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习拳一得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743
转发:0
评论:0
习拳一得,普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

  普通常说,有了健康的身体才有伟大的事业。意思就是人的身体健康,生命得以延长,而后才能从事一切事业;所以健康是非常重要的。而健康与否在于平时修养和运动的得当不得当;也就是运动合于卫生不合于卫生。须要详加研讨,并经实际的考验。究竟怎样才算是正常的运动呢?应于练习某种运动以前,根据医学的方法,检查心脏的能力,血压的高低,脉搏与呼吸的次数,赤白血球的数目,至练习一个时期以后再行检查,自然就知道这种运动正常不正常。所谓正常的运动,是指适应人体的自然发展的运动,惟有适合这种规律的运动,才能增加人体的健康。

  正当的运动,能使全身的细胞及各种器官发生高度的新陈代谢的作用。促进呼吸血液循环,增强体内燃烧作用;换言之,就是使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因此适当的运动可以给与细胞以一定的刺激,对在成长期者可以促进其成长,增强体力,对已经成长者可以使之维持其效能,因而保持了体力与健康,若运动不当,则必然招致相反的结果。运动过激或运动不适当,不但损伤健康,甚而戕害身体,也就是发生疾病的诱因。

   现在一般的运动,筋肉疲劳以前,心脏已因呼吸困难而呈急性心脏扩张,遂不得不停止其运动,以使心脏得以休息,减低呼吸的困难,恢复正常状态。

  中国的拳学,是以完全与此相反的方法来锻炼身体,这种运动是筋肉气血的运动,更可说是具体细胞的运动,在运动中,使全身各种细胞器官同时平均发展为原则,即使运动时全身之筋肉虽已呈疲劳不能忍受的状态,而心脏的搏动并不失常,呼吸并不困难,相反的在运动后尚能感觉到较运动以前的呼吸轻松舒畅。是以其个人的筋肉心脏所能负担范围以内的能力,来求其个体平均,渐次发展生长,不限年龄,不限性别,而达保持健康增强体力的目的,更因没有任何招式,所以在运动时脑神经不受刺激,不紧张,使能得到恢复,也是与一般运动不同的地方。

  站桩方法虽然只是站立不动,实则其内部筋肉细胞已在开始工作,完全在于求得身体内部筋肉细胞的发展与血液循环之适当,亦即所谓身体内部呈活动状态,而非探求其外形之变动与转移,以使身体各器官平均发展,减少心脏扩大后的不良现象。要知拳学的运动,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这种运动可以说是我中华民族所独有的特殊学术,但从未被一般人所注意,同时也不是一般人所能只凭主观而能简单了解的,若主观的认为以很简单的姿势站住,一动也不动如何能长力,如何能练好身体,那是根本没有认识。实则就是这样站着不动,不但能很快的增长力量,而且能够治好许多在医学上治疗不好的多种慢性疾病,在治疗医学与预防医学上是具有相当价值的,是一种最合于生理的运动方法。

  至于一般的运动,有的失于激烈损害身体,有的失于偏颇而促成局部的发达,因此在生理上本有欠缺的人,不习运动尚可在日常生活中自然得其复原,一经运动反受戕害致使疾病加深,甚或生命夭折,每见著名运动家和运动成绩优良的青年,而研究学术课程反多落后,这都是运动不当所发生各种不正常的现象,至于过去拳术名家老手,也有因违背生理而顿足努力,老年瘫痪下萎者,凡此种种,皆与运动生理相背驰。要知道研究学术不贵墨守成规,更忌抱残守缺,重在体认与创造,但须根据原则与事实继续不断的求创造,然须切实再切实,所以良好的运动必能发挥其具体聪明,与读书足以增长知识而能致用之理并无二致,所以运动无论如何不能过激。若再详细分析现在的运动,都是以青年人为对象而设的,而忽略了四十岁以后的壮年人和老年人。实际上惟有四十以后的人学识充足,经验丰富,才能在国家社会中担当重要的任务。忽略了这些人的正当运动,就是忽略了这些人的健康,对国家是极大的损失。以运动的原理来讲,静、敬、虚、切,是习运动的要诀,同时还需要浑大深戆的精神来培植他,如运动时不许闭气,心脏搏动不许失常,横隔膜不许稍紧,都要常识丰富的人方易体验,至于六十岁以后的人若求技击深造似不太易,欲求身心的健康则实非难事。

  学习运动大致不外三个目的:一、求卫生身体健康;二、讲自卫;三、寻理趣。

  求卫生使身体健康是最容易的。只要舒适、自然、轻松、无力、浑身像躺在水中或空气中睡觉就大半成功。若矫揉造作,蓄意别为,则徒然扰乱神经消磨时日,再要激烈的搞起来,则终将受害而影响健康与生命。运动的结果能使身体健强,进一步就要讲自卫,所谓自卫,不外是希冀倘遇不测,受外敌侵害的时候,伸出一拳半足即可压倒群流,若习作到纯熟神化的境地,更有不可思议和语言难以形容之妙。

