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早期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内在关系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49
转发:0
评论:0
早期茶文化与宗教发展的内在关系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
中国的茶文化有着深刻的宗教文化基础。可以说,没有这一基础,茶无以形成文化。宗教最基本的是儒禅道三教。尽管儒是否成为"教"仍属争论之列,但儒所具有的宗教精神和宗教性的道德功能则是无可争辨的;牟宗三、徐复观、张君劢、唐君毅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中就指出儒是"道德性与宗教性之存在"。因而本文将儒列入三教之中仍有一定的合理性。事实上,离开了儒来谈宗教与中国茶文化是不够公平的。

从历史的角度看,道教与茶文化的渊源关系虽是人们谈论最少的,但实质上是最为久远而深刻的。道家的自然观,一直是中国人精神生活及观念的源头。所谓"自然",在道家指的是自己而然,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道无所不在,茶道只是"自然"大道的一部分。茶的天然性质,决定了人们从发现它,到利用它、享受它,都必然要以上述观念灌注其全部历程。老庄的信徒们又欲从自然之道中求得长生不死的"仙道",茶文化正是在这一点上,与道教发生了原始的结合。玉川子要"乘此清风欲飞去",借茶力而羽化成仙,是毫不奇怪的。陶弘景《杂录》与西汉壶居士《食忌》的记载,都与此有关。《茶经o七之事》引述《神异记》的故事,更表明陆羽本人对道士与茶茗的关系是深信不疑的。所以,从历史事实与观念发生的角度看,都显示了道教与茶文化的关系是最为久远的。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它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文化虚静恬淡的本性。道教的"隐逸",即是在老庄虚静恬淡、随顺自然的思想上发展起来的,它与茶文化有着内在的关联;隐逸推动了茶事的发展,二者相得益彰。

从历史和发生学角度固然要追溯到道教,但从发展角度看,茶文化的核心思想则应归之于儒家学说。这一核心即以礼教为基础的"中和"思想。儒家讲究"以茶可行道",是"以茶利礼仁"之道。所以这种茶文化首先注重的是"以茶可雅志"的人格思想,儒家茶人从"洁性不可污"的茶性中吸取了灵感,应用到人格思想中,这是其高明之处。因为他们认为饮茶可自省、可审己,而只有清醒地看待自己,才能正确地对待他人;所以"以茶表敬意"成为"以茶可雅志"的逻辑连续。足见儒家茶文化表明了一种人生态度,基本点在从自身做起,落脚点在"利仁",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化民成俗。所以"中和"境界始终贯穿其中。这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的体现,其深层根源仍具一种宗教性的道德功能。

