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家谱中的功名您了解多少?

2017-06-08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1514
转发:0
评论:0
家谱中的功名您了解多少?,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
  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
  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
  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

 

各位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

南旺刘氏家谱卷二第三十页,1962年版

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

童生:唐宋时为童子科之名,明代士子未入学者统称童生。

庠生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经过县州级考试,这级考试叫'童试',考中者称为秀才。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廪生:明洪武二年令府、州、县皆置学,府学生员四十人,州、县依次减十人,月给廪米六斗。食廪者,谓之廪膳生员,简称廪生,增多者谓之增广生,简称增生,无廪米,后来名额再增,成为附学生员。经岁科两试成绩优异者,增生可依次升廪生,称补廪。

贡生: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中成绩优异者,升入京师国子监肄业,称贡生。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清代有岁贡、恩贡、拔贡、优贡、副贡和例贡。恩贡:凡遇到皇帝登基或其他庆典颁布恩诏之年,除岁贡之外加选一次,称恩贡。岁贡:每年从各府、州、县学中选送廪生升入国子监肄业,称岁贡。拔贡:明代之选贡。清制,自乾隆七年定每十二年(逢酉年),由学政于府、州、县学廪生内,选拔文行优秀者,与督抚汇考核定,贡入京师,成为拔贡生。先赴会考,择优再赴朝考,入选者,一等任七品京官,二等任知县,三等任教职,更下者罢归,谓之废贡。副贡:明嘉靖时乡试有副榜,名列副榜的称为副贡,清代乡试的副榜,可入国子监肄业。例贡:纳粟入监之列,起于明景泰元年,多指捐纳而得。

监生:明设国子监,令各地择诸生学行优者送入国子监就学,统称监生。举人会试不第亦得入国子监。入学者,举人成为学监,生员成为贡监。乾隆以后监生多指捐纳而得,并不入国子监就读。光绪三十一年立学部,废国子监,监生之名遂废。

附生:明代附学生员的简称。正统之年额外增取,附于诸生之末,称附学生员,简称附生。清代凡童生入学者皆称附生,即秀才。

佾生:为佾舞生之简称,亦称乐舞生,文庙之歌舞人也。

太学生:隋以后至清末谓之国子监,故监生亦称太学生。

解元:乡试第一名。乡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一次,又称为大比,由于在秋季举行,所以又称为秋闱,要参加秋闱的人需要先通过童试,参加童试的人称为“童生”,通过考试后称为生员,又称为庠生,俗称秀才。成为秀才才能参加乡试,通过乡试后称为举人,举人中的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元:举人入京会试第一名为会员。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所以会试又称为礼闱,又称为春闱。参加会试的是通过乡试的举人,通过会试的称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状元:状元是中国科举制度中的最高荣誉,是在最后一关考试(唐朝时的省试,宋以后的殿试)中,得到进士第一名的名称。状元亦称鼎元、殿元。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考策问。参加殿试的是通过会试的贡士,通过后称为进士。殿试分三甲录取,第一甲赐进士及第,第二甲赐进士出身,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一甲录取三名,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在乡试、会试、殿试均取得第一名,也就是连续考取解元、会元、状元,被称为三元及第。

案首:秀才第一名,或称按元。

荐元:推荐德性纯粹,学识渊博的人称荐元。

进士: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是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此称始见于《礼记·王制》。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即状元、榜眼和探花,赐进士及第;二甲分赐进士出身;三甲同进士出身。

举人经省级考试,这级考试叫'会试',这级考试也叫'乡试',考中者称举人。至明、清时,则称乡试中试的人为举人,亦称为大会状、大春元。中了举人叫“发解”、“发达”,简称“发”。习惯上举人俗称为“老爷”,雅称则为孝廉。第一名为解元,第二名为亚元,第三、四、五名为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他称文魁,文魁就是举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家谱中的功名您了解多少?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各位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南旺刘氏家谱卷二第三十页,1962年版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童生...
· 家谱中的功名您了解多少?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各位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童生:唐宋时为童子科之名,明代士子未入学者...
· 家族谱中,功名是否了解!
科举制,又称科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制具有分科考试,取士权归于中央所有,允许自由报考(即“怀牒谱自荐于州县”,与察举制的“他荐”相区别)和主要以成绩定取舍四个显著的特点。科举制极大程度改善之前的用人制度,彻底打破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部分社会中下层有能力的读书人进入社会上层,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但后期从内容到形式严重束缚了应考者,使许多知识分子不讲求实际学问,束缚思想。科举制从隋朝(一说唐朝)开始实行,直至清光绪卅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前后经历一千三百余年,成为世界延续时间最长的选拔人才的办法。对中国在内的汉文化圈诸多国家,以及西欧国家启蒙影响深远。各位看家谱的时候会发现祖上有好多有功名的人物,如庠生、廪生、太学生等等。南旺刘氏家谱卷二第三十页,1962年版下面列举一下历史上出现的与科举有关的各类称呼:童生...
· 关于家谱的纂修知识,你了解多少?
家谱的历史悠长,而家谱也从最开始的官修转变成了私修,无论是哪个家族都是可以纂修一本属于自己家族的家谱,况且在古代这家谱是非常重要的,其在很多地方都体现出它的重要性,所以很多人都比较重视家谱的纂修,那么关于家谱的纂修知识,你了解多少?今天就由族谱网小编来讲一讲。图源自网络家谱纂修的年限可能大家都听过这样一个规矩“三十年一小修,六十年一大修”,但事实上,这家谱纂修的年限的时间长短是没有规定的,基本上是处于自发状态,不过不管时间的长短,都是需要在一定的时间内续修的,以此是为了保证家族血缘延续的完整记录,像是清代的玉牒,皇帝就是规定每十年续修一次,而古代的其他私人家谱,一般是三十年续修一次,不过也有的家族是规定15年一小修,30年一大修,甚至有一些家族还规定分支的家谱,需要五年一修,合族的公谱十年一修。家谱纂修的人员一般家谱的纂修是由家族中负有闻名或者职务比较高的退休的人来主持,要么就是由家族的族...
· 崇明《宋氏家谱》,你了解多少?
以下文章来源于崇明档案,作者《崇明档案》季刊《宋氏家谱》崇明档案馆馆藏崇明《宋氏家谱》1册,2018年9月,由新河镇民主村人、原鳌山乡乡长、县农业局常务副局长宋汉斌编印并捐赠。家谱内容分序言、世谱摘录、宗谱、一支系谱至五支系谱、后记等五部分,反映出该家族世居崇明浜镇东沙沟东北角(俗称“朝东宋”),朴实、勤恳、节俭持家、各支系人丁繁衍等概貌。综合这本崇明《宋氏家谱》以及上海图书馆所藏崇明《宋氏世谱》等记载,崇明宋姓,以宋代随高宗南渡,从升州(今江苏南京)迁居崇明西沙的宋伯禄(宣义大夫)为迁崇始祖。明初大学士、宰相宋濂为迁崇第三世。不过,查考旧县志的记载,崇明宋姓早在崇明岛形成之初便是率先迁崇的“黄顾董、施陆宋”六姓之一。宋姓在家谱中以“荣一(五世)支、纯仁(十世)派”“唐俊支、钊派”“仲质支、天凤派”等作为各自支派名称以示区别。宋姓以《世次图》作为整个家族世代分辨世次或沿用的字辈。即“稽、古...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