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
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内容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创造了文化和商业价值。东北的二
内容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创造了文化和商业价值。东北的二人转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表率。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业化 思考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源于民间的文化产业 ,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本文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
二人转的流传区域遍及东北地区,这与东北平原广袤平坦的地理特征有关。生活在这里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比较方便,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流传。二人转是东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集中反映了东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和语言的精华,并开放性地吸纳更多姊妹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其“说、唱、扮、舞、绝”的艺术特质决定了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
二人转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融会了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在民间,走村串户,在地头、窝棚、船营等地演出,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与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中国民间文化精髓被二人转用最质朴的形式作了最通俗的演绎,使之成为老百姓生命当中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老百姓喜欢什么就来什么,想看什么就演什么。它可以把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随时拿进戏里,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过艺术上的夸张与变形,把它“二人转”化了。这种随时吞吐、吸纳百川的功能是二人转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人转的这种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注定了它与普通民众之间天生的亲和力,舞台上下的零距离接触使得现场始终保持着火爆热烈的气氛。
二人转深深扎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它乐曲的“闹”,舞姿的“浪”和语言的诙谐不羁,正是百姓赋予它朴素的灵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积淀的地域魅力,以及黑土地孕育出的东北人的从容和豁达,泼辣和风趣,更带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
(一)二人转的起源与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旧社会人们讥称它为“蹦蹦戏”,新社会“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1955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20世纪60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开拓了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及演员手持道具增加了许多,服饰得到了改进。舞台灯光色彩变幻,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二)二人转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二人转同样需要更新和转变。如今,二人转已从农村唱到城市,从东北人爱听唱到全国人民都爱听,这就对二人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无论是二人转的创作、还是二人转演员的表演,都需要在保留二人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欣赏口味。如今二人转也发生了变化,首先,起源于圣婚仪式的舞蹈几乎不见了,只剩下上下场舞和走过场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和笑话,说口更是成了大部分二人转表演的主体。其次,戏耍性模拟表演占主流。如小曲小帽代替了成本大套,逗眼及其他趣味的成分增多,使丑角和丑角化表演更加突出,喜剧化色彩更加强烈。
(三)二人转的乡土特色
二人转是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变了的只是某些形式,艺术旨趣从未改变。其转变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的需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情感节奏也随之加快,如此养成了现代人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的心理态势。二人转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这种时代特征。
二人转剧目可长可短,向以短小精悍、剧目生产周期短、常演常新而著称。它能够以最质朴的舞台背景,最简洁的道具在有限的时空里,充分调动说、唱、扮、舞、绝多种艺术元素,以双线交叉的演剧形态、跳入跳出的表演方法,以线串篇的结构方式、又扯又逗的审美功能,让观众领略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在有限的时段里,让观众获得较充分的娱乐享受。而它的音乐唱腔高亢廖亮、粗犷豪放,戏剧情节集中紧凑,这些毫无疑问都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与观众互动是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方向,而在其他戏剧品种艰难追求这种互动的路程中,二人转却轻易做到了。现代社会节奏与竞争带给现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刻都要大的心理压力。
放松、发泄、释放激情是现代人娱乐追求的目标。二人转与生俱来的丑角形态和喜剧功能就给了人们这个释放的机会和欢乐的理由。来自老百姓的大实话,根据现场情势、观众情绪随时变化的自然随意、率性的表演让观众马上融入现场欢乐的氛围当中。二人转正是尊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事实证明二人转的转变适应了新气候,赢得了市场,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打造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品牌
(一)发扬二人转的地域乡土特色
一种艺术形式要立足市场,就必须有品牌意识。面临市场的考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花样,最终树立观众支持的品牌,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所以要正确认识二人转的特点,抓住其本质。二人转是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是东北的俗文化。这种“俗”是指通俗和民俗,不是庸俗和低俗。二人转语言的魅力在于坦直而机智地表达东北人的心声,通俗的语言中包含着东北人真挚的情感。所以,二人转的乡土性和通俗性典型地体现了二人转的艺术特色和文学特色,要挖掘、整理二人转的乡土性和通俗性,在题材上,应该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进人物的性格中,在内容上必须提高思想文化内涵,讴歌主旋律;在形式上,应保留和突出二人转的本土特色和美感享受,俗中见雅、精益求精。总之,只要保持和发展浓烈的地方乡土特色,在其优秀的传统艺术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可以使二人转永葆其艺术生命力,使其以自己鲜明的风格独立于全国的民间艺术之林。
