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狼痕—乌孙篇
西域狼痕—乌孙篇,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
乌孙是中国西北古代民族名,兼国名。其族属向有数说,比较重要的为:①匈奴族说。此说强调乌孙"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但乌孙王室始终与匈奴保持密切的联系,尽管有时亦兵戎相见。②族说。主此说者有俄国语学家B.B.拉德洛夫、日本学者白鸟库吉等人。所持理由,一是乌孙与开国始祖的传说均与狼有关;二是乌孙称国王为昆莫或昆称,王族贵人的名字多以"靡"字收尾,以及见于记录的少数乌孙语均属于语族;三是阿史那氏系乌孙的后裔;四是乌孙分布的区域恰为后来族兴起的基地。③东伊朗族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苏联一些考古学家以A.H.伯恩什坦为代表认为乌孙很可能属于东伊朗族。特别是从50年代起,苏联考古学界有更多的学者认为乌孙是东伊朗族塞卡人(即 中国史籍中的塞种,亦称塞人)的一支,塞卡文化与乌孙文化是一种文化的两个阶段。乌孙于西汉初期至 南北朝初期游牧于天山以北伊塞克湖南岸至伊犁河流域一带,国都赤谷城位于伊塞克湖南岸,另说在纳林河畔。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逐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贪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 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借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他亲属。细君为人儒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他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省集安县城东),后又受王莽欺凌,向外扩张暂时为之收敛。到后期,又开始发兵侵梁貊(约在今太子河上游)。莫来(即大武神王)为王以后,为了反抗夫余族的压迫,于公元22年亲率兵攻打夫余,并且将夫余王带素杀死,将前来投降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在椽那部。接着,公元26年又吞并了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闻盖马国王被杀“举国来降”。琉璃王在位后期,曾一度攻取汉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而有之。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伐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了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整顿内部,加强集权;对被征服部落和民族,顺者抚之,逆者讨之。高句骊对辽东地区的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等多方面的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向南的扩张也不顺利,369年发兵2万进攻百济失败损失惨重。而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并且围困了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别)中箭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骊在发展中多次受挫。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创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提高人民素质;颁布律令,严整法纪。经过10多年的精心治理,经济得到了发展, 军事实力也增强了。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第二年又开始向外扩张。