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知名传统拳种介绍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943
转发:0
评论:0
知名传统拳种介绍,螳螂拳螳螂拳因模仿螳螂动作而得名,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北派

  螳螂拳
  
  螳螂拳因模仿螳螂动作而得名,分北派螳螂与南派螳螂。
  
  北派螳螂相传为明末清初山东即墨县人王朗所创。他比武失败后,看到螳螂捕蝉的灵巧激烈相斗,有所启发,便捕捉螳螂,观察其运用两个前臂的搏斗技巧,从而创造了勾、搂、采、挂、刁、缠、劈、滑等多种武术手法,成为别具一格的北派螳螂拳。北派螳螂拳最早传于山东省胶东一带,以后逐步形成了不同流派,其主要流派如下:①(又名罗汉螳螂)。这一流派的基本架势以“七星步”作基础,劲力刚脆,横裹,直撞。其练功分三部分:一为基本功,包括腰、腿、肩功、站桩、拍打功等;二为套路技术,包括小组合与套路,套路有插捶、播车、蹦步、拦截、摘盔、双插花、十八梭、锉钢、柔灵、摘要、螳螂九转十八跌、白猿出洞、偷桃、献果、入洞、拆手拍按等;三是拆练,包括碰桩、踢打沙袋、排练周身十二捶、散打等。②梅花螳螂拳(又名太极螳螂)。讲究出手成撮,招招相连,一招三变,以活为上,迂回为主。鱼鳞步灵活变化,恰似朵朵梅花。劲法上讲究顺劲、巧劲、柔劲。练功内容和七星螳螂拳大体相似。套路有、蹦步、拦截、梅花路、白猿偷桃、八肘 传技、摘要等。③六合螳螂拳(又名马猴螳螂)。与前两种流派差异较大,动作、劲法更倾向于柔。六合螳螂主要吸取了一些拳论中所载的内三合(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外三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的要领,强调以“意变”导“形变”,意会身随,以人之劲为劲,引进落空,要求活似机轮,圆似钢球,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劲力分刚、柔、明、暗、滑五劲。套路主要有短锤、双封、铁刺、藏花、仙手奔、照面灯、截手圈以及六合摘要、九十三手等。
  
  南派螳螂又名周家螳螂拳,据传是清代广东人周亚南创始的,其技术和理论与山东传的北派螳螂完全不同,而与南拳各派技术却极相似。
  
  除上述南北两派螳螂拳外,在北派螳螂的基础上又经多年传习或与其它拳法混合,还有通臂螳螂拳、摔手螳螂拳、光板螳螂拳、八步螳螂拳等流派。螳螂拳派别虽多,但都强调象形取意,重在取意,刚柔并重,强刚极柔,处处带有弹性。长短兼备,上下交替,内外相接,处处保持完整性态势。手法、步法、腿法、身法密连而巧妙,稳健而灵活,活中求快,快中求稳,稳中求精。螳螂拳还强调沉肩、垂肘、活腕、拧腰、坐胯、扣膝,拳谚有“腰送客走,胯坐帅府”和“移动靠腿脚,力蓄在裆腰,挡风阻雨两臂摇”之说。其动作要求眼快,手快,步快,身快,式快,一招变三招,长短兼用,气势逼人,变化莫测;发力时,快速突然,松紧结合,富于弹性,做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脆而不短,快而不毛。
  
  
  蛇拳
  
  蛇拳因模仿蛇的动作而得名。有关蛇形的拳术,类别很多,如形意拳有以蛇形为动作的拳路;少林拳有以蛇形为主的蛇拳;南拳有以蛇形掌为主的蛇形拳;也有以模拟蛇的各种运动形象结合技击的象形拳类。
  
  传统蛇拳的动作开合得宜,刚柔相济,以柔为主,柔中有刚;上体要求松柔,下肢则要灵活,做到步活而桩实。蛇拳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在实战时则要求:身要颤,步要转,二手忽闪神要战;圈绕步,步偕身,用指抢喉快为准;龙戏珠,掌插肋,勿手啄人勿顶击;脚尖点,虎爪进,急来缓应巧柔还。发劲时,同时还发声,以声助势。
  
