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清源古茶档案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28
转发:0
评论:0
清源古茶档案 ,宋树的复活自古以来,名山、名泉、名茶和名人都是扎堆做伴的。这年头,是泉州人几乎没
宋树的复活

自古以来,名山、名泉、名茶和名人都是扎堆做伴的。

这年头,是泉州人几乎没有不喝茶的。君不见,那满大街的茶叶铺子,比米店还多出若干倍。不管是友朋来访不亦乐乎,还是讨债的上了门心底里暗暗开骂,招呼的第一句话大多是:“来来来,吃茶吃茶。”

所以,在爱茶成风的泉州城里,又有名泉又有名人的清源山上,怎么能没有名茶呢?所以,多谢何融融老先生,连续三年在政协大会上奔走呼吁,锲而不舍地把清源山宋树古茶,从尘封了100多年的历史角落里挖出来晒太阳,并使之在清源山巅上“复活”。使我等凡夫俗子,有机会学学风雅的蔡襄大人,在清源山顶煮一壶山泉水,品古茗论新道——该有多快意多享受呀!

据考证,宋元时期,清源茶就与德化瓷一起,随商船从刺桐港出海远销,故“海上丝绸之路”又称“茶瓷之路”。至明代末年,清源茶与武夷岩茶齐名,至清光绪年间,一姓黄的进士倡设种茶公司,在清源洞附近开垦茶园,以“宋树”为名精制高档样茶,选送美国人在菲律宾举办的“嘉年华会”,获金质奖章。到上世纪90年代初,因市场、体制等原因,清源茶就此没落,并从此消失在泉州人的视线里。

是呀,生活在文化古城的幸运在于,举手投足之处,都可能有前人遗留下来的“宝贝”,比如说那一片叫做“宋树”的茶叶。这样的“宝贝”,是清源山历史人文的一部分,是刺桐港海丝文化的见证之一,作为后人的我们,必须好好珍惜,并使之继续传承下去。

缘起1个和尚和3个书生

僧人与书生的茶缘

清源茶的悠久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馆研究院李玉昆曾在上世纪80年代,对泉州有关茶叶的石刻、僧侣与泉州茶叶等题材做调查。了解到,清源茶种植的最初作用并不是制茶销售,而是山上僧人“山岩学禅,餐饮茶汤”的需要,这点,唐玄宗时期御史中丞封演,在他的《封氏见闻录》中有相关记载。

e

9月22日开始,记者多次来到清源山寻找与清源茶有关的传说和遗迹,工作人员称,上世纪90年代初,刺桐吟社社长吴捷秋老先生帮助整理有关清源山上的传说,主要整理的就是和“清源茶”有关的,欧阳詹故事便是其中之一。