关键词:传统文化 产业化 思考
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
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才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社会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共赢,并且让传统文化的凝聚力更为集中。源于民间的文化产业 ,近几年来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本文以东北二人转为例,对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进行分析。
传统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
二人转的流传区域遍及东北地区,这与东北平原广袤平坦的地理特征有关。生活在这里的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沟通比较方便,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基本上是相似的,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能够得到流传。二人转是东北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集中反映了东北民间文学、音乐、舞蹈、表演和语言的精华,并开放性地吸纳更多姊妹艺术的独特艺术形式,其“说、唱、扮、舞、绝”的艺术特质决定了它旺盛的艺术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吸引力。
二人转以东北大秧歌为基础,融会了河北说唱艺术莲花落、太平鼓、霸王鞭等多种民间艺术形式。从它诞生之日起就深深地植根在民间,走村串户,在地头、窝棚、船营等地演出,带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最突出的特点是与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中国民间文化精髓被二人转用最质朴的形式作了最通俗的演绎,使之成为老百姓生命当中一个不可分的组成部分。老百姓喜欢什么就来什么,想看什么就演什么。它可以把老百姓喜欢的东西随时拿进戏里,但又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过艺术上的夸张与变形,把它“二人转”化了。这种随时吞吐、吸纳百川的功能是二人转吸引观众的一个重要原因。二人转的这种深入生活、贴近群众,注定了它与普通民众之间天生的亲和力,舞台上下的零距离接触使得现场始终保持着火爆热烈的气氛。
二人转深深扎根于东北老百姓的精神品质之中,并有着强烈的地域性,它乐曲的“闹”,舞姿的“浪”和语言的诙谐不羁,正是百姓赋予它朴素的灵性,是在白山黑水、大寒大暑里积淀的地域魅力,以及黑土地孕育出的东北人的从容和豁达,泼辣和风趣,更带有一股民族的生命力和穿透力。
传统文化资源的发展之路
(一)二人转的起源与历史
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至今已有三百年的历史。旧社会人们讥称它为“蹦蹦戏”,新社会“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1955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20世纪60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开拓了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及演员手持道具增加了许多,服饰得到了改进。舞台灯光色彩变幻,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
(二)二人转的转变
随着时代的进步、环境的变化,二人转同样需要更新和转变。如今,二人转已从农村唱到城市,从东北人爱听唱到全国人民都爱听,这就对二人转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无论是二人转的创作、还是二人转演员的表演,都需要在保留二人转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提升,满足观众日益提高的艺术审美、欣赏口味。如今二人转也发生了变化,首先,起源于圣婚仪式的舞蹈几乎不见了,只剩下上下场舞和走过场舞,取而代之的是大量的流行歌曲和笑话,说口更是成了大部分二人转表演的主体。其次,戏耍性模拟表演占主流。如小曲小帽代替了成本大套,逗眼及其他趣味的成分增多,使丑角和丑角化表演更加突出,喜剧化色彩更加强烈。
(三)二人转的乡土特色
二人转是以“土色土香、以俗见长”为特征的民间艺术。二人转变了的只是某些形式,艺术旨趣从未改变。其转变的目的正是为了适应市场经济运作的游戏规则,是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娱乐消遣的需要,现代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思想情感节奏也随之加快,如此养成了现代人习惯于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信息量的心理态势。二人转正是以其短平快的打法契合了这种时代特征。
二人转剧目可长可短,向以短小精悍、剧目生产周期短、常演常新而著称。它能够以最质朴的舞台背景,最简洁的道具在有限的时空里,充分调动说、唱、扮、舞、绝多种艺术元素,以双线交叉的演剧形态、跳入跳出的表演方法,以线串篇的结构方式、又扯又逗的审美功能,让观众领略到舞台艺术的魅力;在有限的时段里,让观众获得较充分的娱乐享受。而它的音乐唱腔高亢廖亮、粗犷豪放,戏剧情节集中紧凑,这些毫无疑问都符合了现代人的口味。与观众互动是现代戏剧舞台艺术发展的方向,而在其他戏剧品种艰难追求这种互动的路程中,二人转却轻易做到了。现代社会节奏与竞争带给现代人比以往任何一个历史时刻都要大的心理压力。
放松、发泄、释放激情是现代人娱乐追求的目标。二人转与生俱来的丑角形态和喜剧功能就给了人们这个释放的机会和欢乐的理由。来自老百姓的大实话,根据现场情势、观众情绪随时变化的自然随意、率性的表演让观众马上融入现场欢乐的氛围当中。二人转正是尊重了观众的审美需求,才获得了极大的发展,事实证明二人转的转变适应了新气候,赢得了市场,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化的成功典范。
打造传统文化资源的文化品牌
(一)发扬二人转的地域乡土特色
一种艺术形式要立足市场,就必须有品牌意识。面临市场的考验,必须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新的变化,不断推出新的花样,最终树立观众支持的品牌,这样才能留住观众。所以要正确认识二人转的特点,抓住其本质。二人转是一种地域特色浓郁的民间艺术,是东北的俗文化。这种“俗”是指通俗和民俗,不是庸俗和低俗。二人转语言的魅力在于坦直而机智地表达东北人的心声,通俗的语言中包含着东北人真挚的情感。所以,二人转的乡土性和通俗性典型地体现了二人转的艺术特色和文学特色,要挖掘、整理二人转的乡土性和通俗性,在题材上,应该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把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融进人物的性格中,在内容上必须提高思想文化内涵,讴歌主旋律;在形式上,应保留和突出二人转的本土特色和美感享受,俗中见雅、精益求精。总之,只要保持和发展浓烈的地方乡土特色,在其优秀的传统艺术上进行创新和发展,就可以使二人转永葆其艺术生命力,使其以自己鲜明的风格独立于全国的民间艺术之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 没有了 ———
编辑:阿族小谱
文章价值打分
- 有价值
- 一般般
- 没价值
当前文章打 0 分,共有 0 人打分
文章观点支持
0
0
文章很值,打赏犒劳一下作者~
发表评论
写好了,提交
{{item.label}}
{{commentTotal}}条评论
{{item.userName}}
发布时间:{{item.time}}
{{item.content}}
回复
举报
打赏作者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 请选择您要打赏的金额 —
{{item.label}}
{{item.label}}
打赏成功!
