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近代上海传统女装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3
转发:0
评论:0
近代上海传统女装,近代服饰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

  近代 服饰 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 ;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上海是我国的通都大邑,自海运开放,西方服饰对上海影响很大,而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此款为二十年代上海传统女装,其袖口缩小、袖长缩短、腰身收紧、衣长及膝、下穿素色马面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近代上海服饰之二
近代服饰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上海是我国的通都大邑,自海运开放,西方服饰对上海影响很大,而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此图为二十年代上海传统女装。
· 近代上海服饰之一
近代服饰二十年代,旗袍开始普及。其样式与清末旗装没有多少差别。但不久,袖口逐渐缩小,滚边也不如从前那样宽阔。至二十年代末,因受欧美服装的影响,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到了三十年代初,旗袍已经盛行。当时的样式变化主要集中在领、袖及长度等方面。先流行高领,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薄如蝉翼的旗袍也必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渐而又流行低领,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的时候,干脆就穿起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儿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儿流行短的,短至露肘。上海是我国的通都大邑,自海运开放,西方服饰对上海影响很大,而当时清代的服装旧俗,遗风未尽。本图为二十年代上海传统女装,低领、窄袖、收腰旗袍,下穿裤。
· 论清朝汉服女装的消失
为什么汉族服饰中的女装,最终还是彻底的从汉人的日常生活中消失了呢?我们知道,汉民族传统服饰是“以华夏(汉后又称汉民族)民族文化为基础,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华夏民族文化风貌性格,明显区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的装饰体系。”换句话说,汉族服饰并非只是一类服饰简单加和,而是具有汉民族文化和精神内核的有机体系。汉民族的文化的肢体是传统的礼法制度、文学艺术、思想理念等等,而她的精神文化内核,或者说灵魂,就是对华夏民族的认同。“认同”是一种情感,也是一个方向,她指引着一切具有社会属性的事物(也包括人),使其不脱离它们本来的归属中心。“民族认同感”则指向着全民族的心理中心,也标志着不同民族间的差异(整体性、向心性、差异性)。“认同”是汉(华夏)文化的基础,也是华夏文明的命脉,始终贯穿着华夏民族文明的发展,她使华夏民族得以生存发展,更是使华夏文明在与外界交流和自我更新中不会丧失自我的根本。在或者说,...
· 近代英语
历史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更多资料:文艺复兴从中古英语的转化亨利八世伊丽莎白时代十七世纪詹姆斯一世和查理一世时期空位期和王政复辟时期向现代英语的发展十七世纪,英国港口城镇(以及他们的说话方式)受到以前的郡首府的影响。这段时期的英格兰恢复了内部和平和相对稳定,从1690年开始,许多文艺作品(包括文学)得到发展。现代英语是从1714年的乔治时期开始发展的,但英语的正写法直到1755年《约翰逊字典》出版都还没有稳定下来。十七世纪和十八世纪,莎士比亚的作品的重要性盖过了其他伊丽莎白时期的作家的作品,为现代英语的发展做出了诸多贡献。这也就解释了莎士比亚的戏剧在现在为什么读起来熟悉又好懂,即使这些作品是在400多年前写成的。但600多年前(14世纪)杰弗里·乔叟、威廉·朗兰的作品对于大众来说就不怎么容易看懂了。正写法莎士比亚的写作和近代英语有着紧密的联系近代英语的正写法(文字规范)和现在所用的差不多,但是拼
· 中国传统文化与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困境
都说晚清是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这个变局的画面,无非是东方宗法专制国家向现代社会转型特别艰辛的记录。为什么这样的局面恰恰在中国出现?历史是斩不断的链条。晚清乃至近代中国社会转型如此曲折,根源应该从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中去寻找。以1644年5月清军占领北京为标志,满族入主中原,自然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带来不少新特点。但是,由于统治集团迅速汉化,这些特点大体上是形式或局部性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基本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的延伸。审视和反思大清帝国鼎盛时期的历史,就是审视中国传统社会和传统文化。这样的审视,必须以世界历史的发展为参照系。从世界范围看,大清帝国的建立,与英国革命同时;而一代英主康熙皇帝执政(1669-1722)的后期恰好与俄国彼得大帝执政年代(1689-1725)重合。三大文化体系的异同决定了这三大国家此后的命运。(一)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传统社会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