  传统蛇拳的套路主要由神蛇炼月、金蛇陆起、蛇蟠天真、白蛇吐信、风蛇绕树、率蛇盘石、毒蛇喷沫、腾蛇走雾、角蛇应尾等形象化动作组成。蛇拳以蛇形掌为主要手型;以穿、插、按、劈、钻、压、摆、挑为主要掌法;以崩、钻、按、冲、横、劈、勾为主要拳法;以半马步、跪步、丁步、独立步、弓步和麒麟步为主要步型。
  
  
  梅花桩
  
  梅花桩 又名梅花拳,简称梅拳,是位于桩上练习的一种拳术,也常用来作为基础功练习。梅花桩起源于明末,最初以家传形式流传于民间,到清乾隆年间始向外界流传,近代以河北栾县韩其昌传人较多。
  
  梅花桩所用木桩,直径3~5寸,十关截埋地下,上半截高出地面3尺3寸,桩与桩之间的距离前后为3尺,左右为1尺5寸。随着功夫不断增进,桩要不断加高,有的加高到5尺;也有人以砖块代桩,先在平砖上练习,再站横砖,进而站立砖。布桩讲究上应天像,下合地时,中合节气,如“北斗桩”(又名七星桩)、“三星桩”、“繁星桩”、“天罡桩”、“八卦桩”、“五行桩”、“九宫桩”等。梅花桩,因为于桩上练习,故有别于诸拳,也不同于南拳中的梅花桩拳套,其难度远非地面练习可比,练起来要求式正势稳,要建立严格的动力定型。梅花桩最适合两人以上的集体练习,众人转成一梅花状,忽开忽合,伸缩无定,饶有兴趣。其套路除五式固定外,无一定型,其势如行云流水,变化多端,活而不乱。
  
  梅花桩分大架小架两种。桩势(式)有5式:1大式(丹凤朝阳);2顺式(大鹏展翅);3拗式9二郎担山);4小式(猕猴攀枝);5败式(霸王卸甲)。演练时,1式变2式,2式变3式,3式变4式,4式变5式,循环无端,变化无常。
  
  梅花桩的步法有八方步和行步两种。1八方步,也称群步。八方步又分大中小3种。小八方步是基础步法,运动中便于闪、转、伺机进击。中八方步和大八方步用以对付多个对手,快而不乱,进退自如,可取主动之位置,占有利之地形,进退随情,起落随形,变化有法,动静有术。2行步有3法,即摆法、扎法、撤法。
  
  梅花桩的器械练习套路有大刀、大枪十二咱和大杆劈刺法,长柄器械类有戟、枪、棍、槊、党、耙、倒钩矛、梢子杆等;刀剑钩刺类有连环刀、剑、虎头钩、月牙刺等;此外还有流星锤等。
  
  练梅花桩,应该注重5式桩步的静力练习,这有利于练出通身一体的摔打功夫。桩式还有开裆顺胯的特点,以加大髋关节的活动幅度,提高灵活性。练梅花桩要求用鼻均匀地做腹式呼吸。经常从事梅花桩练习,对身体有良好的作用,可以使神经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准确性得到改善,提高某些肌肉和肌群的弹性和力量,增强心脏和呼吸系统的功能。
  
  南拳也有梅花桩,但怀北方梅花桩、梅花拳不同,它不仅上肢动作多样,而且又较多地采用腿上的动作,所以也称为“南北合拳”。其手法主要有点、转、沉、挪、解、落、带、进。步法以拖马步为主。其步型多用“一字马”,身型注重侧身姿势,术语称“一片身”,目的是在防守中暴露面积小,进攻时保持一条线,便于捷进直取。其动作要求虚实分明,交手讲究身躲、闪、带、打,避其锋芒,攻其虚弱,进如暴风邓雨,勇猛敏捷。
  