  但是自卫与卫生有不可分离的联带关系,首先要身体健康,继而身手敏捷,力量过人,方法巧妙,才能适意而行。可是要想增长力量,却不可用力,一用力反没有增长力量的希望,要求身手敏捷,动作迅速,锻炼时以不动为最好,若是觉得枯燥无味,或是烦累难支,也不妨稍事动作,可是要知道动时要有动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动之意,亦即只许有动之因,不许有动之果,意思就是精神意义要深切,不须要形式上作出来。形式上作出来,就如所谓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破体而力散,所以愈慢愈好,这样方向可能逐渐的体会到四肢百骸各种细胞工作如何,不致使体认漠然滑过,这是学动的最简单的条件,倘若求速度的美观,表示灵敏,不惟毫无所得,反而根本消灭的希望。

  他如方法巧妙以制敌,那更要任何方法不许有,要是有了人造的方法参杂其间,可就把万变无穷的本能妙用丢净了。

  这种运动极简易,可以一目了然,收获也极快,不过须要不用脑力,不用气力,不单独消磨任何时间,养成生活的好习惯,方可奏效而有益于身心,若想耍花样,示强威,必将终无所成。

  这种运动虽简易,而有绝顶聪明的人愈学愈感觉其难,竟有终身习行,苦心锻炼一生,是非不能辨者。要知道宇宙间平常才是非常,若舍平常而学非常就无异走入了歧途。

  至于这种运动的理趣是无穷的,千头万绪一时无从说起,愿略举一二原理,竭诚欢迎同好者参研究讨。

  如动静、快慢、松紧、进退、反侧、纵横、高低、争敛、遒放、鼓荡、开合、伸缩、抑扬、提顿、吞吐、阴阳、斜正、长短、大小、刚柔,种种都是矛盾的,矛盾参互错综而为的。作到圆融的圆融,还要反回头来学初步。这一切一切是不能分开的,要分开就永远不能认识这种运动的真谛。

  在这种运动中松即是紧,紧即是松,并且要松紧紧松勿过正,实即是虚,虚即是实,要实虚虚实得中平,横竖撑抱互为根,打顾钻闪同时用。

  以上是为初学求力的人所说的,若不依照这种规范来学习,终身锻炼不能识,果守这种规范来学习,一生学之不能尽。至于试力、运力、发力、蓄力,以及有形无形之种种假借的力量,言之太繁,姑不具论,若非逐渐的搜求、钻研、深造、力追未易有得,其实一经入手便感平凡无奇,非常容易,因为这是一种平易近人,一法不立,无法不备,虚灵守默而应万物的运动,若能以此相推,不日就可以触类旁通。

  拳学一道,不是一拳一脚谓之拳,也不是打三携两谓之拳,更不是一套一套谓之拳,乃是拳拳服膺谓之拳。

  习拳主要的是首重卫生,其次自卫。习拳能使医药无效的多种慢性疾病患者很快的都能恢复健康,使劳动者劳而晚衰,使失去劳动力者能够恢复劳动,这样才是拳的价值,这种运动可以说是运动的休息,休息的运动。

  自卫是技击的变象,学技击并不是社会人士所想象的这手这么用,那手怎么使的,所谓技击既不是那样的复杂,但也不是所想象的如此简单,而是首重修养,再按身心锻炼,试力及发力,循步骤学习,才可以逐渐的进行研讨技击,否则恐终于是非莫辨。盖修养是先由信条及四容八要方面作起。信条是尊长、护幼、信义、仁爱、智勇、深厚、果决、坚忍。四容是头直、目正、神庄、声静。八要是静、敬、虚、切、恭、慎、意、和,有了以上沉实的基础,才能说到身心的锻炼。锻炼首重桩法,同时研讨关节和筋肉的控制,及利用单双重的松紧。单双重不是专指两手两足的重量而言,头、手、身、足、肩、肘、膝、胯,以及大小关节,四体百骸,即些微的点力,都含有单双、松紧、虚实、轻重之别,至于撑三抱七,前四后六,颠倒互相为用,则不是简单笔墨所能形容,总之,大都要由抽象作到实际,这不过是仅略述其目录而已。

  试力。力之名称甚繁,难能具备。盖力由试而得知,更由知而始能得其所以用,无论作何力的练习,也得要形不破体,意不有象,力不出尖,只要力一有了方向,就是出尖,也是有穷的、局部、片面的,动作便呆板而减低力量的效能,并且断续散乱茫无所从,较技如牛斗,而趋于死僵之途。试力要从假想去作。假想是无形的,是精神的,是永存不断的,也是无往而不浪的。拳学这种学术,都是要由空洞中得来,有形则力散,无形则神聚,精神意思要实足,而不求形体相似。