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凭借国富民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接连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吞并。413年巨连(亦单称琏,即长寿王)即位,经过一段时间经营,使句骊国先后占领的土地得以巩固,人口三倍于公元3世纪( 三国)时期。鉴于先世向西发展多次受挫的教训,而且当时北魏又日益强大,统一朝鲜半岛成为高句骊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427年迁王城至平壤城(今平壤市)。此后,朝鲜半岛三国(新罗、高句骊、百济)的角逐,迄无休止,直至高句骊灭亡。
未迁都前的高句骊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辽河,南达汉江以北,东北有栅城(今吉林省浑春市)地,西北约以今第二松花江左岸一线为界。高句骊国直到时,只是在东南、西北、西南稍有拓展。高句骊人除从军的驻防于各地之外,主要聚居在以今吉林省集安县为中心的鸭绿江流域和松花江上游的辉发河一带。当时的高句骊内分五部:涓(一作消)奴部、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涓奴部,亦称椽那部、西部、右部,即原沸流国王松让所在部落,在今富尔江流域,故史称高句骊初以此部为王,夫余王带素被杀后万余名投奔高句领的夫余人被置于此部;桂娄部,也叫内部、黄部,在今以辽宁省桓仁县为中心的浑江和鸭绿江中游,系朱蒙等人归附地之部落,故史称涓奴部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为王;绝奴部,也叫提那部,为五部中的北部、后部,在今哈达岭以东的辉发河流域,世与王族联姻;顺奴部,也叫东部、左部,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是由最先被征服的荇人国居民改组而成的;灌奴部,也叫贯那部、南部、前部,由盖马和句茶国居民改组而成。五部之外的沃沮等被征服部族,公元3世纪后也被同化于高句骊族,多数仍居故地,只是在被征服时有部分被俘掠的迁居他地。高句骊族是夫余之后第二个建立王国政权的古代民族。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在嫡长子“不肖”的情况下才由次子继立,或实行兄终弟及制。高句骊职官有左辅、右辅、大主簿、国相、九使者、中畏大夫。由于立国后高句骊实行对外扩张,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具体兵数不详,但从612年(隋大业八年)隋场帝征高句骊调集100余万军队未能取胜,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大军攻下白崖城后,高句骊引兵15万(包括部分靺鞨兵)来援看高句骊后期的总兵数,至少在30万以上。军官有大模达(比卫将军)、末客(比中郎将)等。作战中的功勋卓著者,国王常赐给食邑。食邑中的居民,须纳租赋,承担摇役。一般居民,早期由各部首领统之,后期由州县管理。“大家”和“下户”是高句骊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还有两种地位最低下的人户:一是“烟户”,在对外战争中被掠夺来的,国王死后为守墓户;二是奴婢,来源于被杀罪犯的家属等。租税按户征收,税每岁每户纳布5匹,谷5石;“游人”则三年一税,l0人共交细布1匹。租分上中下三等,耕户每年交谷1石,或7斗,或5斗。对叛变和谋逆者用刑最严,均缚之于柱,燕而斩之,并籍没其家。临阵脱逃、杀人行劫者,亦处斩。盗他人财物,以10倍(后为12倍)罚之。由于用刑严峻,社会内部很少犯罪有的现象。分页标题#e#
高句骊族有渔猎、畜牧、农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方式。其中农业占主要地位,不过,早期由于分布在今浑江流域一带的山区,地少而瘠,所以收获极薄,故高句骊人有节食习惯。公元3世纪时,农业中已存在雇佣劳动。渔猎业在社会生产中,已退居辅助地位,但由于农业收获有限,狞猎仍是补充衣食之需和习“骑射”的一种一举两得的生产,故一直为高句颐人重视。畜牧业以养“便登山”的3尺马闻名中原。传说朱蒙即乘此种属“果下马”种的马。手工业行业很多,有纺织、建筑、冶炼、制陶、酿造、工艺美术等。其中建筑业独具风格,以善作山城,好修宫室为当时邻近各民族所不及。冶炼的金银,除用作冠饰外,是用作向中原王朝的贡物之一;铁除了自用,也用于对外交换,室韦人所用“金铁”率赖其供给。