  
  太极拳
  
  创始于清初乾隆年间,山西民间武术家王宗岳用《周子全书》中阐发《易经》太极阴阳的哲理来解释拳理,写成《太极拳论》,太极拳这名称才确定下来。
  
  在太极拳起源问题上,产生过一些附会和传说:如说这拳是元末明初(14世纪)武当山道士张三丰创造的;也有人说是宋徽宗时(12世纪),武当山丹士张三丰认梦率武大帝授拳,创造了太极拳;又有人说是8世纪中期,唐代许宣平所创造;还有人说是明初河南陈家沟陈卜所创造等等。
  
  据中国武术史学家唐豪等考证:太极拳最早传习于河南省温县陈家沟陈姓家族中。陈氏太极拳的创编人是陈王廷,他是一位卓有创见的武术家。太极拳的来源有下列3个方面:1综合吸收了明代名家拳法。明代武术极为盛行,出现了很多名家、专著和新拳种,太极拳就是吸取了当时各家拳法之长,特别是戚继光的三十二势长拳而编成的。2结合了古代导引、吐纳之术。太极拳讲究意念引导气沉丹田,讲究心静体松重在内壮,所以被称为“内功拳”之一。3运用了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和中医经络学说。陈式太极拳要求按经络通咱,螺旋缠绕,以意行气,通任督二脉,练带脉、冲脉。各式传统太极拳也皆以阴阳五行学说来概括和解释拳法中各种矛盾变化。
  
  随着历史的发展,武术逐渐从战场搏杀转为体育健身,太极拳正是如此。100多年前,太极拳家在《十三势行功歌》中就有“详推用意络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提法。太极拳经过长期流传,演变出许多流派,其中流传较广或特点较显著的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五派。
  
  
  
  劈挂拳
  
  劈挂拳 全称“通备劈挂拳”,简称“劈挂拳”,或称“ 披挂拳”。劈挂拳原属通备拳中的第一路子拳。近百年来,劈挂拳传播较广,为人们所熟悉。清末民初,也曾将劈挂拳列为通背拳系中的一派,故在一些武术专著里称作“劈挂通背”。据考证,劈挂拳的起源可追溯到明代。其传袭师承虽无可靠记载,但劈挂拳法早在明代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拳经》中已有反映。戚继光搜集当时16家拳法编成的32势中,列为一势的“抛架子抢步披挂”,至今尚完整地保留在劈挂拳势中。清代后期,劈挂拳在河北省盐山县、沧县一带流传较广。
  
  劈挂拳有4个套路:一路劈挂拳、二路青龙拳、三路飞虎拳、四路太淑拳;还有包罗以上4个套路的“大架子”。劈挂拳以“大架子”为母,练功时,慢拉柔练,调劲运气。此外,还有供基础训练的“十二大堂子”,即12个基本招势(在行进中盘练称作“堂子”),还有十路弹腿、溜脚势等。运动方法有滚、勒、劈、挂、斩、卸、剪、采、掠、摈、伸、收、摸、探、弹、砸、擂、猛等18字廖。身法要求吞吐伸缩和虚实往还,劲道追求翻扯劲和辘辘劲。劈挂拳的器械有奇枪、六合大枪、风摩棍、七十三剑(亦称通备大剑)、梯袍剑(亦称通备小剑)、劈挂单刀、劈挂双刀、苗刀、凤头阁(护手钩带刺)、拦门撅、三节棍等。近数十年来,劈挂拳吸收了西北陇南鞭杆,通过劲力和技法和改变,逐步形成了源于陇南而又不同于陇南的鞭杆技法和技术套路。
  
  劈挂拳在拳法实战中要遵循理(拳理)象(拳势)会通,体用(技击)具备的原则。其招法要则和套路内容无论如何庞杂,都要求“一以贯之”。拳法练习历来有注重“慢拉架子,快打拳,急打招”的说法。
  