“感谢您的打赏,我会更努力的创作”
返回
打赏
私信
推荐阅读
· 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思考
内容摘要:近年来,文化产业在世界各地不断兴起,创造了文化和商业价值。东北的二人转以其独特的地域文化价值及自身特色,通过培养高素质人才,打造文化品牌,走出了一条与时俱进的发展之路,为我国传统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发展作出了表率。关键词:传统文化产业化思考文化与经济一体化是当代世界经济和文化发展的主要趋势,文化成为生产力的重要要素,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发展文化产业是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从宏观上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日益明显,文化与经济的一体化已成为大势所趋。全球化的文化资源配置市场化已成为一种时代的潮流,传统的文化资源只要进行现代化的转化和开发,就能产生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自身的资源优势,深刻认识文化的经济价值,积极保护、利用、开发文化资源,发展文化产业,创造自己的文化品牌。传统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产业化规模后...
· 传统文化与“反传统文化”传统――对当代两种思想资源的考察
任何时代的思想构建的深度与广度,取决于这一时代的人们的反思能力,以及在反思过程中挖掘思想、精神资源的深度。对于思想史意义上的当代中国――我这里指的是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的中国,因为在七十年代以前,思想史上留下来的是一个空荡荡的断层,只有七十年代末以后,政治局面的变化才使“思想”获得萌生与发展的机会――思想界面临着价值的危机与新生的契机。价值危机主要表现为社会的急遽变化而产生的思想、精神资源的危机,而新生的契机则主要表现为,面对危机浮出水面并广受注意,如果能够营造一个宽松的言论环境与一种保障自由权利的民主机制,这个时代有可能焕发出更强的思想活力。一般而言,一个时代的思想、精神资源主要来自于自己的传统。我们都是站在先人的文化土壤上发言。对中国而言,中国具有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数千年连续不断的文明传统。在世界文化的“轴心时代”,中国产生了老子、孔子、孟子、庄子等一批确定以后的文化路向的思想家。他们...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资源
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们处理当代社会的各种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我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与核心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独有的文化瑰宝,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和谐是普遍的、经常的,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新事物产生的源泉,向往和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是我们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定向。可以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和谐医患关系的思想资源
论文摘要: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我们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对我们处理当代社会的各种关系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我们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思想资源,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内涵丰富,其中,和谐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理念与核心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东方独有的文化瑰宝,在西方被称为“东方精神”,它贯穿于中国古代发展的各个时期和各家各派的思想发展之中。中华民族很早就认识到了和谐的重要性,认为和谐是普遍的、经常的,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是推动新事物产生的源泉,向往和追求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取向和基本精神。中华传统文化中所蕴涵的和谐精神,是我们丰富而厚重的历史文化资源,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定向。可以说,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中华民族能够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与传统的和谐精神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 秦陇文化—民间文化—如何开发利用民间美术资源的思考
铜川位于陕北和关中交界地带,是一个以重工业为主的山城。铜川的历史文化源远流长,唐代书法家柳公权,宋代布衣画家范宽以及著名的“药王”孙思邈都曾诞生在这里。名扬海内外的耀州瓷也出自这块古老的土地。铜川市民间美术犹如一颗新鲜夺目的奇葩,亦茁壮的生长在铜川古老的土地上。宜君的农民画、剪纸、耀县的刺绣、面花,王益区的手工制作铜车马,印台区的传统陈炉陶瓷等,都以自己独有的古朴的艺术创作形式美化着人们的生活,同时以其特有的悠悠清香,浸润着铜川大地。一、现状、特点铜川的民间美术基本分布在文化相对封闭的乡村,如宜君县、耀州区、印台区的边远山区,尤其是宜君的农民画代表了铜川民间美术的主要特征。宜君地处陕北黄土高原,历经新石器时代和汉、魏、唐宋几个文化高潮时期。现今还遗留有一部分具有明显草原风格的石窟,宋之后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形成了交通不便,地广人稀、文化相对封闭落后的状态,很少受外来文化影响,因此保留了大量的内...
关于我们
关注族谱网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相关推荐,订阅互动等。
APP下载
下载族谱APP 微信公众号,每日及时查看
扫一扫添加客服微信