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网 头条 新闻动态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

2017-06-07
出处:族谱网
作者:阿族小谱
浏览:513
转发:0
评论:0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内容摘要]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

  [内容摘要] 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

  [关 键 词] “孝”;“无后”;辨析 
  
  《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所说的孝其实与孔子所说的孝,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均有很大的区别。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可见,儒家的鼻祖孔子在关于孝的规定中并没有涉及“不孝有三”和“无后”的问题,而是富有人性化地提出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的概念,并且认为敬是前提,养随其后。总之,无论是敬还是养,都与“无后”无关。既然孔子已经给孝下了以“敬”与“养”为主要内涵的明确概念,那么继承孔子衣钵的孟子为什么却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修正后的定义呢?
  在孟子之后两千多年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修正后的关于孝的定义,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远的,对现今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国策也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消极影响。对此,我们有必要从儒家关于孝的论述中进行一番考察,以求正本清源,对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产生及其传播进行必要的辨析。
  “不孝有三”到底是实指还是虚指呢?孟子本人对此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定义。赵岐注《孟子》时做了如下的发挥:“于礼有不孝者三事;谓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无后为大。”应该说赵岐的注上为了圆“不孝有三”的“三”而拼凑成的,问题颇多。在赵岐注中,“不孝”既指向“孝”又指向“后”,还包括“祭祀”,显然思维和逻辑存在着混乱。其实,孟子在这里讲的“三”应是虚指,“三”代表“多”的意思,是为了映衬“无后”性质的严重。在《孟子》中,孟子还提到“不孝有五”的概念,即:惰其四支(肢),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弈好饮酒,不顾之养,二不孝也;好财货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父母为戮,四不孝也;好勇斗很(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离娄下》)这里的“五”是实指非虚指。两相对照我们可以发现,“无后”这一在“不孝有三”中的最大的不孝,却并不在他自己所说的“五不孝”概念之中,这明显不合常理。通过辨析可知,“五不孝”都是有害于父母的,是下对上的关系;而“三不孝”则是指向后代的,是上对下的关系。如果说是孟子所谓的当时的“世俗所谓不孝”那么“不孝有三(即‘不孝有三’)”则是孟子自己的发明了。孟子为什么要突破常规的“五不孝”而讲“三不孝”呢?研读《孟子》可知,孟子讲“三不孝”的要旨是回击别人对舜“不告而取(娶)”(《孟子・离娄上》)的合法性时所言的。在孟子所崇教的圣贤中,除了孔子外就是舜了。
  家庭伦理是儒家思想讨论的一个重点,孟子与孔子有一致之处。他们讲孝敬与孝顺都是下对上的关系,都要以“上”为最终的标准。孔子是“敬而不违”“劳而不怨”,孟子是“顺”“不违”。“不怨”与“顺”,体现了孔子和孟子的一致之处。但是孔子讲“孝敬”,而孟子则进一步修正为“孝顺”。孟子认为:“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很显然,孝敬与孝顺是不同的。
  有学者认为曾子的弟子乐正子春建立了孝道派,以从父母为上;以《孝经》为代表则是孝治派,以从义为上。在从父之孝与从义的关系上,孝道派以孝为至高无上的根本,所以,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时,它就不会考虑政治的意义,而只考虑对孝的维护。以从孝为第一位,必然主张从父不从义。但是孝治派以治为至高无上的根本,因此,当从父之孝与从义发生矛盾时,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政治的义,以从义为第一位,主张从义不从父。由此可见,孟子关于“孝顺”的思想明显倾向于孝道派。为此,孟子关于孝的主要特征就不再是孔子所说的“孝敬”,而是修正为“孝顺”了。虽说“孝敬”的外在表现常常为“孝顺”,但并不是所有的外在“孝顺”都是真正“孝敬”,孝敬是发自内心的,有内容的;而“孝顺”则多为外在的、形式的。
  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儒家认为:“小杖则受,大杖则逃。”在他们看来,认为父母有小过错就埋怨是不对的,而对于父母有大过错不埋怨也是不对的,即孝敬并不僵化、教条,而要随着内容的对错,程度大小的变化而变化;而孟子所谓的孝顺则往往是僵化的,形式上一味地孝顺则往往就是实质上的不孝、不敬。在此,孝敬与孝顺就表现出了相当大的差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相关资料

展开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点击加载更多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更多文章