  
  六合拳
  
  近代满族人佟忠义祖传此拳,并曾在上海传授。“六合”,是指东南西北四方与上下,以喻练拳时前后,步与身合,智与力合,练拳要按龙、虎、鹤、兔、猴五形和八卦方位摹练,要求动如行龙,定如卧虎,迅如狡兔,灵如猿猴,轻如去鹤。拳法着重一打,二拿,三摔,架式要求做到威武挺秀,矫健敏捷,闪展腾挪,缓急轻得,机智灵活。
  
  六合拳套路有72式,拳谱每式用4个字来象其形,会其意,如力士分牛、西子捧心、鲁鱼分水、掀箱取宝、守株待兔、逢蒙开弓、拐仙摘果等。其入门基础拳套有十二路潭腿、迎门炮、行龙拳、化工拳;另有行拳、六家式、八步行走梅花变、四路拷打和七十二把擒拿,兼习摔跤、弓箭、弹丸。此拳器械有六合刀、六合剑、六合枪,大枪、行刀、砍刀、春秋大刀、行者棒、八仙剑、五行剑、三节棍、三节棍进枪、孙膑拐、双戟、双钩、拐进剑、单刀进枪、枪进枪、二郎棍对棍等。
  
  
  连环绵掌
  
  连环绵掌简称绵掌。手法以掌为主,运转舒展如绵,动作连而不断,掌法运行成环。劲力要求内蓄刚劲,外现绵柔,爆发时如迅孟不及掩耳。绵掌分3路;以一路绵掌为基础,二路、三路是一路的发展与变化。另有“连环拳”3路;一二路又称二郎拳,特点是内柔外刚,以爆发劲为主;三路又称白猿拳,介于绵掌与二郎拳之间,是刚柔兼备、拳脚并重的拳路。器械练习有刀、枪、棍、剑,风格与绵掌一致。绵掌的器械以枪法为主,保持了一整套传统练习方法,如“抖大杆子”、“划大杆子”、扎大枪(一百单八枪)、对战大枪、花枪,对花枪等。尤其是六路“连环大枪”和“小六合枪”,既可作为基础训练单练,又可按套路中的“招式”对练。
  
  “十三太保功”是连环绵掌的基本功,分蹲式、站式、卧式3段,共13个动作,要求外形动作与内体运气相统一,不仅可以强盘壮骨,为进一步提高打下基础,并具有气功特点,对慢性疾病有良好的医治效果。连环绵掌的起源无文字可考,清末传于河北省河间县罗姓家族中,后来逐渐传入城市。近年来,绵掌主要流传于河北、河南一带。
  
  
  通背拳
  
  通背拳 也称通臂拳,强调以猿背或猿臂取势,故又称“通背猿猴”、“白猿通背”。通背拳流传较广,流派较多,除“白猿通背外”,还有“五行通背”、“六合通背”、“劈挂通背”、“两翼通臂”、“二十四式通臂”等等。较早流传于山西的“洪洞通背”,也属于通背拳系中的一个流派。
  
  关于通背拳的起源,传说不一。有人说是战国时代孙膑所传,显然是很牵强。近代流传于北京、天津一带的通背拳,是清末浙江人祁信所传,亦称“老祁派”。祁传其子,其子又改“通背猿猴”为“六合通背”,后世也称此派为“少祁派”。“二十四式通臂”和“两翼通臂”流传于河北、天津一带。两者的技法、劲力、内容均相似,一般又兼飞通备劈挂拳。由于此两拳派的劲力、身法受劈挂拳影响较深,故有人将劈挂拳列为通背的一支,其实,劈挂拳应属另一系的拳种。少林通背拳系由通背拳和少林拳所组成,已失去通背拳的特点。五行通背拳传说由清末一韩姓道士所传,分金门、木门、水门、火门、土门五个阶段逐步练习,土门是最高阶段。
  