文化习俗方面高句骊族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深受汉族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衣着平时穿布帛,节日衣锦绣,以金银饰冠带,有等级之分。随山谷筑住屋,除王宫、官府、佛寺以瓦为屋面,平民居室皆以草盖顶。外出走路多急行。婚姻以男女相悦为前提,实行男先就女家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谈成后,女家于屋后筑小屋,名“婿屋”,男届时暮至女家户外,跪拜乞求与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允之。待生子长大后,男携妻子而归。无财礼之聘,男家只在成婚时送女家一些猪酒;若有受财物者,以为卖婢,人共耻之。史称“其俗淫”,反映了高句辆社会内部还有群婚制遗风。人死,摈三年择日而葬。葬时,早期将死者生前金银财物随之入葬,后则置于墓侧,由“会葬”者争取而去。对死者,只在死时哭泣,葬时则鼓舞作乐以送之。俗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人皆衣锦锈。俗敬鬼神,372年前秦遣使送其佛像经文后,遂流行崇佛。后来也信道教。高句骊族人性“凶急,喜寇钞”;爱洁净,好歌舞。当夜暮降临,“邑落”男女不分贵贱,群聚歌戏。乐有五弦琴、筝、横吹、萧、鼓等。发掘的墓葬表明,壁画艺术相当发达,并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高句骊人在建国前,已是汉王朝版图内的居民。公元前l08年(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次年设玄菟郡,以其地置高句骊县(县治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附近)。高句领国建立后,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负有从征义务。西汉末,王莽伐匈奴,调高句骑兵随征,先是其人不欲行,后亡奔为寇,王莽为此斩高句骊侯驺,又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作为惩罚。王莽的,激起高句骊人反叛。东汉建立后,东北各族纷纷归附,高句骊王于公元32年(建武八年)遣使朝贡,光武帝恢复其原有称号。后来,高句骊对东汉时叛时服。由于高句骊历世为王者奉行扩展领地、掠夺人口财物的方针,一旦有机可乘,即“寇钞”辽东郡、乐浪郡,或出兵玄菟郡;当遭到汉军的沉重打击后,又一次次“乞属玄菟郡”。汉末公孙度称雄辽东,高句骊遣使通好,还曾派兵助度讨“富山贼”。
三国时,高句骊转臣曹魏,同时又暗通东吴。公元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骊和亲,从此专臣于曹魏,并在236年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238年曹魏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助讨。公孙氏政权垮台后,东川王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招致曹魏于正始中(240一249)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征讨,破其王城,东川王单将妻子东逃。降至晋,鲜卑慕容氏顺起,向东发展,而受毌丘俭打击后的高句骊时已恢复元气,于是双方对辽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慕容皝建前燕后,向高句骊展开进攻,339年前燕兵至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故国原王被迫“乞盟”,次年派“世子”朝燕。总之,这一时期,高句骊胜则尽情掠取,败则乞盟。鉴于此,慕容皝为解除向中原发展的后顾之忧,于342年遣1.5万兵出北道,亲统4万大军出南道,直攻其王城丸都(在今吉林省集安县西通沟)。高句骊由于对慕容皝的军事部署估计错误,丸都被攻破。慕容皝破丸都后,因北道兵“皆败没”,不敢追钊,便囚其母,发钊父美川王尸,掠其府库累世所积财宝,虏男女5万余口,毁丸都城而还。钊被迫于次年遣弟入燕称臣纳贡,皝才还美川王尸,仍留其母为质。355年,钊接受燕封官爵,才迎还其母。前燕被前秦破后,高句骊南向与百济争夺,亲善前秦,由是双方来往密切,佛教即于是时由前秦传入高句骊。
