐恶
【成语】虚美隐恶【成语】虚美隐恶【拼音】xūměiyǐnè【解释】凭空加以赞美而掩蔽其过错。【出处】《旧唐书·许敬宗传》:“白州人庞孝泰,蛮酋凡品,率兵从征高丽,贼知其懦,袭破之。敬宗又纳其宝货,称孝泰频破贼徒,斩获数万,汉将骁健者,唯苏定方与庞孝泰耳,曹继叔、刘伯英皆出其下。虚美隐恶如此。”宋·王应麟《困学纪闻·考史二》:“愚谓子显以齐宗室,仕於梁而作齐史,虚美隐恶,其能直笔乎?”
· 茶文化―品茶论道―中国茶道:“静”
中国茶道是修身养性,追寻自我之道。静是中国茶道修习的必由途径。如何从小小的茶壶中去体悟宇宙的奥秘?如何从淡淡的茶汤中去品位人生?如何在茶事活动中明心见性?如何通过茶道的修习来澡雪精神,锻炼人格,超越自我?答案只有一个――静。老子说:“至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庄子说:“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水静伏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老子和庄子所启示的“虚静观复法”是人们明心见性,洞察自然,反观自我,体悟道德的无上妙法。道家的“虚静观复法”在中国的茶道中演化为“茶须静品”的理论实践。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写道:“茶之为物,……冲淡闲洁,韵高致静。”徐祯卿《秋夜试茶》诗云:静院凉生冷烛花,风吹翠竹月光华。闷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字笋茶。梅妻鹤子的林逋在《尝茶次寄越僧灵皎》的诗中云:白云南风雨枪新,腻绿长鲜...
· 李静与美絮
传说,托塔李天王本是人间的凡人,后来,被封为了神。但刚到天宫里来,就犯下了玉皇大帝新定的规矩。喜欢上了玉皇大帝的孙女,名叫美絮。而美絮,也一样喜欢上了他。两人每天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起,引起了众神的不满,玉皇大帝见托塔李天王如此好色,就把他贬下了人间。托塔李天王被贬下凡以后,投胎到了一对有老、有穷的农村夫妇家里,取名为“李静”。李静慢慢长大,但仍不忘记美絮。一天,宫女们下到人间来玩耍,她们各个长得美若鲜花,但却不把老百姓们当回事。唯独一个宫女,不是这样。一天,李静出去收麦,看见宫女们正踩在麦子上,把麦子踩个粉碎,却毫不理睬。李静生气了,拿起锄头,打向宫女们。宫女们见李静拿着锄头冲过来,纷纷抱头鼠窜。只有一个宫女,站在原地一动不动,眼睛里还闪着晶莹的泪珠。李静仔细一看,这个宫女正是美絮。两人见面后,结了婚,生了四个孩子,两男两女。一起下田种地,让他们的粮食得到了好收成。另外一些宫女们,跑回天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