  通背拳以其特殊的伸臂动作而著称。伸臂动作要力由背发,通过肩、肘、以达到指尖,所以要求背、肩、肘协调,用力伸展,并非单纯地伸臂。其实,这种要求在其他拳术(如劈挂拳、八极拳、形意拳等)也同样强调,不过在通背拳说来更加突出而已。通背拳的另一特点是能以较高的姿势迅速而巧妙地出击,在练功防技术前要练很多柔软功。通背拳与一般拳法比较,拳或掌的手形较丰富,通背拳主要有单晃掌、撩阴掌、双盖掌、引手掌、拍掌、踏掌、秀骨拳、平拳、尖拳、斩首等;劈挂通备拳主要有勾搂手、摔掌、撩阴掌、点掌、掖掌、中掌、蹦中拳、立冲中拳、扣冲中拳、石猴诀拳、猿猴诀拳等。
  
  通背拳的劲力,以“缩小软绵巧,冷弹脆快硬”十字为主。其套路有“小连环”、“大连环”、“拆拳”、“五马奔槽”、“六路总手”以及“十二连环拳”。手法有“摔、拍穿、劈、钻”。步法有“行步、散步、连环步”。腿法以暗发为主,重七寸低腿。身形要求做到头顶、项领,前空,后实,虚胸,凹肚,探肩,臂长,活腕。拳势则要求做到身似弓,手似箭,腰似螺丝,脚似钻。
  
  通背拳的器械内容,以及祁氏所传的棍、单刀、双刀、枪、剑等均冠以“白猿”。“二十四式通背拳”、“两翼通臂”则以子龙大枪、青萍剑、苗刀传世,并兼习风摩棍、劈挂单刀,劈挂双刀。
  
  
  
  翻子拳
  
  翻子拳原名八闪翻,又名翻拳。翻子拳所以称八闪播,因它有8个主要招势;“闪”,即言其快,意为闪摆取势如电掣雷动;“翻”,即翻生不息,连三拼四。翻子拳历史悠久。明代戚继光在其所著《纪效新书・拳经・捷要》中谈到翻子拳时说它是“善之善者也”,可谓赞誉备至,在他编著的三十二势中吸取了属于翻子拳的招法,并有数势流传至今,如“当头炮”、“拗鸾肘”、“旗鼓势”等。俗称翻子拳为“八闪十二播”,实际上是出自戚继光《纪效新书・拳经》中的八闪十二短。根据近代翻子拳家的传授,它的正确名称应当是八闪翻。
  
  翻子拳的出势一律是“旗鼓势”,这是分辨是否属于翻子拳的标记过去,拳家放对或是下场表演时都要先拿一个架势。各个拳派一般都有特定的“出门架子”,拳家通过这个架势,先表明自己拳路派属,然后再由此引出套路和招法。“旗鼓势”便是翻子拳独具的出门架子。
  
  翻子拳过去主要流传于河北高阳,清末传到东北,近几十年主要在河北、辽宁、甘肃、陕西等省较为盛行。近代播子拳出自河北省段氏。现在,翻子拳在西北、东北传播较广,两地同属一脉,但在劲力和风貌上略有不同。西北所传,经过通备劲的演化,较多注意以腰发力,浑厚一气;东北所传,多注意脆快一气。
  
  翻子拳最基本的套路是站桩翻,其次有萃八翻、轻手翻、掳手翻、健中翻等套路。此外,在河北、京津一带传习的还有六手翻、燕青翻、鹰爪翻等。翻子拳的套路一般短小精悍,发务迅猛,双拳密集如雨,架势俯伏闪动,动作一气呵成,所以拳谚称“翻子一挂鞭”。翻子拳的劲道,强调脆、快、硬、弹。近年来,翻子拳与戳脚、劈挂相配为伍,因此也追求吞吐发力、辘轳反扯和搅靠劈重的劲道。翻子拳特有的器械有八步连环进手刀、绵战刀等。
  