相传,唐代清源茶随着释道昆在龟岩洞(现今的“赐恩岩”)静修,作为苦口清心的参禅妙品。这位释道昆,原是南安诗山资福院的住持,与欧阳詹早有交往。欧阳詹一听说他驻龟岩,也就会同其内兄弟林藻、林...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丁仁清谱书源
雨山大丁家村丁氏,因其家族中传世史料甚少,没能见到有一部详尽记载世系源流之宗、祖谱。继《雨山大丁家村北祖茔碑文》、《丁氏建修祠堂记》之后,长钺深感忧虑,恐怕年久失考,博访袒。于民国二十年七月(1931),撰写了《修谱书缘由》,将其认为确实者编写成册。(时年,长钺已57岁,与其请老师撰写北祖茔碑文时的21岁相比,此时的长钺,就人生阅历、思维能力趋于成熟,在《修谱书缘由》中,对始迁祖的论述要比《北祖茔碑文》中的“附识”较准确了。)此册中包括:《雨山大丁家北祖茔碑文》、《丁氏建修祠堂记》、《修谱书缘由》、《大丁家排家定世四十个字》,就始迁祖至六世祖及以后众世祖,按遇架沟村古茔和雨山大丁家村北祖茔分布情况,慎重地按“世系”排列造册。此世系排列,就称做丁氏《世系谱》吧。在此,长钺并寄希望于丁氏后人更继续为之。民国三十年三月(1941),丁仁滋依据丁长钺的“悉载册”复抄了两册,与哥哥丁仁清各执一册。丁...
· 樽茶清悟
生平1953年9月20日,樽茶清悟出生于日本爱媛县,爱光高等学校(日语:愛光高等学校)毕业。工学博士(东京大学)。1978年进入日本电信电话公社(NTT)、NTT物性科学基础研究所,研究量子线和半导体量子阱。1986年马克斯·普朗克学会客座研究员。1995年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客座教授。1998年离开NTT,担任东京大学理学系研究科物理学専攻教授。2004年东京大学工学系研究科物理工学専攻教授,至今。荣誉1998年久保亮五记念奖(日语:久保亮五記念賞)-第2回1998年日本IBM科学奖(日语:日本IBM科学賞)-第12回2002年仁科芳雄奖-第48回(2002年)2004年紫绶褒章2007年江崎玲于奈奖(日语:江崎玲於奈賞)(由诺贝尔奖得主江崎玲于奈选考)参见自旋阻塞十仓好纪
· 买茶沏茶问清法子
茶叶是中国人家里、单位都少不了的东西。消暑解渴,保健养颜,喝茶这事儿说深了,足以成书;但说浅了,也未必人人都知道。今天先不谈茶文化,且就茶消费中最大众化的十个问题,请教一下中国茶叶流通协会秘书长吴锡端,看看他对于这些“简单”的问题是怎么说的。茶是越新鲜越好吗?说茶越新鲜越好,其实主要是指绿茶,因为绿茶过去保鲜比较困难,常常过了夏天后,茶叶就会慢慢变黄,口感也相对差一些。现在茶叶的保鲜技术已经比较先进,特别是一些大的茶庄,往往都拥有冷库等保鲜条件,可以提高新茶的保鲜期,因此,不如随喝随买,反而能保证“新鲜”。对于那些现炒现卖的茶,我的建议是不要买。因为通常茶叶炒制后,还要经过后期处理,比如高档“龙井”,在炒制工艺上一般分为“青锅”和“辉锅”两道工序,“青锅”有杀青的作用,但“青锅”炒出来的茶还会有潮气,所以要再“辉锅”,把茶叶包起来,放上白灰来吸收里面的水分,一般要封存一个星期左右,收灰后的...
· 茶文化―茶馆茶楼―临涣古茶馆和古茶文化
这是濉溪临涣镇当地群众在发生口角或打斗时常讲的一句话。评理应该去找司法部门,怎么会去茶馆呢!这得从临涣千年古文化谈起。临涣地区的文化史,要追溯到四千年前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自古以来,临涣便与水结下了不解之缘。正是由于临涣水路运输发达,夏商时期已是居民点。春秋战国时期,发展成为物资交易的场所。秦汉时期,形成集市,至隋唐时已成贸易中心。店铺作坊和摊贩散布在城内达数里、纵横交错的8条街面上,成为苏、豫、皖贸易交往的重要商埠。四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众多的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和丰富的文化。茶文化便是这四千年文明所蕴育出的一朵奇葩。临涣古城位于淮北市西南约40公里处,城下四大古泉各具特色,各名为回龙泉、金珠泉、饮马泉、龙须泉。沿浍河之水『?』形排开。龙须泉位于古城脚下,流量稳定。泉水从井底部的洞中冒出,经一小池分为两股流水自然伸展,大股流入浍河,小股流向土城脚下,两股水蜿蜒曲折,往复回旋,像龙头上的二须...
· 茶马古道探源
据史料记载,中国茶叶最早向海外传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当时中国商人在与蒙古毗邻的边境,通过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输出茶叶。隋唐时期,随着边贸市场的发展壮大,加之丝绸之路的开通,中国茶叶以茶马交易的方式,经回纥及西域等地向西亚、北亚和阿拉伯等国输送,中途辗转西伯利亚,最终抵达俄国及欧洲各国。从唐代开始,历代统治者都积极采取控制茶马交易的手段。唐肃宗至德元年(公元756年)至千年元年,在蒙古的回纥地区驱马茶市,开创了茶马交易的先河。北宋时代,茶马交易主要在陕甘地区,易马的茶叶就地取于川蜀,并在成都、秦州(今甘肃天水)各置榷茶和司。元代时,官府废止了宋代实行的茶马治边政策。到了明代,又恢复了茶马政策,而且变本加厉,把这项政策作为统治西北地区各族人民的重要手段。明太祖洪武年间,上等马一匹最多换茶叶120斤。明万历年间,则定上等马一匹换茶三十篦,中等二十,下等十五。明代文学家汤显祖在《茶马》诗中...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