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论唐宋以来上品茶的观念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326
转发:0
评论:0
论唐宋以来上品茶的观念 ,任何一种产品,由于其原材料及加工工艺的不同,品质都会有高低上下之分;而与农业产品
任何一种产品,由于其原材料及加工工艺的不同,品质都会有高低上下之分;而与农业产品有关的几乎所有产品,原材料的品质都至为重要。未经加工即进入销售和消费领域的农产品,与其品质相关的重要参数,除产地这一非人力所能为的参数外,几乎都是生长期、季节等农业化的指数,其中的植物产品,更是以生长时期、采摘时间等为评判的标准。然而对于那些需要经过加工才能进入销售与消费的农业产品来说,加工工艺的投入及由其所带来的附加值,也是其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数。

在中国近两千年的茶叶生产、饮用的发展历史中,茶叶经历了不加工、粗加工、精加工及工业化大生产等几大不同的加工工艺历程,不同的工艺与不同时代不同的茶饮茶艺文化相结合而赋予茶本身以不同的附加值,它们与茶叶本身所固有的植物农业产品所具有的农业化指标一起相互作用,由此而形成了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各不相同的有关上品茶叶的观念。

一、 采茶时间与上品茶的观念

-

作为一种农作物,茶叶具有自己特定的栽培、生长、收获期。采茶时间,在中国很多产茶区都分为春秋两季,而且在观念上人们都极注重春茶,如邵晋涵《尔雅正义》释木第十四“槚”条云:“以春采者为良”,这点从古至今并无多大改变。所以一般论述中所指的皆是春茶。

古人已经意识到了采茶时间因早晚先后而形成的茶叶之间的区别,郭璞注《尔雅》“槚”云:“今呼早采者为荼,晚取者为茗。”称呼的不同表明了古人们对采茶时间不同而致茶叶具有不同品性的认识。但是,直接以采茶时间的早晚来品第茶叶的品次的观念,却不是从茶开始进入饮食领域时就同步出现的。至今愈演愈烈的春茶贵早的观念,在唐以前并没有明显的表现,而是在唐末五代时出现,在宋代形成并且在宋代就发展到农耕社会的极致的。

唐时,“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也就是现今公历的三月中下旬至五月中下旬时间,对于所采之茶的品质,并无早即是好的想法,而是注重茶叶自身的生长状况,选取采摘的标准是茶叶要长得健壮肥腴,所谓“选其中枝颖拔者采焉。”

唐人言茶,“以新为贵”,只要是当年的新茶就是好的,但对春茶的时间并无特别的讲究。杨华《膳夫经手录》在言及唐代名茶蒙顶茶时说:“春时,所在吃之皆好”,而且这蒙顶茶也是谷雨(4月20日)之后才开始采摘的,大规模采摘更可能要迟至“春夏之交”。