413年巨连即位后,当年遣长史入东晋奉表献赭白马,受封为乐浪郡公。425年,又遣使至后魏朝贡,迁都平壤后,直到公元7世纪前期,高句骊诸王均与中原王朝保持臣属关系。由于高句骊迁都平壤后,对新罗、百济的进攻越来越频繁,新罗、百济为了生存,总是在危急时请求中原王朝援助;而中原的形势是,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王朝先后统一了全国大部分疆土,对肆意扩张,不听劝解,进而向辽西拓地的高句骊,曾多次倾全国之师进行征讨,高句骊国终于在668年被唐与新罗联军所。
高句骊国亡后,高句骊族随之解体。关于高句骊民族的流向,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今朝鲜族。但近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关于高句骊民族的去向,可分为四份:即入中原、入、入靺鞨、入新罗。其中加入靺鞨者,指的是加入渤海。高句骊人在渤海民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渤海灭亡后,融入渤海的高句骊人,被辽、金西迁,先到了东蒙辽东,后到山东,最后大多都融入到汉族。而流入新罗的高句骊人和原来居住在大同江流域的高句骊人。以后大都融入到新罗族中,成为今天朝鲜族的一部分。
公元前2世纪初叶,乌孙与月氏均在今甘肃境内敦煌祁连间游牧,北邻匈奴。乌孙王难兜靡被月氏攻杀(据《汉书·张骞传》),他的儿子猎骄靡刚刚诞生,由匈奴冒顿单于(公元前209~前174在位)收养成人,后来得以复兴故国。公元前177~前176年间,冒顿单于进攻月氏。月氏战败西迁(西迁时间另有两说;一说为公元前3世纪末;一说为公元前174~前161匈奴老上单于时),至伊犁河流域,赶走久在当地游牧的塞人。后老上单于与乌孙昆莫猎骄靡合力进攻迁往伊犁河流域的月氏,月氏不敌,逐步塞人后尘亦南迁大夏境内(另说约在公元前139~前129年间),但也有少数人仍然留居当地。在塞人与月氏大部南下以后,乌孙便放弃了敦煌祁连间故土,迁至伊犁河流域与留下来的塞人,月氏一道游牧。
乌孙昆莫猎骄靡感贪匈奴单于救护自己的恩德,却又不愿长此蜷伏于匈奴肘腋之下,因此当张骞奉汉武帝命前来向他建议返回敦煌祁连间故地,以便与 汉朝共同对付匈奴的时候,他曾坚决谢绝,可是在他了解到汉朝国富兵强以后,又愿与汉朝联姻,得借汉朝以自重。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10~前105)以宗室刘建之女细君为公主下嫁昆莫,赠送甚丰。匈奴听到乌孙与汉朝联姻以后,亦遣女与昆莫成婚。昆莫以细君为右夫人,以匈奴女为夫人。匈奴尚左,昆莫左胡妇而右细君,显然是因为他仍畏惧匈奴的缘故。乌孙族有这样的习俗:妇女可以改嫁丈夫的兄弟、子孙或其他亲属。细君为人儒弱,年事已高的昆莫出于善意,劝他改嫁他的孙子军须靡。细君上书请示汉朝皇帝,汉廷为了省集安县城东),后又受王莽欺凌,向外扩张暂时为之收敛。到后期,又开始发兵侵梁貊(约在今太子河上游)。莫来(即大武神王)为王以后,为了反抗夫余族的压迫,于公元22年亲率兵攻打夫余,并且将夫余王带素杀死,将前来投降的万余名夫余人安置在椽那部。接着,公元26年又吞并了盖马国(在今朝鲜狼林山脉地区),杀其王,收其地为郡县。邻近的句茶国王闻盖马国王被杀“举国来降”。琉璃王在位后期,曾一度攻取汉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市)而有之。公元53年,宫继位(称太祖大王,或曰国祖王),隔两年伐东沃沮(亦称南沃沮,在今朝鲜咸镜南、北道),后又拓地至日本海,并迫使夫余称臣纳贡。
为了占有人烟稠密、物产富庶的辽东地区,宫整顿内部,加强集权;对被征服部落和民族,顺者抚之,逆者讨之。高句骊对辽东地区的扩张,先后受到东汉王朝、公孙氏、曹魏、慕容氏等多方面的打击,有几次几濒临灭亡。向南的扩张也不顺利,369年发兵2万进攻百济失败损失惨重。而百济于371年倾全国之力发兵北上,并且围困了平壤城,故国原王(名斯由,亦曰别)中箭身亡。
自宫以后至此约200年间,高句骊在发展中多次受挫。为了重振基业,丘夫(小兽林王)继位后,将其主要精力用于内政:创导佛法,统一思想;再建学校,提高人民素质;颁布律令,严整法纪。经过10多年的精心治理,经济得到了发展, 军事实力也增强了。384年伊连(故国壤王)为王,第二年又开始向外扩张。特别是谈德(一名安,称广开土王,又名好太王)即位后,凭借国富民强的经济和军事实力,接连对新罗、百济、夫余等邻近民族和地区进行掠夺和吞并。413年巨连(亦单称琏,即长寿王)即位,经过一段时间经营,使句骊国先后占领的土地得以巩固,人口三倍于公元3世纪( 三国)时期。鉴于先世向西发展多次受挫的教训,而且当时北魏又日益强大,统一朝鲜半岛成为高句骊主要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427年迁王城至平壤城(今平壤市)。此后,朝鲜半岛三国(新罗、高句骊、百济)的角逐,迄无休止,直至高句骊灭亡。
