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晚唐回鹘女服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153
转发:0
评论:0
中晚唐回鹘女服,中晚唐女服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

  中晚唐女服 回鹘装展示图。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隋唐五代服饰:中晚唐回鹘女服
梳回鹘髻、戴金凤冠、穿回鹤装的晚唐贵妇及变体宝相花纹云头锦鞋。回鹘是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即现在的族的前身。在唐朝开元年间,回鹘曾一度是北方最强盛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族人民与汉族人民,有着亲密友好的关系,相互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来往从未间断。回鹘族的服装,对汉族人民曾带来较大的影响,尤其在贵族妇女及宫廷妇女中间广为流行。回鹘装的基本特点略似男子的长袍,翻领,袖子窄小而衣身宽大,下长曳地。颜色以暖色调为主,尤喜用红色。材料大多用质地厚实的织锦,领、袖均镶有较宽阔的织金锦花边。穿着这种服装,通常都将头发挽成椎状的髻式,称“回鹘髻”。髻上另戴一顶缀满珠玉的桃形金冠,上缀凤鸟。两鬓一般还插有簪钗,耳边及颈项各佩许多精美的首饰。足穿翘头软锦鞋。
· 中晚唐女服
中晚唐女服盛唐以后,胡服的影响逐渐减弱,女服的样式日趋宽大。到了中晚唐时期,这种特点更加明显,一般妇女服装,袖宽往往四尺以上。本图为中晚唐宽袖对襟衫、长裙、披帛穿戴展示图。这是中晚唐之际的贵族礼服,一般多在重要场合穿着,如朝参、礼见及出嫁等。穿着这种礼服,发上还簪有金翠花钿,所以又称“钿钗礼衣”。
· 回鹘语
文字漠北回纥王朝年代的古语是用古文写成的。多数回鹘语文献使用则用回鹘字母写成,这种文字是在粟特文的基础上创制的。除此以外,回鹘人还使用过摩尼文、字母、婆罗米文来拼写自己的语言,在敦煌一带短暂地使用过藏文字母,主要是宗教经典为主。在元代亦有使用八思巴字来拼写回鹘语的印章。而契约文书则全部使用回鹘文字母拼写。察合台语一般用阿拉伯文字书写。华夷译语参考文献杨富学:《回鹘文献与回鹘文化》,北京:民族出版社,2003。牛汝极:《文字古文献导论》,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1997。(明)火原洁撰:《高昌馆来文》,会同四译馆。
· 回鹘字母
回鹘文字母表字母来源学界相信回鹘文是来自五世纪的粟特文。早在突厥汗国时代(552年-299年),粟特文已经被介绍入突厥人的世界。在蒙古国(外蒙古)杭爱省的Chanuj河流域布古特(Bugut)之地发现一块纪功碑。这块布古特碑一面为婆罗谜文、三面为粟特文。虽然此碑是纯粹的粟突文字语言,却是史上所见为时最早的突厥人的碑铭。天山以北、取代西突厥汗国的突骑施汗国(Turgish)发行了一种中原模式的方孔圆钱,其上有粟特文铭文,学界称为突骑施钱。不过,突厥汗国年代主要使用突厥文。到了回鹘汗国年代(744年-840年),回鹘人与粟特人之间的商业交流增多,其后又皈依摩尼教,粟特人的势力大增。如九姓回鹘可汗碑等多块可汗纪功碑皆有使用粟特文;不过,回鹘汗国仍然主要使用突厥文。由于受粟特文熏陶,回鹘人开始采用粟特文字母来拼写自己的突厥语,渐渐演变为回鹘文字。1950年代在蒙古国(外蒙古)乌布苏省图尔根苏木之地
· 九姓回鹘可汗碑
年代位置该碑立于唐宪宗元和九年(814年),其时保义可汗已在位6年。立碑位置为蒙古国前杭爱省鄂尔浑河畔哈剌巴剌沙衮地区,即回鹘故城鄂尔都八里、蒙古故城哈剌和林附近。近代发现及研究1889年,俄国一探险队的雅德林采夫(N.M.Yadrintsev)发现该碑,其时碑已裂为二十多块,雅德林采夫盗走其中两块。1890年,芬兰考察队海开勒(H.Heikel)光顾此碑,并拍摄了碑文1891年,俄国再次派出拉德洛夫(W.W.Radloff)率领鄂尔浑考察队制作出新的拓本1891年,俄国学者柯赫首次刊布碑文1892年,俄国驻华公使将前一年新拓的拓本送交清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请求考释和林三碑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