  岳氏连拳 源出于岳氏散手。据传说此拳为宋代岳飞所创。此拳最初仅9手,其中上盘3手,中盘4手,下盘2手,左右互换皆为散练手法,故名岳氏散手;后来逐渐发展,每手各演化为20手,共180手。步型多为侧身半马步,步法多以足尖由外弧形向内勾盘进步。清代河北雄县人刘仁俊擅长岳氏散手,后来他在散手的基础上,逐步改进归纳为八母势,形成简单套路,可以连贯练习,故名岳氏连拳,又名八翻手,也叫子母拳,表示拳法子母相生,富于变化。岳氏连拳分8路,有挣捶式、进退连环式、回身靠挤式、拦腰捶式、双推手式、捆锁靠挤式、琵琶式、研肘架打式。每路动作多则5、6势,左右轮换,一气贯注,动作简单,节奏鲜明,与形意拳的五行、十二形拳术练法近似。其手法包括:捆、拿、锁、靠、推、打、刁、捋。步法以直进直退为主。劲力刚健明快,讲究吞吐沉浮,刚中寓柔。桩法有三门桩、四门架、木人桩等。桩步稳固,进退起止皆有节序。此拳后来不断丰富,共发展为32路。
  
  清末民初时,岳氏连拳在北京一带较为流行,现在开展不广。
  
  
  戳脚
  
  戳脚以腿脚功夫为主,相传起于宋代,盛于明清。中国民间传说的武松醉打蒋门神的故事,说是武松使用了戳脚里的玉环步、鸳鸯脚,所以现在还有人把戳脚称作“水浒门”。太平天国时,太平军战将赵灿益,精通戳脚和翻子拳。太平军打天津失败后,赵灿益隐居河北省饶阳一带,将戳脚、翻子拳传给当地群众。
  
  戳腿分文、武两种趟子,武趟子是戳脚的本源,文趟子是其发展变化。武趟子的特点是:舒展大方,矫捷刚健,放长击远,刚柔兼,以刚为主;它在全面锻炼手、眼、心、身、步之中,重点锻炼腿法、脚功。基本腿法有挑、剪、丁、转、迎门插拦、左右八腿(指丁、踹、拐、点、蹶、错、蹬、碾等8种踢法)。传统的武趟子套路也叫“九转连环鸳鸯脚”,简称“九枝子腱”,一共9路,各路可互接互换练习,故称“九转”;每路的腿法都是一步一脚,连连发出,环环相套,故称“连环”;其腿、脚连环出击,左右互换,成双配偶,故称“鸳鸯脚”。文趟子发劲柔中寓刚,棉里藏针,架小紧凑,灵活善变,逼近靠影,柔里带刚。传统的文趟子套路叫“八根”(自转脚、玉环步、开石雷、似箭手、蹶子腿、走外、五花炮、十字捶等)。文趟子动作明快,节奏鲜明,其练法是心到神到,手到脚到;其手法有推、提、棉、转、贴、川、缠、展;其步法有进、退、闪、摆、抽、换、窜、旋;其战术讲究一步一脚,出其不意,诱敌深入,后发制人,下肢发脚,半步赢入,似踢非踢,声东击西。
  
  戳脚以腿见长,但又十分强调手脚并用。拳谚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手打三分,脚踢七分”;又说“上肢不到,腿脚何益”,“手到腿不到,净是瞎胡闹”。戳脚在身法上要求中正,灵活,主宰于腰,宾辅肩膀。出手由脊发,出脚从臀输,二者均借以腰隙肩胯,即所谓“艺备身法方显高,技至无形始见奇”。
  
  
  
  拦手
  
  拦手拳相传清初有河南郑姓拳师在天津始传此拳,至今约有300年的历史。拦手拳套有操拳、拦手拳、翻拳、炮拳,每套内的单式动作都要反复单练,使速度、劲力、行气自然精熟。拳趟、拳式练熟后,接练打桩,操练臂、胸、肋、背、肩、臀、腿等,使各部位加大发力并能经得起对方击打。拦手拳的器械套路有六合大枪、拦门枪、一字枪,四平枪、五虎断门枪、六合单刀、拔步刀、万胜双刀、盘龙棍、春秋大刀、六步剑、龙凤双剑等。除套路形式外,还有气功练法:一是养气法,对慢性病患者有疗效;二是童子功,有21个姿势,吸与呼都带声音,以壮内脏;三是丹功,呼吸时口要张开,想象如一个铁球向外喷出,练久了,呼气的力量很大。在练拳术、内功、打桩的基础上,可作两人实打,各自使用各种攻防方法。实打时,讲究内外合一,以攻为主,上下密切配合,步法要快,要活,要稳。拦手手法讲究8个字:柔、缠、崩、挂、斩、拦截、抱。
  