更多精彩文章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关于“孝”与“无后”的辨析
[内容摘要]在倡导社会主义生育文化的今天,我们有必要对包括儒学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番研究辨析,不可人云亦云地统称为孔孟之道而一概论之。具体就“孝”与“无后”而言,应在深入研究辨析的基础上,还儒家学说“孝”的本源。[关键词]“孝”;“无后”;辨析《孟子・离娄上》中有这样一句对后世影响极为深远的话:“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孟子所说的孝其实与孔子所说的孝,不论在内涵上还是外延上均有很大的区别。孔子在《论语・为政》中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可见,儒家的鼻祖孔子在关于孝的规定中并没有涉及“不孝有三”和“无后”的问题,而是富有人性化地提出晚辈对长辈的“敬”与“养”的概念,并且认为敬是前提,养随其后。总之,无论是敬还是养,都与“无后”无关。既然孔子已经给孝下了以“敬”与“养”为主要内涵的明确概念,那么继承孔子衣钵的孟子为什么却提出了“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一...
· 占与詹姓辨析
“占”和“詹”两字确实不同。从词义上看,“占”为占卜义,“詹”的本义为多言。从姓氏学上看,是两个同音但不同源的姓。上古周朝有个詹国,詹国的国君被封为侯爵,史称詹侯。侯可以世代沿龚,并且世代在朝廷中做官,詹国国君的家族因此很昌盛,后代人就用国名为姓,世代相传。文盲误以为占是詹的简体字,便改占氏,这是当前社会上随意写不规范字带来的弊病。因由此许多“詹”姓被更改为“占”姓,身份证制度出台后,大量的基层工作人员将别人的姓氏进行随意更改,结果就出现“詹”更改成“占”,身份证、户口本等都是“占”,无法回到祖谱上的“詹”。
· 宋与尹文思想的异同辨析
宋尹学派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中的一个著名学派,其材料主要保存在《庄子・天下》篇和《尹文子》中。然而,比较《天下》篇和《尹文子》的相关内容却可以看出两者在共同的思想主张现出不同的思想特色和学术倾向,表明此学派代表人物宋和尹文之间存在着重大的理论差异,同时又具有学派的共同性。荀子在《非十二子》中写道:“不知壹天下建国家之权称,上功用、大俭约而K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然而其持之有故,其言之成理,足以欺惑愚众,是墨翟宋也。”荀子将宋与墨翟并称,视其为墨学中人。《天下》篇有关宋尹学派的材料证明了这一点:“作为华山之冠以自表”的“均平”[①]思想正是墨家“K差等,曾不足以容辨异、悬君臣”的君臣上下等级平等的思想;“愿天下之安宁以活民命,人我之养毕足而止”正是墨家兼爱思想的具体内容;“情欲寡浅”、“禁攻兵”与墨家“上功用、大俭约”的节俭节用以及非攻思想是一致的。而《天下》篇对此派人物形象和社会活动...
· 被误解千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无后并不是指没有子嗣
我们平时经常都会听到“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这句话,很多人对这句话的理解为“不孝的事情有三样,其中没有后代为不孝之最”。其实这是误读,无后为大的意思是是没有尽到作为后辈的责任,是最大的不孝。古人认为孝有三,分别为“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出自曾子《礼记》;而不孝有三则出自孟子《离娄章句上》中“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先来说说“三孝”,“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这句话的意思是,孝顺父母有三个层次:最高的层次是从内心深处尊敬父母,使父母打从心底里感到高兴;其次是为父母争光,不使父母蒙受耻辱;而仅仅让父母吃饱穿暖,那是最低的层次,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孟子的原话中并没有讲明其他的两种不孝是什么,“无后为大”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话。传说中,舜帝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这样做究竟对不对,历来存在着...
· 关于对所谓《樊氏源流》辨析的谬论回驳
二十五、驳笔者认定虞仲是周太王次子之论笔者在所谓的《樊氏源流》中论述:“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其长子太伯、次子虞仲、三子季历(周文王之父、周公姬旦的祖父)。太伯与虞仲奔荆蛮的‘句吴’,荆蛮人尊太伯为君,太伯死后因无子立弟虞仲为君。仲山甫是虞仲支孙,虞仲是周太王次子,是周公姬旦的伯祖父,怎么仲山甫成了周公旦之后鲁献公之次子了呢?当代的人们应当精于事实,不可顺水漂移。”读者驳笔者认定虞仲单是周太王次子之论根据伯、仲、叔、季的兄弟第次顺序解析,笔者又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读者又根据《史记全译・吴泰伯世家》所载:“周太王之长子泰伯为吴国的国君为始祖,泰伯卒因无子,立弟仲雍为吴国的传祖,是为虞仲。仲雍卒,子季简立。季简卒,子叔达立。叔达卒,子周章立。是时周武王克商建周,寻求泰伯、仲雍之后得周章已是吴国的国君,因而封之。乃封周章之弟周仲到周北故夏之墟(今山西平陆县)建立虞国,是为虞仲,列为诸侯。”又据《史记》...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