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摘要: 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深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积极、健康、向上的良好态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体现现代精神的道德观念相融合,成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发展的主流。但由于商品经济和外来文化的冲击,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存在社会思想道德滑坡的现象。本文粗浅的论述了一下,如何传承我国的传统文化,做好思想道德工作的建设以及建设目标。
关键词: 传统文化;道德建设
思想道德是人们必须遵守的基本准则,无论是市场经济的发展,还是社会的全面进步,都离不开人民思想道德的提高,需要道德规范作保证。如果社会成员素质低下,不具备人的基本美德,我们的民族就不可能振兴。因此,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它不仅以程式化的经典文献、制度等客观形式存在着,而且广泛地以长期历史过程中积淀而成的民族的思维模式、知识结构、价值系统、伦理规范、行为方式、审美情趣等主体形式存在着。这些文化积累以生物遗传和社会遗传的形式时代延续,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因此,承袭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已经构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和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值得我们借鉴、吸收和弘扬的因素和内容,对我国社会继往开来,保持可持续性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中华五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但孕育了自己的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而且对外来的文化也从不拒绝,只要有用,统统拿来,稍加改造,为我所用,如对佛教的继承和发展,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强大的包容性,这也正是其能够延续至今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处于经济转型关键期的中国,正面临着新老体制的相互碰撞,新旧观念的相互交锋,这一系列的问题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加上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较为长期的过程,各种制度和法律法规尚未健全,一些人企望一夜之间能够暴富,因而想方设法钻国家制度和法律的空子,抛弃为人处世起码的思想道德规范和做人准则,见利忘义,用坑蒙拐骗手法来获取个人利益,严重的现实已经向我们敲响了警钟。
笔者想就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一下如何承旧迎新的来加强我国的思想道德的建设。
一、崇尚伦理,自强不息
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思想贯穿始终。褒善贬恶、追求崇高的思想品德,向往理想的道德人格,涵养美好的精神情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导思想,是大多数思想家所一贯追求的。在人和人的相处中,一个人既要有自强不息、奋发有为的创造精神,又要有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爱人如己的博大胸怀。只有“与天地合其德”,才算是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举个例子,我国古时儒家伦理的核心是“仁爱”。儒家把“仁”概括为人的道德的最高原则,认为其他的具体道德准则都是由“仁”衍生出来的,这种“仁”的根本含义就是爱人。孔子要求人与人之间要充满爱心,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强调对人要温、良、恭、俭、让。孟子继承孔子的“仁爱”思想,认为人都应有“恻隐之心”,要“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待别人,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推人及于万物,并认为仁是成人之道,不仁无以为人。早期儒家的泛爱思想到了后来,就演变成了“博爱之仁”,强调仁爱的对象是天下人和万物。从儒家的仁爱思想看,其所强调的仁爱,不仅体现在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上,而且也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即对他人、对社会、对整个自然界都要有一种爱心。仁者爱人的主张,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的尊严和人的价值,这在当时是进步的。用“仁”这个基本范畴把其他的道德规范统帅起来,爱人的道德意识也就以不同程度、不同方式体现在具体的道德规范和礼仪之中了。
所谓自强不息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奋发图强、孜孜不倦、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中国古人所崇尚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的故事就是这种精神的生动体现。自强不息的精神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华民族儿千年来所以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一个重要的精神支柱。无数仁人志士和英雄豪杰前赴后继,英勇不屈,以至于牺牲自己的生命来保卫国家的领土,维护国家的尊严,是同这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密不可分。
二、经世致用,修身养性
经世致用,先秦时期的儒家思想逐渐发展升华的产物。它是儒家思想发展到中国宋代后逐渐形成的一种提倡研究当前社会政治、经济等实际问题,要求经书研究与当时社会的迫切问题联系起来,并从中提出解决重大问题方案的治学方法。义称经世致用之学。其特点是以解释古代典籍为手段,从中发挥自己的社会政治见解,并用于社会改革。
南宋时浙东学派中以吕祖谦为首的金华学派提倡经世致用,主张治经史以致用,反对当时的牛鬼蛇神等迷信的空幻之学。
以黄宗羲为代表的明清思想家提倡的经世致用思想,简单地说就是要学习对现实社会有用的东西,研究学问要和社会实际相结合,不要空谈,要活学活用。
从古至今涌现出了不少经世致用的学者,他们都提倡勇于任事的精神,顾炎武说:“当明末年,奋欲有所自树,而迄不得试,穷约以老。然忧天悯人之志.未尝少衰。事关民生国命者,必穷源溯本,讨论其所以然。”黄宗羲说:“扶危定倾之心?吾身一日可以未死,吾力一丝有所未尽。不容但已。古今成败利钝有尽。而此“不容已”者,长留于天地之间。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这种“不容已”的精神,可以说是对时代的一种责任感。他们认为,圣贤与佛、老的区别,正在于此。颜元说:“人必能斡旋乾坤?利济苍生,方是圣贤,不然矫言性天,其见定静,终是释迦、庄周也。”因此,颜元立志“生存一日当为民办事一日”。刘献庭甚至认为不能“斡旋气运”,“利济天下”,就不能称为人。
《大学》上说:“古之欲平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平天下。”这段话比较全面完整系统的表达了儒家对人生的根本意义和目的的看法,认为人应当在完善自身的基础上完善社会,同时又要在完善社会的过程中完善自身,永无止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相关资料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