如果说道教体现在源头,儒家体现在核心,则佛教禅宗则体现在茶文...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孔子与早期儒家经典的关系
孔子到了晚年知道之不行,遂潜心于授徒和整理古代文献。关于前者,相传他弟子三千,可谓规模宏大;关于后者,相传儒家经典差不多都经过他的整理:“笔则笔,削则削",不仅使孔子赢得了极高的名声,而且确实有助于中国古典文献的保存和流传。既为后世儒家提供了丰富的智慧资源,也为文明中华的文化发展与繁荣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同时,正是由于这些传世的儒家经典曾经过孔子的整理与诠释,于是这些经典在后世中国便具有至尊的地位,于是有人认为:“曾经圣人手,议论安敢道"。孔子便成了圣人,儒
· 近代早期英国学徒制的发展
作者: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初庆东英国学徒制起源于中世纪,行会的建立使之不断发展。不过,行会控制下的学徒制是自发形成的私人制度。到近代,学徒制逐渐被纳入英国劳资政策体系中,成为职业教育的主要组织形式。1563年,女王伊丽莎白一世颁布《工匠法令》(StatuteofArtificers),标志着学徒制从私人领域向公共领域过渡,成为近代英国职业教育的开端。《工匠法令》是英国历史上最为重要的法令之一,奠定了16世纪下半叶至19世纪上半叶英国劳资政策的基础。斗争推动政府立法16世纪中叶,在人口波动、“价格革命”、饥馑与瘟疫等因素的影响下,英国面临日益严重的问题。饥馑与瘟疫引发的人口危机改变了市场的供需关系,造成供不应求。1555—1556年,英国发生严重饥馑,随后又爆发瘟疫,1557—1558年开始出现人口危机。据统计,1557—1559年,英国人口死亡率高于1541—1871年的任何时期。15...
· 茶文化―茶文茶诗―茶具搭配与生命内在的振动
茶具搭配是生命特质的展现,亦是生命态度的呈现。藉由茶具的搭配寻找出个人的生命特质与生命态度。学习接纳自己、肯定自己,找回本我从而观照自我。经由内在的振动与整合,重现生命,并落实于生活。这是一场实验性的即席创作,透过同学们集思、观察;协助支持主角找回自己,并寻找出自在之路。引言:饮茶只是一种嗜好与媒藉。营造饮茶背后的附加文化,才是终极的目的所在。是若为饮茶而饮茶,则饮茶必将仅止于品饮的精致层次而已,无法触动其内在深层文化结构内涵【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教授吴致和】。基于台湾近年茶艺发展,严格的说其实就是社会的另一个翻版。各式各样的饮茶方式及论调,并不断追逐感官的刺激,显现出茶艺一片欣欣向荣。然而在不断追寻香气、滋味、器皿配件精美的同时,是否也该去想想:因此而让大众觉得茶艺是一种高不可攀,甚至那是达官贵人文人雅士的专利?此次的课程设计,便尝试除了在追寻香气、滋味之外,去观察生命的现象,并引发另一种...
· 中原访古—寻根中原—淮系文化的早期发展与三代变迁
考古学界的主导认识是把中国腹地的史前文化分为长江、黄河两大文化区域,而淮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只是长江、黄河两大文化系统的交汇,具有中介性质,并习惯地把属于淮河流域的河南中、南部和山东的中、南部视为黄河流域,把淮系裴李岗文化和西来的仰韶文化简单地串为一脉相承。但迄今的考古发现已初步证明淮河流域存在着一个完整的、相对独立的“淮河文化大系”。以新视角审视淮河文化大系是对中国史前文化结构研究的重要调整与修正,将为先秦史籍记载、实际存在的淮夷国族和以徐舒文明为代表的淮夷文明找到史前源头,并理顺淮系文化发展的脉络,从一个侧面来展示多源的四夷诸族及其文明如何以三代王朝文明为核心,抟糅为夷夏共同体和走向秦汉帝国文明的历史之路。一、淮系文化的历史舞台淮系文化以淮河流域,包括河南中南部、安徽淮北和江推之间、苏北以及鲁中南淮河支流泗、沂等河流域,为主要历史舞台,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还分迁到豫西南、鄂西北、皖西南、鄂东...
· 绚丽之美与儒家美学观的内在矛盾
摘要:人们通常认为,儒家美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讲求朴素与实用,反对奢靡华丽,并且据此把“朴素为美”的美学观升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观念之一。这样来理解儒家美学观是不全面的。事实上,儒家美学观存在着内在的矛盾,它既有提倡“节用而爱人”即赞同朴素与实用的一面,又有重视外表的“文饰”即提倡绚丽与华美的另一面。在儒家的美学思想体系中,绚丽与华美都是权力、地位和礼仪的象征,又是同他们所提倡的“礼”的思想紧密联系着的。对“朴素为美”的提倡,更多地表现为道家、法家和墨家的美学观。在中国美学史上,儒家美学中对绚丽与华美的赞赏,很难得到民间的认同。追求绚丽与华美的美学态度和艺术风格,还常常受到泛道德化的批判。关键词:绚丽美儒家美学观矛盾现代美学理论认为,美有优美和壮美这两种基本形态,这样的分类方法是由西方美学史中的美与崇高演变而来的,而中国美学史还有另外一对与之相对应的概念,就是阴柔之美和阳刚之美。对美的...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