从晚唐诗人卢仝起,人们开始将茶之贵与时间联系在一起:“天子未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但也只是表明了“茶称瑞草...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自古以来鬼的观念
死亡是每个人的归宿,人死之后,就有了鬼,自古以来人们对于鬼神都是什么态度呢?《礼记》曰:“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甲骨文中的“鬼”,就像人头上戴着一个大而恐怖的面具。从最早的“鬼”这个字,我们可以看到上古时期,人们就认为鬼与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又不是人,已经有一种敬畏之意在里面。《说文解字》曰:“鬼,人所归为鬼。从人,象鬼头。鬼阴气贼害,从厶。”就是说人最终的归宿就是鬼,鬼就像人头上戴着一个面具,鬼的阴气重,对人的伤害很大。《诗经·小雅·何人斯》曰:“为鬼为蜮,则不可得。”蜮,是传说中的一种在水里的害人的动物,含沙喷射人影,就能让人生病。把鬼和蜮并提,可见先秦时期的思想里鬼是不好的,会害到人的。清人蒲松龄《聊斋志异》里虽然有害人的恶鬼,但是不少女鬼是美丽而通人情的,甚至比人还善良,而且都有神通,似乎比人神气多了。但是只有鬼想成为人,羡慕人,没有人羡慕鬼的,即使鬼可以在荒野变出豪宅...
·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宋饮茶法
唐代人们如何饮茶唐代茶的饮法是煮茶即烹茶、煎茶。根据陆羽《茶经》记载,唐代茶叶生产过程是“采之,蒸之,捣之,拍之,焙之,穿之,封之,茶之千矣。”饮用时,先将饼茶放在火上烤炙,然后用茶碾将茶饼碾碎成粉末,再用筛子筛成细末,放到开水中去煮。煮时,水刚开,水面出现细小的水珠像鱼眼一样,并“微有声”,称为一沸。此时加入一些盐到水中调味。当锅边水泡如涌泉连珠时,为二沸,这时要用瓢舀出一瓢开水备用,以竹夹在锅中心搅拌,然后将茶末从中心倒进去。稍后锅中的条水“腾波鼓浪”,“势若奔涛溅沫”,称为三沸,此时要将刚才舀出来的那瓢水再倒进锅里,一锅茶汤就算煮好了。如果再继续烹煮,陆羽认为“水老不可食也”。最后,将煮好了的茶汤舀进碗里饮用。前三碗味道较好,后两碗较差。五碗之外,“非渴其莫之饮”。这是当时社会上较盛行的饮茶方法。因茶叶有不同种类,所以还存在另一种方法,将饼茶舂成粉末放在茶瓶中,再用开水冲泡,而不用烹...
· 茶文化―品茶论道―唐宋煎茶道
煎茶法不知起于何时,陆羽《茶经》始有详细记载。《茶经》初稿成于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又经修订,于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经》问世,标志着中国茶道的诞生。其后,斐汶撰《茶述》,张又新撰《煎茶水记》,温诞筠撰《采茶录》,皎然、卢仝作茶歌,推波助澜,使中国煎茶道日益成熟。(一)煎茶道茶艺煎茶道茶艺有备器、选水、取火、候汤、习茶五大环节。1.备器《茶经》“四之器”章列茶器二十四事,即风炉(含灰承)、[上竹下吕]、炭挝、火[上竹下夹]、[钅复]、交床、夹纸囊、碾拂末、罗、合、则、水方、漉水囊、瓢、竹[上竹下夹]、鹾簋揭、碗、熟、盂、畚、札、涤方、滓方、巾、具列,另有的统贮茶器的都篮。2.选水《茶经》“五之煮”云:“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拣乳泉、石池漫流者上。”“其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陆羽晚年撰《水品》(一说《泉品》)一书。张又新于公元825...
· 论“孝”观念之起源
【摘要】“孝”观念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而最终形成于周代,其内涵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殷商时期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事人之死”的起源,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事人之生”的起源。总体而言,“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广义的“事鬼神”,经历了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化才最终得以形成。【关键词】“孝”起源事鬼神事人一、“孝”涵义之解析何谓“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许慎的解释来看,其主要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此为孝的本义。二是“善事父母”。意为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三是“子承老”。这是说子女尽孝,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侍奉好父母,而且还有责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志愿。此外,“子承老”还有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之义,《...
· 论“孝”观念之起源
【摘要】“孝”观念最早起源于殷商时期,而最终形成于周代,其内涵包括“事人之生”与“事人之死”两个方面。具体而言,殷商时期狭义的“事鬼神”是“孝”观念“事人之死”的起源,殷商时期的“孝的行为”是“孝”观念“事人之生”的起源。总体而言,“孝”观念起源于殷商时期广义的“事鬼神”,经历了从“事鬼神”到“事人”的转化才最终得以形成。【关键词】“孝”起源事鬼神事人一、“孝”涵义之解析何谓“孝”?《说文解字》说:“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从许慎的解释来看,其主要说明了以下三点:一是从“孝”字的结构来看,它是一个会意字:上面是“老”字的上半部分,下面是“子”字,意为子在下面侍奉上面的老人。此为孝的本义。二是“善事父母”。意为子女要好好照顾、侍奉父母。三是“子承老”。这是说子女尽孝,不仅要从物质方面侍奉好父母,而且还有责任完成父母未完成的志愿。此外,“子承老”还有将家族血脉传承下去之义,《...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