  
  弹腿
  
  弹腿其名称来源有3种说法:一说此拳腿法快速屈伸,故称为弹腿;一说此拳起源于河南省潭家沟或山东省龙潭寺,故把弹腿称为潭腿。第1种廉洁流传范围较大,尤其在回族中颇有影响。
  
  现代流传的有十路弹腿、十二路弹腿和六路弹腿;十路弹腿发腿与裆平,十二路弹腿发腿不过膝,又叫寸腿,六路弹腿是在上述两种弹腿的基础上加以简化而成的。弹腿有单练和对练,对练也称“双人潭腿”。
  
  拳谚说“练拳不练腿,如同冒失鬼”,因此弹腿也被看成是武术基础训练项目之一。要求一路一法,快速有力,左右对称,功架完整。传有歌云:‘手是两扇门,全凭腿打人,弹腿四只手,人鬼见了都发愁“。弹腿的技术从十路弹腿歌廖中可以看出其特点:头路冲扫似扁担,二路十字巧拉钻,三路劈砸倒拽犁,四路撑滑步要偏,五路招架等来意,六路进取左右连,七路盖抹七星式,八路碰锁躲转环,九路分中掏心腿,十路叉花如箭弹。
  
  近代弹腿名家首推王子平(1881年~1973年)。王是河北省仓县人,回族,生于穷艺人之家,祖父以皮条、杠子闻名,其父有”粗胳膊王“之称。王子平自幼苦练武功,除武术、摔跤、举重外,凡有益于拳术练功者,如杠子、皮条、扯旗、跳绳、踢毽子、游泳、骑射等,莫不研习,因此被誉为全面的武术家。
  