  发力。要发动这种力量的功效,须有基本的造就,有了各种力学的知识,然后与大气的力量起应合。能与大气起呼应,才能利用波浪的松紧,要知发力不是注重击出没有击出、击中未击中,是要看自己本身发动的力量,是不是有了前后、左右、上下的平衡均整,具体螺旋的错综力量,和无往不浪的力量,是不是轻松,准确,慢中快的惰性力量,是不是本能发动的,不期然而然,莫知至而至的力量。有了以上的条件,始有学拳的希望,至于能学与否,则又当别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闵一得
【闵一得】(1758-1836),浙江吴兴人。初名苕辏字朴之,一说字小艮。后改道名一得,道号懒云子。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著名内丹家。曾服官滇南,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隐金盖山四十余年,于道光十六年(1836)年飞升仙去。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著述颇丰,有《金盖心灯》八卷、《道藏续编》等二三十种。
· 一得之见
一得之见【成语意思】:一点点肤浅的见解。表示谦虚。【用法分析】:一得之见偏正式;作宾语;用于书面语。【成语来源】: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广武君曰:‘臣闻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褒贬解析】:中性成语【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使用程度】:常用成语【成语年代】:古代成语【成语字数】:四字成语【成语拼音】:yīdézhījiàn【英语翻译】:asmallopinionthatmightbesuggestive【成语声母】:YDZJ【成语分辨】:一得之见和“一孔之见”;都指一点不全面;不深刻的见解;都可以作谦词。有时可通用。但一得之见偏重在见解的“肤浅”;“一孔之见”偏重在见解的“狭隘、片面”。【一得之见的近义词】:一孔之见、千虑一得、一得之功【一得之见的反义词】:博学多才【近似成语】:见异思迁:异:另外的;别的;迁:改变;变动。看到不同的事物就改变主意。指意志不坚定...
· 闵氏名人――闵一得
闵一得(1749—1836),为清代著名道士,名苕辏ǚ螅,原名思澄,字谱芝,又字补之,号小艮,派名一得,别号懒云子。世为吴兴(今浙江)人望族。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目录简介传奇与史实思想与著述简介闵一得约于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修真金盖山,并主持该山教务,从事著述。他隐居金盖山四十余年,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仙逝。他是继王常月之后,乾隆嘉庆年间江南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传奇与史实闵一得生时,父梦羽服者至,曰,余俱懒云也。故别署懒云子。幼聪颖却体弱,九岁犹艰于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师从高东篱,名一得,习导引后,三年后疾愈,气渐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高东蓠仙去后,又以师礼侍高之弟子沈一炳(号轻云),为龙门派十一代。曾出游吴、楚、燕、赵,与龙门西竺心宗之金怀怀(王清楚,云南人)、白马李(李清纯,湖北江夏人)、李蓬头(名字,里籍不详)辈相往还。曾于乾隆55年(或云5...
· 清代著名道士闵一得
闵一得(1749―1836),为清代著名道士,嗣龙门光大者,注重学术改革教派,于当时南方影响甚大,实为一道清流。名苕辏ǚ螅,原名思澄,字谱芝,又字补之,号小艮,派名一得,别号懒云子。世为吴兴(今浙江)人望族。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简介闵一得约于乾隆末年去官归吴兴,修真金盖山,并主持该山教务,从事著述。他隐居金盖山四十余年,于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仙逝。他是继王常月之后,乾隆嘉庆年间江南全真龙门派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传奇与史实闵一得生时,父梦羽服者至,曰,余俱懒云也。故别署懒云子。幼聪颖却体弱,九岁犹艰于行。乾隆三十二年丁亥(1767)师从高东篱,名一得,习导引后,三年后疾愈,气渐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高东蓠仙去后,又以师礼侍高之弟子沈一炳(号轻云),为龙门派十一代。曾出游吴、楚、燕、赵,与龙门西竺心宗之金怀怀(王清楚,云南人)、白马李(李清纯,湖北江夏人)、李蓬头(名字,里籍...
· 张良:唯一得到善终的汉初三杰
“圯上敬履”是一个精心编造的故事,也是张良的天才创意,就凭这一点,就足以证明张良的智商和情商明显高于韩信和萧何等人。圯上老人来无影去无踪、神出鬼没,除了张良之外没有第二个目击证人。可是到最后,神话却来了个现实的结尾,张良假戏真做地弄来一块黄石作为物证,以此来证明自己从前所言句句为实。张良是刘邦钦定的“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经心悦诚服地说过:“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子房”就是张良的字。刘邦的金口玉言,更加奠定了张良作为大汉王朝开国元勋的政治地位。“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这几乎是一条铁律。汉朝的开国功臣也都被这一潜规则给“潜”过,“悲剧”程度和功劳成正比,功劳越大,结局越惨。张良却是一个例外:自始至终,他深得刘邦的充分信任,在后刘邦时代,张良依然赢得了吕后的足够尊敬。张良究竟有何过人才干,能让刘邦佩服得五体投地?张良又有何过人手段,能让自己得以善终?让我们重...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