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汉语中的年龄代称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604
转发:0
评论:0
汉语中的年龄代称,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如“襁褓”是不满周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如“襁褓”是不满周岁的婴孩、“孩提”是两三岁幼童、“始龀”是七八岁小童,“总角”、“垂髫”则是童年的泛称等,其中不少借代称谓如今仍然常用。

有句成语叫“徐娘半老”。句中的“徐娘”,原指南朝梁元帝的徐妃。据《南史・元帝徐妃传》记载,徐妃虽然美丽,却一直没得到元帝的宠爱。步入中年后,她与皇帝身边的年轻臣子季江有染。有一次,有人开玩笑地问季江和年长的徐妃相恋是何滋味,他答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如今,即语源于此。成语“徐娘半老”是赞美年长女子风韵犹存,并非贬义词,但因隐含轻薄之意,故而不可用来形容亲人或尊称长辈。

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

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语出《后汉书・曹皇后记》:“小者待年于国。”

弱冠―――二十岁的男子。古代成年男子为二十岁,须行冠礼,表示已成年,语出《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二十岁的女子则称为“桃李年华”。

而立―――三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三十而立’。”能够独当一面,坚守自己志向。

不惑―――四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四十而不惑’。”智慧成熟,因明白事理而不被迷惑。古代壮年也称为“强仕之年”、“春秋鼎盛”。

知命―――五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五十而知天命’。”指明白天地万物运行的规律,包括生命本身。五十岁也可称为“知非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

耳顺―――六十岁。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六十而耳顺’。”指个人的修行成熟,没有不顺耳之事。六十岁也可称“花甲”、“杖乡”(还乡之年);六十岁以上已可称“耆年”。

古稀―――七十岁。出自杜甫《曲江》:“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耄耋―――八九十岁。耄,音“冒”,耋,音“迭”。耄耋是指年纪很大的人。语出《汉・曹操・对酒歌》:“耄耋皆得以寿终,恩泽广及草木昆虫。”

期颐―――百岁以上。语出《礼记・曲礼上》:“百年曰期颐”,因此今天祝愿夫妇“白头偕老”,也可说“期颐偕老”。

斯澈文摘自《日报》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5年09月15日第八版)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汉语中的年龄代称
自古以来,中国人对于人生各个重要年龄阶段,都有不同的借代称谓,如“襁褓”是不满周岁的婴孩、“孩提”是两三岁幼童、“始龀”是七八岁小童,“总角”、“垂髫”则是童年的泛称等,其中不少借代称谓如今仍然常用。有句成语叫“徐娘半老”。句中的“徐娘”,原指南朝梁元帝的徐妃。据《南史・元帝徐妃传》记载,徐妃虽然美丽,却一直没得到元帝的宠爱。步入中年后,她与皇帝身边的年轻臣子季江有染。有一次,有人开玩笑地问季江和年长的徐妃相恋是何滋味,他答道:“徐娘虽老,犹尚多情。”如今,即语源于此。成语“徐娘半老”是赞美年长女子风韵犹存,并非贬义词,但因隐含轻薄之意,故而不可用来形容亲人或尊称长辈。豆蔻年华―――十三岁左右少女。出自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也有人用作泛指十三至二十岁。待年―――女子成年待嫁。古代女子到了十五岁,会把头发梳起,插上簪子,表示已到出嫁年岁,又称“待字”或“待字闺中...
· 我国古代年龄代称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两至三岁称“孩提”。“孩提”,指儿童、幼儿。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称“始龀”指小孩换牙。男孩七八岁亦称“垂髫”,指男孩下垂的头发。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弱冠”,表示还年轻,但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说男子三十岁已经成熟,可以结婚成家了。关于女子的年龄代称,有这样一些说法:女孩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豆蔻年华之说源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孩子十五岁...
· 中国古代的年龄代称是什么?
我们在阅读古代典籍、小说、诗词时,往往会遇到年龄代称问题。这些代称都有出处,不少代称至今仍在沿用。不满周岁称“襁褓”。“襁褓”是指包裹婴儿的被子和带子,两至三岁称“孩提”。“孩提”,指儿童、幼儿。男孩八岁、女孩七岁,称“始龀”指小孩换牙。男孩七八岁亦称“垂髫”,指男孩下垂的头发。关于男子的年龄代称,还有这样的说法:“人生十岁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有人注释说:“十岁曰幼,时始可学也。”后来沿称十岁为“幼学之年”。青年男子二十岁,还不健壮,称“弱冠”,表示还年轻,但可以戴帽子了。“三十曰壮有室”,是说男子三十岁已经成熟,可以结婚成家了。关于女子的年龄代称,有这样一些说法:女孩子十三四岁称豆蔻年华。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外形似芭蕉,淡黄色,果实扁球形,种子像石榴子,有香味,果实和种子均可入药。豆蔻年华之说源于唐代杜牧《赠别》诗:“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女孩子十五岁...
· 古汉语趣闻:唐代称父亲为“哥”
她和伊中古汉语里第三人称代词出现“伊、渠、他”。现代普通话里只保留了“他”,至于“伊、渠”只在某些方言里使用。王力《汉语史稿》:“第三人称的性别区分,最初由少数人提倡,始于1917年;本来希望在口语中造成一种分别,后来失败了。”“五四”前后,文学作品中用“伊”,后来都改为“她”。这个“她”字是刘半农在1926年的创造。可是,这只是书面语的视觉区分,不是口语的听觉区分,在口语中“他“和“她”听起来仍旧没有分别。“文法”改了,“语法”未改.何谓“书香”原来,古人为防止蠹鱼蛀书,在书中放置“芸香草”,给书留下一股幽香。宁波天一阁书籍不蛀,就是芸香草的功劳。由此,读书人家称为“书香门第”,并引出许多跟“芸”字连接的词语,如“芸帙、芸编、芸签、芸窗、芸阁”等。年龄的古称出生三天:“汤饼”之期(邀亲友,吃汤饼)。周岁:“初度”。《离骚》“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后称生日为“初度”。幼年:“生小...
· 面条的古代称谓
我们都知道面条是一种再普遍不过的面食,但是一说到“汤饼”“不托”“溥饪”等词时,恐怕就不是人人都知道的了。其实这几个词都是面条的古称,指的是同一种东西。据史书记载,唐朝时,人们开始把面条称作“不托”,意思是用刀把面饼或面片直接切成条状之后再煮食,不用手掌托着。用以区别在此以前直接用手掌压而成的薄片“汤饼”。并且自唐时起就已风行过生日吃寿面的习俗,到宋代时,民间又好称“汤饼”“不托”为“溥饪”。孩子出生后三天,还要请亲朋友去吃面条,开“汤饼宴”以示庆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