  王子平常表演石担(举重),人称”千斤王“,1918-1921年间,曾几次与外国大力士比武,都获胜利,于是名噪武术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太极拳传统劲力
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中有一些观点存在问题,原因就是当时不可能对此进行科学的研究分析。今天,我们在对人体受力、发力进行科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再回过头去看太极拳传统劲力理论,就会发现其中的一些观点确实存在不少问题。所以,认真学习和了解太极拳技击中人体受力、发力情况,对我们从传统劲力理论中,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义重大。一、人体受力情况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在太极拳技击中,人体要与地球、对手、空气等发生一定的相互作用,必然会产生力。空气与人发生相互作用的风力等在此不作探讨。下面,我想主要探讨一下太极拳技击中,人体与地球、对手发生相互作用时,人体的受力情况。(一)地球作用于人体上的力1.支撑力。人生活在地球上,地球与人会产生吸引力。这个吸力是一对作用与反作用力,其大小相等(等于人体的重量),方向相反,同时作用在地球和人体上。人体作用于地球上的力,表现为人体对地面的压力,方向垂直向下;地球作用于人体上...
· 练拳中的三种练法
向来修习拳术攻防之道,存在三种练习的方法,即文练法、武练法、横练法,简称“三练”。文练法:即指练空,悟空,用空;武练法:练实,物实,用实;横练法:练横,横练,用横。三种不同修炼方法,最终达到三种不同的境界。文练法:乃拳术的正统练法。文者,体也;武者,用也。自己懂劲,阶及神明,是为文成,而后较技,可有武之用。假以时日,可达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功夫艺境。武练法:击打拍物,可速成武事之用,然无文体之功,而不能使功夫炉火纯青。横练法:虽可制敌,取一时之成效,而非拳术攻防之道的真谛,终难成正果。上论乃是“三练”的大概情况。文练法,乃遵《道德经》“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法则,精研拳术理论,运用拳术攻防变化规律,掌握拳术练习与运用的方法、准则,修炼拳术攻防之道的内外功夫,以练己为宗旨。自练时,拳以打空为能,没有实物为物象,全以意境为第一大要,求的是内劲的自然生成和外形之体静而不躁、柔弱无骨...
· 太极拳的来历和太极拳文化太极拳的由来介绍
经历史考证,太极拳起源于中国河南温县陈家沟,由陈氏第九世祖、著名拳师陈王廷所创,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陈氏太极拳的起源可追朔到陈氏始祖陈卜。陈卜原籍在山西泽州郡(今晋城),后来由泽州搬居山西洪桐县。明洪武5年(公元1374年),迁居河南怀庆府(今沁阳)。当时,陈卜为人忠厚,精通拳械,深受近邻乡民敬重,所以当地人将其居住的地方叫陈卜庄(解放后,陈卜庄划归温县,至今仍叫陈卜庄)。后来,因陈卜庄地势比较低洼,经常遭受洪涝,所以陈卜一家又迁居到距温县城东十里的常杨村。因村中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深沟(有一段深沟仍保留至今),所以随着陈氏人丁繁衍,家族不断壮大,常杨村易名为陈家沟。陈卜定居陈家沟以后,开始垦荒种田,兴家立业。随着家族不断壮大,到第七世开始分家。为了家园安全,地方安宁,于是在村中设立武学社,传授武艺。这期间,陈氏家史文字记载很少,大多为口传。直到1711年,陈氏第十世祖陈庚为陈卜立碑,才开...
· 三国时期王氏知名人物介绍
王雄,字元伯,王戎、王衍的祖父,受到魏国安定太守的推荐而得到曹丕的赏识担任幽州刺史。魏明帝遂将其转为汝南太守。青龙元年,轲比能再度叛乱,诱反步度根,并大败并州刺史毕轨。王平三国时期蜀汉将领(?~248)王平,字子均,巴蜀宕渠(今四川渠县)人。生年不详,卒年延熙十一年(公元248年)。王平初随曹操,后降刘备,任牙门将、裨将军。建兴六年(公元228年)马谡失街亭,诸葛亮杀马谡等人,加封王平为参军、讨寇将军,封为亭侯。建兴十二年(公元234年),平定魏延作乱之后,任后典军、安汉将军,兼任汉中太守,封安汉侯。延熙元年(公元238年)改任前护军,管理蒋琬大将军大司马府事物。延熙六年(公元243年),被任命为前监军,镇北大将军,总领汉中。于次(公元244年)年帅三万汉中蜀军兴兵据势大败魏军十数万伐蜀大军。为事实上诸葛亮第一军事接班人。王经(?~260)王经(?—260年),字彦纬,冀州清河郡人,三国时...
· 中华武术拳法介绍-八卦掌
我于1993年随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考察董海川祖师的故里,河北省文安县朱家务村,同年为筹办首届国际八卦掌联谊全,又多次来朱家务村考察。1994年应董世家族邀请,帮助筹立朱家务董海川武馆,并在武馆中任教务主任和总教练二职,在朱家务居住长达半年之久。在此期间对董世家族和朱家务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工作,并写了“‘海川’二字是名还是字”及“八卦掌与健身”两篇文章,在《武魂》杂志上发表。这两篇文章在1995年第二届国际八卦掌联谊会的论文评奖会中获优秀奖。我在两次国际八卦掌联谊会中均任干事长,由于参与了以上工作,使我又进一步收集了关于八卦掌方面的大量资料,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和探索,对董海川及八卦掌的发展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创始人董海川家史董世家族世代居住在山西省洪洞县,董俊曾任龙虎卫上将军左副元帅之职,明朝初年迁居河北藁城,其后代子孙连续五代均为武将,到第六代董良辅奉旨迁居雄县开口村,第十一代董冀北及以上...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