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中国古代盔甲与盾牌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358
转发:0
评论:0
中国古代盔甲与盾牌,至此,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后中国甲会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魏

至此,甲片叠压、阴线和阳线的规范就基本形成了,此后中国甲会沿着这条路发展下去。

魏晋南北朝是甲式发展的重要过渡,接踵出现的筒袖铠、两当铠、明光铠,在汉与隋唐仿佛毫不相干的甲式间补充了舒缓的乐章。战乱的激励令铁甲质量有了近乎神奇的提高,传说诸葛亮筒袖铠竟能抵御拉力近670公斤的强弩射击,真不知何人能开动此弩,既无人能开又何必指标定这么高。传说可以商榷,但其中至少体现了当时对铁甲质量的重视。

隋唐最著名的甲是明光铠,其身甲由4块底板组成,胸背各2块,每块上有一面大圆护,从明光之名推测,圆护应由质量较高的钢铁制成,而底板大概是皮甲。尽管这种设计有图省事的嫌疑,但隋唐明光铠一改之前历代偷工减料的陋习,将护臂和延长的护腿纳入甲式基本要素,对后世却有重要影响。

进入晚唐明光铠衰落了,整体化的身甲被札甲取代,经过五代的战乱,到宋代再次形成了成熟的制式。宋代甲胄通常只分成胄、护臂和身甲叁部分,身甲为山字形,融合了身甲和护腿,在肩背腰部绑紧。甲按材料分为铁、皮、纸叁等。

随着骑兵的兴起,西汉出现了椭圆形盾牌,骑兵可以单手举着抵御攻击。这种样式在经过魏晋南北朝的遗弃,又被宋代捡起后,就变成了绑在骑兵左小臂上用来防箭的圆形旁牌。与此同时,步盾经过汉魏的发展,东晋南北朝开始盛行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这是双弧形方盾的改进版,整个盾面纵向内弯,就像一片叶子。

作战时不仅可以手持,还能将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支起。而这种样式在去掉底部尖角后,就成了宋代的步兵旁牌。盾牌介绍到宋代,就缺乏了往下的趣味,剩下的发展无非是略微改变形状,已经没有了进步的意味。

组成部分:

较早的铜制盔甲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出现了铜盔甲。最早大量使用铁制盔甲是中东的亚述人。在盔甲的普及过程申,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手套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

[脸甲]

头盔的前部,防止冷兵器袭击军人脸部用。古代和中世纪使用脸甲。脸甲严密地与头盔连在一起,有的是活动的。由铁或钢制成,呈整块瓦片状或鳞片状。法国圆柱形头盔的脸甲就是头盔前墙的延长部分,并且有2个眼孔及1一2个鼻、嘴孔。古俄罗斯头盔实际上没有脸甲,而只有一窄条箭状金属片下垂在脸部中央。古俄罗斯军人,也戴球顶尖盔;有时这种头盔还带有锁子甲护肩,放下来可遮住后脑部、颈部、肩部,同时也遮住脸部。