未迁都前的高句骊疆域,东临日本海,西至辽河,南达汉江以北,东北有栅城(今吉林省浑春市)地,西北约以今第二松花江左岸一线为界。高句骊国直到时,只是在东南、西北、西南稍有拓展。高句骊人除从军的驻防于各地之外,主要聚居在以今吉林省集安县为中心的鸭绿江流域和松花江上游的辉发河一带。当时的高句骊内分五部:涓(一作消)奴部、桂娄部、绝奴部、顺奴部、灌奴部。涓奴部,亦称椽那部、西部、右部,即原沸流国王松让所在部落,在今富尔江流域,故史称高句骊初以此部为王,夫余王带素被杀后万余名投奔高句领的夫余人被置于此部;桂娄部,也叫内部、黄部,在今以辽宁省桓仁县为中心的浑江和鸭绿江中游,系朱蒙等人归附地之部落,故史称涓奴部稍微弱,后桂娄部代之为王;绝奴部,也叫提那部,为五部中的北部、后部,在今哈达岭以东的辉发河流域,世与王族联姻;顺奴部,也叫东部、左部,在今朝鲜慈江道一带,是由最先被征服的荇人国居民改组而成的;灌奴部,也叫贯那部、南部、前部,由盖马和句茶国居民改组而成。五部之外的沃沮等被征服部族,公元3世纪后也被同化于高句骊族,多数仍居故地,只是在被征服时有部分被俘掠的迁居他地。高句骊族是夫余之后第二个建立王国政权的古代民族。王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只在嫡长子“不肖”的情况下才由次子继立,或实行兄终弟及制。高句骊职官有左辅、右辅、大主簿、国相、九使者、中畏大夫。由于立国后高句骊实行对外扩张,建立了一支庞大的军队。具体兵数不详,但从612年(隋大业八年)隋场帝征高句骊调集100余万军队未能取胜,645年(唐贞观十九年)唐太宗亲率大军攻下白崖城后,高句骊引兵15万(包括部分靺鞨兵)来援看高句骊后期的总兵数,至少在30万以上。军官有大模达(比卫将军)、末客(比中郎将)等。作战中的功勋卓著者,国王常赐给食邑。食邑中的居民,须纳租赋,承担摇役。一般居民,早期由各部首领统之,后期由州县管理。“大家”和“下户”是高句骊社会中的两大对立阶级,还有两种地位最低下的人户:一是“烟户”,在对外战争中被掠夺来的,国王死后为守墓户;二是奴婢,来源于被杀罪犯的家属等。租税按户征收,税每岁每户纳布5匹,谷5石;“游人”则三年一税,l0人共交细布1匹。租分上中下三等,耕户每年交谷1石,或7斗,或5斗。对叛变和谋逆者用刑最严,均缚之于柱,燕而斩之,并籍没其家。临阵脱逃、杀人行劫者,亦处斩。盗他人财物,以10倍(后为12倍)罚之。由于用刑严峻,社会内部很少犯罪有的现象。分页标题#e#
高句骊族有渔猎、畜牧、农业、手工业等社会生产方式。其中农业占主要地位,不过,早期由于分布在今浑江流域一带的山区,地少而瘠,所以收获极薄,故高句骊人有节食习惯。公元3世纪时,农业中已存在雇佣劳动。渔猎业在社会生产中,已退居辅助地位,但由于农业收获有限,狞猎仍是补充衣食之需和习“骑射”的一种一举两得的生产,故一直为高句颐人重视。畜牧业以养“便登山”的3尺马闻名中原。传说朱蒙即乘此种属“果下马”种的马。手工业行业很多,有纺织、建筑、冶炼、制陶、酿造、工艺美术等。其中建筑业独具风格,以善作山城,好修宫室为当时邻近各民族所不及。冶炼的金银,除用作冠饰外,是用作向中原王朝的贡物之一;铁除了自用,也用于对外交换,室韦人所用“金铁”率赖其供给。文化习俗方面高句骊族既有本民族特色,又深受汉族的影响。他们有自己的语言,但无自己的文字,使用汉文。衣着平时穿布帛,节日衣锦绣,以金银饰冠带,有等级之分。随山谷筑住屋,除王宫、官府、佛寺以瓦为屋面,平民居室皆以草盖顶。外出走路多急行。婚姻以男女相悦为前提,实行男先就女家的一夫一妻制。婚姻谈成后,女家于屋后筑小屋,名“婿屋”,男届时暮至女家户外,跪拜乞求与女宿,如是者再三。女父母乃允之。待生子长大后,男携妻子而归。无财礼之聘,男家只在成婚时送女家一些猪酒;若有受财物者,以为卖婢,人共耻之。史称“其俗淫”,反映了高句辆社会内部还有群婚制遗风。人死,摈三年择日而葬。葬时,早期将死者生前金银财物随之入葬,后则置于墓侧,由“会葬”者争取而去。对死者,只在死时哭泣,葬时则鼓舞作乐以送之。俗以十月祭天,“国中大会”,名曰“东盟”,人皆衣锦锈。俗敬鬼神,372年前秦遣使送其佛像经文后,遂流行崇佛。后来也信道教。高句骊族人性“凶急,喜寇钞”;爱洁净,好歌舞。当夜暮降临,“邑落”男女不分贵贱,群聚歌戏。乐有五弦琴、筝、横吹、萧、鼓等。发掘的墓葬表明,壁画艺术相当发达,并深受中原文化影响。