[1]  [2]  [3]  [4]  下一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盔甲
历史自从人类穿上皮衣抵挡敌人武器的攻击以来,制造盔甲以保护战士生命的和制造武器来穿透及摧毁盔甲,彼此就展开永无止尽的竞争。上古时代盔甲最早是用兽皮柳条、有垫衬材料的布套、木头制成的。皮甲据说是夏朝帝杼发明的。后来发展出青铜技术,青铜盔甲据考究,最早出现于亚洲,公元前2600年左右的两河流域、殷周时代的中国、吠陀时代的印度都已发展出了青铜甲。再来中亚的斯基泰人独步全球首先发明了铁器以及世界最早的钢铁技术。在盔甲的普及过程中,还出现了颈甲、面甲、腕甲、胸甲、护手等防护特定部位的配套甲具。中古时代链甲的结构。到了中世纪的封建时代,先有锁子甲的发明,后来更推进到防护更全面的板甲。盔甲受重视的程度尤其在欧洲和日本等地。锁子甲在欧洲使用了约1000年,从十四世纪开始,发明了用熟铁浇铸的板甲,因为在甲胄关节处理的工艺不良,关节部分为锁子甲代替,为板金甲与锁子甲的混装。到了15世纪与16世纪,甲胄关节处理...
· 赣文化—地方特色—盾牌舞:力与勇的炫耀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主要在吉安的永新、安福等县流行。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据吉安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在近十几年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该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盾牌舞,不是男子汉...
· 古希腊盔甲装饰探秘:盔甲上为何有肌肉条纹
古希腊战士们穿着的盔甲上,为什么刻着漂亮的腹肌和胸肌轮廓呢?从古文字、陶器和考古证据可以知道,一些古希腊战士,例如甲兵,会穿像蝙蝠侠一样带激凸的装甲,而后来的军队都慢慢放弃了这种风格。古希腊战士不过,这种盔甲并不只停留在过去,它的风格也渗透到了流行文化当中,比如迪士尼的大力士形象。古希腊人用盔甲来体现一种“英雄式裸体”——夸张的胸肌、紧实的背肌、漂亮的腹肌,甚至是还有凸显小腿肌肉的盔甲。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古代史教授HansVanWees和LeeL.Brice分享了他们的看法。带有肌肉线条的盔甲似乎是古希腊独有,这更多的是为了好看而不是实用,因为在亏加上做出乳头和腹肌的轮廓,对于增强盔甲的防御能力并没有任何作用。不仅仅是胸甲,就连士兵们带的头盔都会让他们看上去更高更帅。VanWees说:“虽然从头到脚穿着盔甲,但他们想让自己看上去尽量接近裸体。”还有证据显示,胸甲上有时会被涂上红色颜料。盔甲...
· 赣文化—地方特色—盾牌舞
盾牌舞又叫男子群舞,主要在吉安的永新、安福等县流行。它源于古代军中的盾牌战术。据传,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著的《纪效新书》中的“藤牌总说篇”应为其源头。关于其何时传入江西,至今尚无定论,有一种说法为秦朝黄河流域居民大规模南迁时传入的;还有一种说法是此舞为三国时期名将黄盖所创的《团牌武》而来。江西永新盾牌舞表演据吉安群艺馆工作人员介绍,该馆在近十几年的调查中发现,许多盾牌艺人的祖先都是行伍出身的,发展到后来,该舞又被戏剧吸收和改造。表演时舞者左手执盾牌,右手握长或短的兵器。盾牌形状有圆、椭圆、燕尾、长方等,牌面绘制的图案,大都是各种动物的首形,呈威武可怖之貌。制作盾牌的材料因地制宜,多为竹、藤编扎,蒙上兽皮后更加坚固。盾牌舞组织形式为“班”、“队”,宗族性十分浓厚。如永新县泮中乡南塘村盾牌队,全由村里同姓族人组成,全村参加盾牌舞的人达百余人,一家三代,同胞手足同台表演者比比皆是,村民中素有“不练...
· 关于中国各朝代的盔甲
中国古代铠甲,由于材料、保存上的问题,能够完整保存至今的很少,大部分只能根据史籍和出土的零碎来推测研究。我国古代基本使用札甲,年代久一点,连接铠甲的麻绳或皮条就会腐烂,造成保存不易。而欧洲铠甲除了本身材料特点易于保存外,还因为有很多盔甲都是家族世代保存的,所以流传下来的也不少,再加上现在盔甲成为高档装饰品,更加深了现代西方人对盔甲的兴趣。这里推荐一本书,书名叫,作者是日本的蓧田耕一(唉),由香港万里机构出版,在三联书店应该可以买到,港币是85元。书中以“斩”、“打”、“扎”、“射”、“城”、“火”、“暗”、“甲”八个类别对中国古代兵器进行描述。书中对各种不同类型古代兵器的长度和重量数据描绘非常精确,长度单位甚至精确到小数点后一位,日本人的严谨认真可见一斑。锁子甲在中国古代又称“环锁铠”。一般由铁丝或铁环套扣缀合成衣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由西域传入中国,最早记载见于《先帝赐臣铠...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