高句骊人在建国前,已是汉王朝版图内的居民。公元前l08年(西汉元封三年),汉武帝破卫氏朝鲜后.次年设玄菟郡,以其地置高句骊县(县治在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老城附近)。高句领国建立后,与汉廷建立了“藩属”关系,成为汉的侯国,负有从征义务。西汉末,王莽伐匈奴,调高句骑兵随征,先是其人不欲行,后亡奔为寇,王莽为此斩高句骊侯驺,又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作为惩罚。王莽的,激起高句骊人反叛。东汉建立后,东北各族纷纷归附,高句骊王于公元32年(建武八年)遣使朝贡,光武帝恢复其原有称号。后来,高句骊对东汉时叛时服。由于高句骊历世为王者奉行扩展领地、掠夺人口财物的方针,一旦有机可乘,即“寇钞”辽东郡、乐浪郡,或出兵玄菟郡;当遭到汉军的沉重打击后,又一次次“乞属玄菟郡”。汉末公孙度称雄辽东,高句骊遣使通好,还曾派兵助度讨“富山贼”。
三国时,高句骊转臣曹魏,同时又暗通东吴。公元234年曹魏遣使高句骊和亲,从此专臣于曹魏,并在236年斩东吴使臣胡卫,传其首于曹魏幽州。238年曹魏讨公孙渊,东川王遣主簿、大加将兵助讨。公孙氏政权垮台后,东川王欲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袭取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招致曹魏于正始中(240一249)派幽州刺史毌丘俭征讨,破其王城,东川王单将妻子东逃。降至晋,鲜卑慕容氏顺起,向东发展,而受毌丘俭打击后的高句骊时已恢复元气,于是双方对辽东地区展开激烈争夺。慕容皝建前燕后,向高句骊展开进攻,339年前燕兵至新城(今辽宁省抚顺市北高尔山山城),故国原王被迫“乞盟”,次年派“世子”朝燕。总之,这一时期,高句骊胜则尽情掠取,败则乞盟。鉴于此,慕容皝为解除向中原发展的后顾之忧,于342年遣1.5万兵出北道,亲统4万大军出南道,直攻其王城丸都(在今吉林省集安县西通沟)。高句骊由于对慕容皝的军事部署估计错误,丸都被攻破。慕容皝破丸都后,因北道兵“皆败没”,不敢追钊,便囚其母,发钊父美川王尸,掠其府库累世所积财宝,虏男女5万余口,毁丸都城而还。钊被迫于次年遣弟入燕称臣纳贡,皝才还美川王尸,仍留其母为质。355年,钊接受燕封官爵,才迎还其母。前燕被前秦破后,高句骊南向与百济争夺,亲善前秦,由是双方来往密切,佛教即于是时由前秦传入高句骊。
413年巨连即位后,当年遣长史入东晋奉表献赭白马,受封为乐浪郡公。425年,又遣使至后魏朝贡,迁都平壤后,直到公元7世纪前期,高句骊诸王均与中原王朝保持臣属关系。由于高句骊迁都平壤后,对新罗、百济的进攻越来越频繁,新罗、百济为了生存,总是在危急时请求中原王朝援助;而中原的形势是,6世纪末、7世纪初,隋唐王朝先后统一了全国大部分疆土,对肆意扩张,不听劝解,进而向辽西拓地的高句骊,曾多次倾全国之师进行征讨,高句骊国终于在668年被唐与新罗联军所。
高句骊国亡后,高句骊族随之解体。关于高句骊民族的流向,传统的看法都认为是今朝鲜族。但近年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关于高句骊民族的去向,可分为四份:即入中原、入、入靺鞨、入新罗。其中加入靺鞨者,指的是加入渤海。高句骊人在渤海民族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渤海灭亡后,融入渤海的高句骊人,被辽、金西迁,先到了东蒙辽东,后到山东,最后大多都融入到汉族。而流入新罗的高句骊人和原来居住在大同江流域的高句骊人。以后大都融入到新罗族中,成为今天朝鲜族的一部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西域古族--乌孙
· 西域孤烟—黑汗篇
黑汗王朝起源于回鹘。公元840(唐开成五年),回鹘从漠北分四支外迁,除一支南下,其他三支西迁,其中最大的一支在汗族成员庞特勤和相馺职的率领下西奔葛逻禄(今阿尔泰山以西地区)。这支西迁回鹘,经过近百余年的时间,在五代十国末期,建牙帐于巴拉沙衮(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东),称之为喀喇斡尔朵。这个王朝,国外史学家有的称为阿弗拉西亚勃王朝,有的称为伊利克汗王朝;中国史学家有的称为黑汗王朝,有的称为黑韩王朝;现在史学界通称之为喀喇汗王朝。喀喇汗王朝在七河地区巩固住地位以后,迅速把领域扩大到喀什噶尔(今新疆喀什)地区。根据喀喇汗王朝史学家阿布杜·加费尔在公元11世纪写成的《喀什噶尔史》(此书已佚,只有一些片断保存在杰马尔·卡尔希于14世纪写成的《苏拉赫词典补编》中)所记载的传说,喀喇汗王朝创建者的称号为“毗伽阙·卡迪尔汗”。喀喇汗王朝的是阿尔泰语系各民族古老的...
· 乌孙
历史伊犁河位置图西汉以前乌孙这个部落不是西迁伊犁河流域才建立自己的国家,《史记·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臣(张骞)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之父,匈奴西边小国也。”,《汉书·张骞李广利传》:“天子数问骞大夏之属。骞既失侯,因曰:‘臣居匈奴中,闻乌孙王号昆莫。昆莫父难兜靡本与大月氏俱在祁连、焞煌间,小国也。’”,反映乌孙族早在西汉以前已在河西走廊建国。春秋战国以前乌孙曾在现今宁夏固原一带游牧,其后他们才逐渐迁徒到河西地区。乌孙的可能西迁路线有中国学者认为当时乌孙在河西走廊的国家不是历史意义上的乌孙国,推断先秦时乌孙族自号“昆”,是一个西戎部落,先秦典籍称“昆”为“昆戎”、“绲戎”、“混夷”,如《孟子·梁惠王章》:“惟仁者能以大事小,是故汤(商汤)事葛,文王(周文王)事混夷(昆人)。”。“乌孙”这个名称最早要在西汉的《史记》才出现。后来月氏攻击乌孙,乌孙族大败,昆莫难兜靡被杀害。《乌孙研究》...
· 解密:西域强国乌孙执行着怎么样的政治制度?
乌孙西迁前,游牧于敦煌、祁连一带,接近中原地区,受汉文化影响,官制制定上有参考汉制。昆莫(昆弥、昆靡):乌孙之王。三个称谓都是一样,“莫”与“弥”可以互换,“弥”与“靡”是同音字。“昆”、“莫”、“弥”、“靡”是乌孙语音,在古语或今天的及哈萨克社会中,“昆莫”、“昆弥”及“昆靡”可以解释为“天子”,“靡”是“昆靡”的简称,乌孙统治者借天神之说驾驭臣民,所有乌孙统治者名字之后都有“靡”一字。昆靡拥有强而有力的权威与及享有甚高的尊严,掌握全国的政治、军事及经济文化之权。相大禄:据章太炎考证,“相”是中原的丞相,“大禄”是“相”的乌孙语音,并称“相大禄”。相大禄位高权重,不但掌管行政,而且有兵权,职权相当于秦代的丞相及太尉。左、右大将:与匈奴相同,以左为尊,左大将在右大将之上。乌孙左、右大将相当于匈奴左、右贤王以下的左、右蠡王,左、右大将均由王族成员担任,握有一定数量的的军队。侯:又名翕侯,全国...
· 解忧公主哪朝的?解忧公主和亲西域乌孙国几年
解忧公主是哪朝的?解忧公主是有着“比王昭君还伟大”的称号的汉朝的和亲公主,所以解忧公主是汉朝人。而且解忧公主的名字叫刘解忧,是正儿八经的西汉贵族,爷爷是楚王刘戊,但是因为参与了“七国之乱”,所以战败自杀。而他的家眷包括刘解忧在内的人都成了罪臣的家眷。也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背景,所以解忧公主才会成为和亲公主的。因为汉朝时候经常需要派女眷到其他的国家去和亲,虽然对外说都是公主但是实际上既没有那么多公主拿去和亲,皇帝也舍不得自己的姐妹或者是女儿去和亲,所以去和亲的一般都是王族中的女子,封了个公主就去和亲了,而在王族中那些戴罪的更加是首选。还有更过分的,诸如王昭君之类的,直接一个宫女封了公主就骗别人出去和亲了,完了还不让人回来。在这样的情况下,解忧公主就去乌孙国和亲了。这一和亲解忧公主也变成了一个命途多舛的女人。因为到了乌孙国之后,解忧公主经历了四个王朝,改嫁了三次,就是一位乌孙国落后的习俗,使得女人...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